原標題:王立群智解成語
二十一、鮑叔牙的胸懷
鮑叔牙侍奉齊桓公左右,對齊桓公的宏偉志向很了解,齊桓公不是池中之物,他立志騰空躍起當上諸侯霸主,而要實現霸業,必須要舍掉私怨。就這樣,在鮑叔牙的勸說之下,齊桓公擯棄前嫌,用計將管仲從魯國贖回,對管仲禮遇有加,管仲亦忠心相報,鮑叔牙甘居其下。從此,齊桓公與管仲這對完美君臣組合,各盡其能,終於實現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大業。
鮑叔牙的讓賢之舉,是大公無私的表現,更是出於對朋友的信任與認同。對此,管仲深有感慨,感嘆鮑叔牙是他的知己。管仲的這種感概,不是應時之語,也不單單來源於鮑叔牙的舉薦,這是二人多年交往的總結,其依據主要有五點:第一,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當初管仲與鮑叔牙一起做生意,每次管仲都要比鮑叔牙多拿一些錢財。合夥做生意,最忌諱的便是分配不均,多少合伙人就毀在這一個「不均」上,而且管仲的「不均」不是一次兩次,每一次都是這樣。這事要是放在別人身上,早和管仲絕交了,但是鮑叔牙沒有,不僅沒有,而且對管仲還很照顧,之所以如此,來源於鮑叔牙對管仲的了解,他知道管仲看似貪心的舉動,背後隱情是因為家境的窮困,其實,管仲並不是貪心之人,更不是慾壑難填之人。
第二,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管仲曾經有一次替鮑叔牙出謀劃策,結果鮑叔牙按照管仲的建議行事,最後幾乎傾家蕩產,陷入絕境。因為管仲的一個計謀,鮑叔牙幾乎破產,這要放在別人身上,即使不罵娘,心裡也會有怨言。但是鮑叔牙沒有責怪管仲,也沒有認為管仲愚蠢,之所以如此,在於他知道管仲的才學,他知道管仲的計謀大方向沒有錯,但是事情的成敗,有時也要看時運,他們這次行事的失敗源於時運不濟。
第三,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管仲在侍奉公子糾之前,曾經多次做官,可是每次都是被國君辭退。不了解管仲的人單從事情的表面來看,他們看到的只是管仲的失敗,如果說一次是偶然,那麼次次如此便是必然了,這必然之中隱藏的便是管仲的無能。在投以鄙視眼光的眾人中,鮑叔牙是個例外,他一直認為管仲是有識之士,知道管仲是有用之才,之所以沒有成功,是管仲沒有遇到好的時機,一旦時機來臨,他必定會騰空而起,開創一番大事業。
第四,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管仲之前多次參戰,多次逃跑,成了戰場上的「常態逃兵」,人家上戰場是奮勇殺敵,管仲上戰場總是「逃之夭夭」;人家上戰場增加了實戰經驗,管仲上戰場練就了一身逃跑本領。齊國是尚勇之國,對於逃兵是非常瞧不起的,管仲在當時很多人眼中成為怯懦的代名詞,成為眾人嘲諷的對象,唯獨鮑叔牙不作此想,他知道管仲之所以逃跑,不是他膽怯,不是他不想奮勇殺敵,而是因為他家中尚有老母健在,他需要給老母親養老送終。
第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恥名不顯於天下也。在公子糾與齊桓公的角逐之中,公子糾敗北,最後被殺,管仲作為公子糾最得力、最忠心的大臣,不僅沒有盡臣子之誼,隨公子糾而去,而且還被囚於牢中,忍受牢獄之辱,這在常人看來,管仲一為不忠,二為無恥,口水髒話紛至沓來。這一次又是鮑叔牙,也只有鮑叔牙知道他、了解他,知道管仲不拘小節忍辱負重,只是因為沒以立大功業於天下,這才是管仲深感恥辱的事情。
正是憑著對管仲的了解,鮑叔牙自己主動放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位,成就了管仲的凌雲壯志。這是何等的情懷呀!
鮑叔牙對管仲的友情,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經受住了名利的考驗,經受住了他人的影響,經受住了空間距離的考驗,友誼之樹依然常青。所以,管仲對此動情地說出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的話語。
王立群智解成語
社科
人文
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群新著。
結合時政和當前社會現象,用耳熟能詳的漢語成語鉤沉歷史,以古喻今。
王立群 著 大象出版社
下期提示:人常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典故為何?又揭示了怎樣的交友原則?請看下期。
·歡迎推薦新書佳作 一經採用即付獎金·
連
載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