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子罕》
仁是儒家的思想內核,在《論語》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而這裡卻說孔子不怎麼談論仁,看似矛盾,實則不然。
一個仁字,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很難達到的高要求,孟武伯就曾經問過孔子,問孔子子路仁乎?孔子說不知道,問冉求仁不仁,孔子說也不知道,再問公西赤,孔子說也不知道。仁德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對於這樣的高標準高要求,孔子並不願意掛在嘴邊,時時說天天講的。
儒家被稱為顯學,是因為它是生活之學,是貼近生活離人間煙火很近的。如果老是把一些最高標準掛在嘴邊,這就不是務實,而是務虛了。舉個例子,就是過去幾十年有一個口號很響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口號喊了幾十年,可是現在回頭再來看,是不是感覺到很諷刺。民眾要的並不是高大上的調子,官員能夠廉潔奉公,不貪不腐,政府能夠公平正義執法,就可以了,民眾要的是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而不是虛的東西。
再舉一例,比如男孩子與女孩子談戀愛,男孩子對女孩子說永遠愛她,愛她到永遠,有的女孩子聽到這花言巧語的話就很開心,從此以身相許,到後來發現完全不是這個說的那麼回事,又後悔莫及。有智慧的女孩子聽到這話的時候,雖然也會動心,但不會輕易為此所動,因為她知道愛與不愛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因此她會觀察男孩子的表現,是否能夠給她關懷,是否可靠,需要他的時候是不是在她身邊陪伴她。因為她知道愛在細節中,那口頭的愛離生活是很遠的,是高大上的調子,並不怎麼牢靠。
明白了這些,就理解了孔子很少去談論仁的因由。當然,不談仁並不代表孔子不要求弟子不去做到仁,孔子要求弟子做到仁,並不一定非要把仁德放在口頭上。孔子是讓弟子們從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中去體現仁道的精神,去接近仁。
那麼何為仁呢?孔子弟子有一次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回答了兩個字:愛人,就是說愛人就是仁,仁者愛人就是這麼來的。那麼問題又來了,如果我們接著追問下去,什麼是愛人?愛是通過與他人之間的互動來體現出來的,也就是說愛人體現在我如何對待他人的具體行動中。其實不僅僅是愛人,善良也好、寬厚也好、誠信也好、忠信也好,像是這樣的觀點都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體現出來的。空洞的談這些,都沒有意義。
愛人的具體行為一定是基於兩點而展開的,一個是我想得到什麼,一個是我不想得到什麼?首先要問自己兩個什麼:不想得到什麼,想得到什麼。愛人的行為一定是:我不想得到的,一定不勉強他人去得到,我想得到的一定也要考慮讓他人得到。
我不想得到的就不勉強他人得到,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想得到什麼也要考慮讓別人得到,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翻譯過來就是說:我自己想立得起來,也要讓他人立得起來,我自己想過的通達,就要考慮到讓他人也過的通達。
做到了這兩點,就是愛人,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仁,那麼這個人就是一個仁者了。「罕言「並不是不言,在這個弟子前不言,不代表在其它弟子面前不會談及,仁是儒家的重要思想精神,講肯定會講的,只是不會天天掛在嘴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