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1974年出生,湖南長沙人,文學博士,現為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古代文學專業學科帶頭人。已經出版《宋詞的女性意識》《傳播學視野下的宋詞生態》《俠骨柔腸陸放翁——楊雨講述傳奇陸遊》等著作。 |
楊雨在百家講壇的「正裝」照 |
近日,由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楊雨主講的「納蘭心事有誰知」在央視百家講壇全部播完。以講稿為基礎出版的《我是人間惆悵客:聽楊雨講納蘭》一書也在近期出版。此前,楊雨曾登陸百家講壇主講過「俠骨柔腸陸放翁」。從詩詞出發,投入地闡釋情感,她的講述迥異於之前諸多的百家講壇「故事體」,「以情動人」成為她打動觀眾的「殺手鐧」。網友親切地稱她為「洋芋」。5月6日,楊雨攜家人來北京籤售,本報記者專訪了她,談到她的「美女教授」頭銜,以及她對百家講壇和詩詞人物的認識。
關於頭銜 「美女教授」由不得我
新京報:我覺得,你把頭髮披著比較好看,在百家講壇時,為什麼要把頭髮盤起來?
楊雨:所有見到我的人都覺得不應該把它盤起來。欄目組認為,盤起來比較切合學者的身份,我現在的這個樣子缺乏公信力。
新京報:你看,你書上的腰封,之前的媒體都稱你為美女教授。
楊雨:對,那天陳虎(本書責編),把這個書稿給我,我就說「美女教授」能不能改成「知性」,或者是「人氣」這類的詞都可以,我說這個詞我不喜歡,他說這個由不得你,這是我們開會決定的,而且關鍵他說已經付印了。
如果我把這本書送給圈內人,我肯定去掉腰封。
新京報:教授是要教書講學的,你的「美女」身份,對於你的職業來說有沒有什麼影響?
楊雨:我承認有很多女教授是真正意義上的美女教授,比如說我們詞學界,我們最推崇的前輩葉嘉瑩先生,還有我的學姐趙曉蘭教授(從她的年齡上來說是我的媽媽級的人物),她們是我的前輩,也是名正言順的美女教授。要達到她們那個境界,我覺得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希望若干年之後,雖然我可能老了,但是我能夠稱得上是正面意義上的美女教授。
關於講述 講故事,他們覺得很平淡
新京報:原來的百家講壇從年齡資歷來說都是比較老的學者。這些年來,除了你之外,還有酈波、袁騰飛、蒙曼等70後的學者陸續登陸百家講壇。在你看來,你和老一輩學者的區別在哪裡?
楊雨:我基本不看電視,但是老一撥學者,比如說閻崇年先生的講稿,好幾本書我都是仔細看過的。我講納蘭之前,我把閻崇年老師關於清初的一些講稿也非常細緻通讀了一遍。我覺得,我跟他們不太一樣的是,從講述的內容上來說,他們是講歷史,我是講文學,所以我可能更加傾向於文本的詮釋,而不是歷史故事的演繹,歷史結論的得出。
其次,從講述風格的區別來說,我自己,包括欄目編導以及他們欄目的人對我的評價,感覺我對於情感這一塊的詮釋,相對投入會更加深。我更加注重一個作品當中所包含,以及我所體驗到的一種情感的力量。編導說,我看別人的講座,就特別喜歡聽他們講歷史的故事,但是聽你的講座,不希望你講故事,就希望你解詩詞,就覺得你解詩詞時,感情特別到位,把握得很好。
新京報:你不善於講故事嗎?
楊雨:是,百家(講壇)上上下下都覺得我不善於講故事,我一講故事,他們覺得很平淡,編導都說,我看到你分析詞,我覺得我的情感都跟著你在波動;你一講故事,我覺得沒勁。編導最開始跟我接觸,特別想調動我講故事的能力,現在他基本已經放棄這個希望了。編導說,覺得我還是比較適合講抒情文學,我不善於那種抑揚頓挫,關鍵時候甩個包袱出來——我不會。
我之前也看了一下蒙曼的講座,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波瀾壯闊的,我覺得特別帶勁。他們開始特別想培養我丟包袱的能力,但我覺得我這方面特別差勁。
關於人物 沒有過度闡釋納蘭性德
新京報:你講納蘭性德,主要是通過他的詩詞作品,並配合現在流傳下來,所能掌握到的相關文獻,來剖析他的情感生活和家庭生活,以及人生境遇。他的文學表述和真實情感之間會不會有一定的落差?
楊雨:除去我們現有能夠掌握的歷史文獻之外,我們是沒有辦法走進一個完全真實的納蘭的——因為他已經逝去300多年了。我們所能夠掌握的只有他自己的文字,以及旁人研究他的文字。所以我們的一切都必須從文獻出發,從文字出發。至於它是否誇張,或者誇張到什麼程度,這是我們無法把握的。所以,我強調的是讀詩詞除了掌握已有的文獻之外,還有一種以心會心的情感體驗。
我之前的書名,就是包括在百家講壇的片名是「納蘭心事有誰知」,我們儘可能想去「知」,但是沒有誰可以說納蘭心事我知道。
新京報:你寫到他跟盧氏的情感,婚後生活,我看到這些細節就想,這些是你根據詩詞來做的推測。那麼,你的講解會不會有過度闡釋的地方?
楊雨:我理解的過度闡釋,是在一首詩詞作品裡面賦予它更多更深的文學之外的含義。比如說一首愛情詞,你偏偏說他是有政治抱負,當然這是我們的一個闡釋傳統。
我覺得,如果僅僅還原一個場景,那不叫過度闡釋。而且這種還原也比較適合電視講座,因為電視講座是強調畫面感的,如果我們通過他的詞能夠還原一個場景,我覺得也是走進這首詞的一個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因為詩詞都講意境,意,但是也還有一個境,比如說微博裡面有人給我留言,就是質疑,還挺犀利的,我覺得提得很好,你憑什麼說盧氏看到納蘭在月光底下發呆,就是想念他的初戀情人,哪個文獻這麼說了?但是我回了他一句,沒有人這麼說,沒有文獻這麼說,我只是說應該是很可能,這是合理的推測,至於盧氏看沒看到,這已經不重要了。這種情感的流露,只要納蘭不是刻意隱瞞,他身邊最親的人難道會沒有感覺嗎?就像你說的,我覺得這確實是我的主觀揣測,但是它不在情理之外。
■ 網友留言
楚溪J:看楊老師百家講壇納蘭的最後一集的而今才道當時錯,我哭了,我哭他的純情!他走了,留給後人無盡的感嘆,我真性情!男子為文壇偶像落淚也值得!
斯人威武:剛看到楊老師分享蝶戀花,被一句:不辭冰雪為卿熱,徹底打動了。
super大元:五一睡到自然醒,本來輕鬆愉悅的心情,在剛剛看完這期的百家講壇後,被納蘭痛徹心扉的悲傷所感染,變得沉重。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楊老師你講得太感人了,我被納蘭和盧氏的愛情深深地感動著,久久不能釋懷,特別是今天講到盧氏停靈的那一段,好傷感。
文濤HD:看了一期講納蘭,總感覺不如之前的陸遊更加能夠吸引觀眾。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張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