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 記者 李雨心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千多年,當24歲的詩聖杜甫面對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寫下了承載著自己雄心壯志的千古詩句。誰能想到在千年之後,這首詩再次迴蕩在天府之國成都的上空久久不散。
6月13日,由封面新聞主辦、成都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全新文化品牌「封面開講了」再次亮相成都博物館,邀請到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於丹,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感悟杜子美》為主題,與觀眾分享了從杜甫詩歌中獲取的人生啟迪。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是於丹教授今年第三次走進成都開展講座了。
從《石壕吏》到《春夜喜雨》,再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現場的400多名觀眾同於丹教授一起,朗誦了無數首詩聖杜甫的名篇。而在這400多名觀眾中,有兩位觀眾格外吸引眼球。一位是熱愛詩歌、不惜從陝西飛來的「90後」陳叢健,一位是年紀已經79歲的老人李學義。
「看到『封面開講了』的講座信息,我是直接從陝西過來聽的。以前只在電視上看過於丹教授的講的《百家講壇》,還沒有如此近距離聆聽她的演講,感覺非常不錯。」更為驚訝的是,陳叢健還是《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的參賽選手,在節目中更是與董卿、陳更同臺,是一名十分熱愛傳統文化的年輕「90後」。「當時我就是在杜甫草堂參加的《中國詩詞大會》的初選,最後作為四川賽區的選手去到了北京,登上了正式的舞臺。」
無論對於杜甫,還是於丹教授,陳叢健都毫不陌生。他透露道自己之前就看了不少於丹教授所著的書籍,比如《人間有味是清歡》等。「我覺得於丹教授講杜甫的人生經歷與他的詩歌結合起來講,其實給了我們一種讀杜詩新的思路。」同時,他也非常遺憾未能來到上一場的「封面開講了」。「下次有機會的話,一定還要來聽。」
相比之下,李學義可是「封面開講了」的老朋友,不管是5月7日的講座,還是今天的講座,他一分鐘都沒錯過,聽完了兩整場。「我本身是做工程方面的工作,但是我對文學、詩詞很喜愛。今天聽了於丹教授的講座,她所講的杜甫,跟我以前腦海中的印象不太一樣。她一直強調杜甫『好像不是古人,是我們堆兒裡的人』。她所講的內容,也體現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