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那麼偉大,為什麼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卻不提自由呢?

2020-12-20 好玩的國學

有朋友提出,孔子那麼偉大,為什麼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卻不提自由呢?仿佛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專門是為了奴役勞動人民一樣。孔子縱然沒有提出自由的思想,但自由的因子,也體現在他的儒家思想中。

其實,這正是一種無視歷史邏輯的思想。這就相當於問慈禧太后為何不用空調一樣可笑。

任何一個思想家的思想,總離不開他所生活的自然與社會環境,離不開生養他的土地所提供的環境滋養,因此,一個思想家的思想,總離不開他所處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的影響。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而儒家學說在本質上是一種倫理學,主要思考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的基礎上,儒家進一步提出了如何解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之間的關係。這是儒家哲學思考併力求解決的主要關係。

孔子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首先提出了「仁者愛人」的學說。孔子希望人與人之間不是西方所謂的人與狼之間的關係,更不是「他人即地獄」的模式,而倡導人與人之間要用愛連接,倡導人人都付出一顆愛心,以建設一個以愛為中心、以秩序為手段的大同世界。

但儒家又是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孔子看到,事實上,人是不可能愛每一個人的。所以孔子提出愛有差等的原則。所謂愛有差等,就是我們要把愛首先給身邊的人,給我們最應該愛的人。也就是說,人首先要愛父母,這是中國社會的基礎,就是孝的原則;然後要愛兄弟姐妹,這是悌;然後按照君主、朋友等順序,給他們應有的愛。給君主以及國家的愛,叫做忠,給朋友的愛叫做信。

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孔子倡導「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人與人之間應該遵循互幫互助的原則;而「恕」則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提倡在人際交往中,用推己及人的方法,用寬恕之道謀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美好。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立」的自由,有「達」的自由,但我們還要允許別人也有「立」的自由,有「達」的自由。自己的自由不能侵犯到別人的自由,這才是真正的「忠恕之道」。

其實,孔子是崇尚自由的,他曾經說,自己到了七十歲的時候,就「隨心所欲不逾矩」了,「隨心所欲」並不是說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是指自己的精神和智慧已經進入一個自由的王國,但行為還是在規律與規矩的範圍之內。孔子的這句話,其實可以用另外一句話來表達:只有高度的自律,才有高度的自由。

這樣,在「忠恕之道」與「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基礎之上,孔子渴望建立一個基本的社會秩序,就是禮。而這個禮,用孔子的話說也是「名」,因為政治就是正名的藝術。孔子在齊國提出的治國的原則,叫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說,君主有君主的權力的範圍,你應該有君主的樣子,否則就是違禮,而臣下要有臣下的樣子,父親有父親的樣子,兒子要有兒子的樣子。這樣,每個人都明白自己權力的邊界,每個人都各安其位,這樣的社會才和諧有序。

因此,禮是一種自由,也是一種有邊界的自由。事實上,自由從來都是有邊界的,而沒有絕對的自由,自由的人生從來都是在秩序的範圍內快樂地舞蹈。

到這裡,好玩的國學已經回答了一半的問題,孔子提出了仁者愛人的人倫思想,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治理的思想,其中已經包含了自由的意蘊,而不是說孔子是個如同法家思想家韓非子一樣的集權主義者,不給人們任何的自由。

孔子不過沒有明確提出自由的概念而已。而用現在的標準,去苛責孔子為何沒有提出自由的思想,與苛責慈禧太后逃跑的時候,為何不坐飛機或高鐵一樣可笑。

上文說過,一個思想家的思想,永遠無法超越他所處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中國文化、中國哲學之所以在人類的童年時期,就與古希臘等西方文明、西方哲學有截然不同的特徵,最關鍵的是中國與西方的人文地理的不同。

相對來說,中國文化主靜,屬於溫和內斂型,注重集體人倫,心靈向內探索,渴望建立道德型的君子人格;而西方特別是古希臘文化,屬於外向型,注重個人利益與自由,心靈向外探索,渴望建立一種個人英雄主義的英雄人格。這是中西方文化與哲學的根本不同,由此也帶來雙方的經濟和社會結構的不同。也就是說,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從一開始,就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難道這是天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或者說孔子的哲學與柏拉圖哲學的不同,其實來自於我們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天意。

中國屬於內陸外海的結構,內陸的外面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而古希臘是陸海相間的結構,歐洲的大海深入陸地,到處都是小島,這讓他們徵服大海變得比中國人容易得多。因此,從這個觀點出發,中國是內陸型農業經濟為主,是黃色文明,而古希臘則是以海洋經濟為主,是藍色文明。

黃色文明以農業為主,而農業是靠天吃飯的產業,人們只能無奈地等待,等待上天的恩賜,而藍色文明是靠探索冒險的文明,是一種以交換為主要手段的商業文明。由此,產生了中國文化與希臘文化的不同路徑:

中國的農業文明把人固定在土地上,這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的熟人社會。另外,由於要治理水患,就必須同外部落打交道,而沒有一個集中的政府管理,這是很難想像的。因此就形成了中國中央大一統的集權社會的模式。同時,農業經濟也讓中國人養成了勤勞、忍耐、協作的精神。而古希臘的海洋經濟模式之下,人人都是強壯的水手,人人都希望探索大海之外更遠的地方,因此,形成了冒險和探索的精神。

農業文明安土重遷,而海洋文明習慣外出做生意冒險。做生意形成了科學加商業的模式,而這個模式又形成了理性加利益的文化精神。經商不再是靠天吃飯,而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而農業經濟就是靠天吃飯,靠集體協作的精神。因此,注重個人利益和聰明才智的古希臘人,由於做生意遇到的是各色各樣的人,必須有一種規則,就逐漸形成了契約精神。而農業經濟基本上是熟人社會,只需要靠血緣關係與人倫道德就能解決社會問題。

因此,古希臘人注重契約,而中國人注重道德。契約精神的基礎是人人平等,而中國人人倫道德的基礎是宗法制的血緣關係。

崇尚人人平等的古希臘,發展出城邦制度下的民主選舉,以及由此帶來的人的自由,而中國的農業經濟下的封建宗法制,發展出高度發達的人倫哲學和道德哲學,他是集體主義的,個人只是集體之中的一粒微塵而已。

因此,中國人是集體主義者,他們的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人最大的自由是社會秩序之內的自由,人最大的追求是為集體為國家做貢獻,而西方,則是「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相關焦點

  • 什麼是「仁」?孔子的畢生追求是什麼?他算是偉大的思想家嗎?
    >,這很有「開歷史倒車」的腔調,很不符合我們今天人對孔子的認知。我們知道《論語》當中,「仁」是頻繁出現的一個詞彙,所以人們在談到孔子的時候,總會和「仁」聯繫在一起,我們理所應當的認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今天在孔子頭上有很多頭銜,排第一位的便是「偉大的思想家」。一個人能夠被稱為思想家,必然有其原創性的思想,既然「禮」是來自周公,那麼孔子的原創就是「仁」?
  • 齊景公問政,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晏子卻說了4個「不可」
    齊景公問政,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晏子卻說了4個「不可」孔老夫子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歷史書上孔子的畫像,讓我們都誤以為孔子是個和藹但是個子矮小的老人,但據《史記》記載,孔子「長九尺六寸」,相當於如今的一米九多,非常高大。而與他同時期的還有個思想家晏子,同時也是政治家和外交家,「長不滿六尺」,最多也就一米四。兩人雖然有著二十多歲的年齡差和五十多釐米的身高差,但是卻存在著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恩怨糾葛。
  • 君君臣臣,為什麼孔子不安心當魯國的臣子?
    孔子適周。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 既然仁這麼難做到,為什麼還要追求仁?不追求仁行不行?|《儒家思想...
    對仲弓來說,孔子就從一名官員的角度來談如何做到仁,讓仲弓把握仁的精神。對司馬牛,孔子就變換了角度,降低了層次。司馬牛這樣的智力層次,比仲弓低,比顏回更低,講的深了,他根本聽不懂。從本章和後章可以看出,他連最基本的邏輯關係都理解不了。遇到這樣的學生,怎麼辦?孔子沒有放棄,而是從具體行為入手,引導他上路。仁這一終極的價值追求樹立起來,是為全社會所有人樹立的。
  • 孔子思想中「仁」的內涵和現實價值
    孔子是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傳世人。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辦學不看貧富貴賤和氏族國別,強調做人為學習的根本。孔子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去世後其弟子們把孔子與他們日常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編成了《論語》。《論語》雖然整篇文章很短,但是裡面卻折射出孔子生前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孔子一直推崇「仁者愛人」,可以「仁」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 孔子「仁」的思想精神到底是什麼?
    孔子是一個注重實際的人,在實際生活中還無法驗證的事情,他常常採取既不輕易肯定、也下輕易否定的態度。例如,「子不語怪、力、亂、神」 。這裡,他把「力」(餐力)、「亂」(叛亂)和怪、神 連在一起,這固然下恰當,但是由於他一貫憎恨暴力和叛亂,因而把力、亂和怪、神放在一起,以表示他把暴力、叛亂和怪、神同等看待,這是可以理 解的。那麼,他為什麼下談怪異和鬼神呢?
  • 孔子主張「仁」,可是老子為什麼反對「仁義」?
    在此後廣招門徒,「傳道、授業、解惑」的日子裡,孔子開始系統地整理自己的思想,形成以「禮」和」仁「為中心,兼顧」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為框架的儒家學說。孔子的政治理想在當時無法得到實施,但孔子之偉大在於「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通過對於民眾思想的教化達到變革的目的,並為此奮鬥終身;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也輝耀了中國幾千年。
  • 孔子為什麼不輕易談論「仁」?很多人對此不理解
    一個仁字,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很難達到的高要求,孟武伯就曾經問過孔子,問孔子子路仁乎?孔子說不知道,問冉求仁不仁,孔子說也不知道,再問公西赤,孔子說也不知道。仁德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對於這樣的高標準高要求,孔子並不願意掛在嘴邊,時時說天天講的。
  • 孔子人論所創立「仁」學的兩大基石
    探討孔子的人論,其所創立的「仁」學即是我們的理解起點,因孔子的思想學說、人生旨趣、價值追求正是通過他所創立的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生發開來,從而也開啟了後世儒學的致思思路。每個偉大思想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機緣。「仁」學的產生也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
  • 為什麼孔子不輕易讚許誰做到了「仁」?
    像《論語》中提到的其他許多情形一樣,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時孔子的回答往往不同。顏淵問「仁」,孔子說,約束自我來踐行禮就是「仁」。仲弓問「仁」,孔子說,平常出門像見貴客一樣地恭敬,居上位對待老百姓如祭祀一樣地謹慎,自己不想要的,莫要施加給別人。
  • 方能:怎麼理解孔子的「仁」(三則)
    表明他原本是明白孔子意思的。孔子是有意表明他比聖低一個層次的。聖,他自己做不到,所以不自吹;常人做不到,所以不要求。而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憑良心,我們都可以做得到。憑著他這樣講實話,我們覺得孔子的仁是真的仁,他有真性情,可愛!
  • 「仁」字的來源,聖人孔子的仁學又是什麼樣的?
    在孔子創立仁學之前,有一個人不得不提,就那就老子,若無老子對於孔子「仁學」的影響,「仁」字也不會在孔子那裡得到升華。但是,任何一個漢字都不是天生的,老子也並非發明「仁」字之人。即便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道德價值社會意義最寬廣的道理概念,即便老子創作了《道德經》。這一點,無數史學家、文字學家、文化家、哲學家在長期的研究積累中也得到了證實。
  • 孔子的「仁」:是「喪家之犬」,還是最後一個貴族的堅守
    孔子周遊列國,宣講「仁」意孔子的「仁」:什麼是天意,恐怕孔子搞錯了,他看到了天下亂象,看到了諸侯野心,卻看不到漸行漸衰的貴族制度,看不到日勝一日而萌生的新的經濟因素。有一天,他來到了鄭國,竟然被喚為「喪家之犬」,這是這個詞在中國的第一次出現,沒想到最早說的居然是孔子。不理解,但不生氣。穿越三千年,茫茫無際的大地上,牛車在細雨中,艱難跋涉,車上是一位老者,隨行的是他忠誠的弟子,他們篳路藍縷,他們決心回歸杏壇。
  • 孔子講的「仁」是指什麼?
    孔子講,「我欲仁,斯仁至矣」。那麼「仁」是什麼呢?曾召旭老師理解「仁」,是「自由發出的愛」。那麼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我要自由發出愛就可以自由發出愛。那我想自由,自由便可實現,不成了一句空話嗎?要弄清這些問題,應首先回到自由的本身去看,今天給你放一天假,給你自由,明天你還是要來到學校聽課的,不是嗎?這樣別人給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不是無限的自由。我有了很多錢,去週遊世界那如果沒有錢呢?原來這個自由是建立在條件之上的,我要自由需要先有錢。
  • 古代史:孔子的道德思想
    一、大道歸仁「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也是一種經過長期修養可以達到的思想境界。把「仁」具體化,就是「愛」人,人為什麼要相互友愛、互相幫助呢?孔子認為人的本質是「仁」,人之所以成為人,區別於其他動物,就是「仁」。
  • 孔子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
    天下第一家——孔府孔子三歲時父親去世,他和母親、庶兄孟皮三人被施氏趕出家門,過著清貧生活。20多歲時,孔子想走仕途,先後擔任過倉庫管理員和畜牧業管理員。(全稱:《詩經》《書經(即《尚書》)》《禮經》《易經(即《周易》)》《樂經》《春秋》)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 何為「仁」,孔子10句話告訴你
    在《論語》中,有許多篇幅都談到了仁。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對仁的表述在不同的語境下是不一樣的,如孔子的弟子顏淵、仲弓、司馬牛、樊遲都曾問孔子何為仁,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這與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有關。不過總的來看,仁是孔子所認定的一個基本的道德行為準則,是世人尤其是君子應該踐行的基本理念,這是毫無疑問的。
  • 孔子和蔡元培,教育界祖師都是狠人
    中國近代也有一位大教育家,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宗旨,引領著他的大學,使之成為新文化運動和近代中國思想啟蒙的最前沿陣地。相信你早已猜出了他們的名字。 行動的理想主義者 今天是9月10日教師節,向各位從事教育事業的老師們致敬!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四,「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一方面,任何人都有可能達到「仁」的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另一方面,他又認為做到仁是不容易的——「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他認為自己最得意的門生顏回,也只能做到「三月不違仁」。
  • 孔子論人,以仁為準,犧牲自我,拯救生民,追求正義,精神永存
    翻譯:子貢問:「孔文子的諡號為什麼是『文』呢?」孔子說:「孔文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所以諡號是『文』。」註解:孔文子:衛國人,姓孔,名圉(yu三聲),字仲叔。「文」是諡(shi)號。「鑄刑書」開法治先河,「不毀鄉校」倡自由言論,就是這位賢相的重要功績。亂談:「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是子產的話,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而改之」孔子的話,出自《論語·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