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不輕易談論「仁」?很多人對此不理解

2020-12-22 靜賢說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子罕》

仁是儒家的思想內核,在《論語》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而這裡卻說孔子不怎麼談論仁,看似矛盾,實則不然。

一個仁字,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很難達到的高要求,孟武伯就曾經問過孔子,問孔子子路仁乎?孔子說不知道,問冉求仁不仁,孔子說也不知道,再問公西赤,孔子說也不知道。仁德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對於這樣的高標準高要求,孔子並不願意掛在嘴邊,時時說天天講的。

儒家被稱為顯學,是因為它是生活之學,是貼近生活離人間煙火很近的。如果老是把一些最高標準掛在嘴邊,這就不是務實,而是務虛了。舉個例子,就是過去幾十年有一個口號很響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口號喊了幾十年,可是現在回頭再來看,是不是感覺到很諷刺。民眾要的並不是高大上的調子,官員能夠廉潔奉公,不貪不腐,政府能夠公平正義執法,就可以了,民眾要的是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而不是虛的東西。

再舉一例,比如男孩子與女孩子談戀愛,男孩子對女孩子說永遠愛她,愛她到永遠,有的女孩子聽到這花言巧語的話就很開心,從此以身相許,到後來發現完全不是這個說的那麼回事,又後悔莫及。有智慧的女孩子聽到這話的時候,雖然也會動心,但不會輕易為此所動,因為她知道愛與不愛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因此她會觀察男孩子的表現,是否能夠給她關懷,是否可靠,需要他的時候是不是在她身邊陪伴她。因為她知道愛在細節中,那口頭的愛離生活是很遠的,是高大上的調子,並不怎麼牢靠。

明白了這些,就理解了孔子很少去談論仁的因由。當然,不談仁並不代表孔子不要求弟子不去做到仁,孔子要求弟子做到仁,並不一定非要把仁德放在口頭上。孔子是讓弟子們從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中去體現仁道的精神,去接近仁。

那麼何為仁呢?孔子弟子有一次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回答了兩個字:愛人,就是說愛人就是仁,仁者愛人就是這麼來的。那麼問題又來了,如果我們接著追問下去,什麼是愛人?愛是通過與他人之間的互動來體現出來的,也就是說愛人體現在我如何對待他人的具體行動中。其實不僅僅是愛人,善良也好、寬厚也好、誠信也好、忠信也好,像是這樣的觀點都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體現出來的。空洞的談這些,都沒有意義。

愛人的具體行為一定是基於兩點而展開的,一個是我想得到什麼,一個是我不想得到什麼?首先要問自己兩個什麼:不想得到什麼,想得到什麼。愛人的行為一定是:我不想得到的,一定不勉強他人去得到,我想得到的一定也要考慮讓他人得到。

我不想得到的就不勉強他人得到,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想得到什麼也要考慮讓別人得到,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翻譯過來就是說:我自己想立得起來,也要讓他人立得起來,我自己想過的通達,就要考慮到讓他人也過的通達。

做到了這兩點,就是愛人,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仁,那麼這個人就是一個仁者了。「罕言「並不是不言,在這個弟子前不言,不代表在其它弟子面前不會談及,仁是儒家的重要思想精神,講肯定會講的,只是不會天天掛在嘴邊罷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孔子不輕易讚許誰做到了「仁」?
    像《論語》中提到的其他許多情形一樣,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時孔子的回答往往不同。顏淵問「仁」,孔子說,約束自我來踐行禮就是「仁」。仲弓問「仁」,孔子說,平常出門像見貴客一樣地恭敬,居上位對待老百姓如祭祀一樣地謹慎,自己不想要的,莫要施加給別人。
  • 方能:怎麼理解孔子的「仁」(三則)
    歷來解釋孔子此處表述的志,都理解成大同理想、聖人之志,「願普天下的老人都被安頓好,老有所養;……願天下的少年人都得到關懷。」如今方能理解到:孔子這三句話即是述己志,也是點評前面兩位學生表述的志,是有針對性的,不是普泛的抒懷。
  • 既然仁這麼難做到,為什麼還要追求仁?不追求仁行不行?|《儒家思想...
    【筆者注】本章講的是仁可分為不同層次。綜合上兩章與本章來看,仁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可以分為不同層次,適應不同層次的人群的需要。仁不是某個階層所獨有,也不是某個智力層次的人所專有。就每一個人來說,他所處的社會層次不同,所追求的仁也可以不同。就顏回的才智來說,孔子直接從國家制度的層次和抽象思維的角度來談仁,他能理解。
  • 如何理解孔子所講的「仁」?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什麼是「仁」呢?這是個大問題,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很多種解釋。今天我們就依孔子自己的解釋探討一下。在《論語.顏淵》中,第一句就是關於仁的問題,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是這麼回答的:顏淵問仁。
  • 孔子「仁」的思想精神到底是什麼?
    孔子是一個注重實際的人,在實際生活中還無法驗證的事情,他常常採取既不輕易肯定、也下輕易否定的態度。例如,「子不語怪、力、亂、神」 。這裡,他把「力」(餐力)、「亂」(叛亂)和怪、神 連在一起,這固然下恰當,但是由於他一貫憎恨暴力和叛亂,因而把力、亂和怪、神放在一起,以表示他把暴力、叛亂和怪、神同等看待,這是可以理 解的。那麼,他為什麼下談怪異和鬼神呢?
  • 真正讓我理解了《論語》中的「仁」
    這一次開始講《論語》的「仁」。這也是我很期待的部分,老師在正式解讀之前,先給我們總述了一下「仁」。老師說,仁是一切價值的核心。所以孔子重禮,而這重禮的背後是有仁德關心,所以仁是孔子作為一個政治家最核心最高的禮。 在具體疏解文義的時候,老師多次感嘆孔子對「仁」的高標準,當然這通常是境界論談論的視角。孔子對仁的高標準體現在很多語句裡,比如「我未見好仁者」,「不知其仁也」,「焉得仁」,「堯舜其猶病諸」等等語句中都表現了孔子認為「仁」是最高的境界,是很難達到的,即便是堯舜也難以完全實現。
  • 「仁者」「仁心」……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仁」?(明德書院)
    而「仁」居五常之首。「『仁』是孔學的根本範疇,是人性結構的理想。」「孔子通由仁而開始塑造一個文化心理結構體,說得聳人聽聞一點,也就是在塑造中國人的心靈。」(李澤厚語)孔子與弟子論行己處世之道,最重「仁」字。仁者,從二人,猶言人與人相處,多人相處也。人生不能不多人相處。自其內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共有之同情曰「仁心」。
  •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翻譯:孔子說:「不仁者不可能安於窮困,不可能永享快樂。仁者安心於仁道,智者利用仁道。」㈡「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6.30》),「修己以安人」(《論語14.42》)。《論語》中所謂「仁者」唯微子、箕(ji一聲)子、比幹、伯夷、叔齊、管仲六人。他們的特點或「立德」或「立功」,大臣級別。㈢「君子」(「士」)——孔子辦學的主要培養目標。大約可以理解我們今日所謂的知識分子。
  • 孔子主張「仁」,可是老子為什麼反對「仁義」?
    我們都知道,孔子誕生的年代,是西周末年、春秋時期。那個時期,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論語·陽貨》"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那什麼是」禮「、」樂「?再來看看孔子: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遊戲。小小年紀,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之處。孔子最崇拜的人是周公旦,「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也就是周朝禮樂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奠基人。孔子非常希望他所處的年代,「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篇》),重新回到周朝初年的美好社會。
  • 讀《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論語》大約是孔子最為大家熟悉的言論集了,也是儒家最為經典的作品之一。然而,《論語》這全書開篇第一段話,你理解對了嗎?很多人理解的不準確。我們再看後面兩句,因為朋友要從遠方而來,所以我很高興,朋友,志同道合者,孔子很看重朋友,很重視朋友的價值,而朋友來了後我之所以高興的原因,是志同道合者可以交流,可以一起談論天下之道、社會之道,這在意思上有一個遞進,正因為坐而論道,所以朋友來了我才高興。
  • 姚海濤-仁禮合一視域下的孔子生死觀
    人的終極化存在關乎個體與群體、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等的角色倫理定位、制度平衡與人文協調等諸多關係。在這個過程中,仁之於人生存的重要性得到最充分的朗顯——正所謂「生生之謂仁」。《論語》中記載的孔子遭遇「廄焚」這一突發事件的舉動,如果以仁禮合一生死觀的觀察框架去確立理解視野,重建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無疑對於深刻理解孔子及其生死觀大有裨益。
  • 孔子的「仁」:是「喪家之犬」,還是最後一個貴族的堅守
    孔子周遊列國,宣講「仁」意孔子的「仁」:什麼是天意,恐怕孔子搞錯了,他看到了天下亂象,看到了諸侯野心,卻看不到漸行漸衰的貴族制度,看不到日勝一日而萌生的新的經濟因素。有一天,他來到了鄭國,竟然被喚為「喪家之犬」,這是這個詞在中國的第一次出現,沒想到最早說的居然是孔子。不理解,但不生氣。穿越三千年,茫茫無際的大地上,牛車在細雨中,艱難跋涉,車上是一位老者,隨行的是他忠誠的弟子,他們篳路藍縷,他們決心回歸杏壇。
  • 何為「仁」,孔子10句話告訴你
    在《論語》中,有許多篇幅都談到了仁。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對仁的表述在不同的語境下是不一樣的,如孔子的弟子顏淵、仲弓、司馬牛、樊遲都曾問孔子何為仁,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這與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有關。不過總的來看,仁是孔子所認定的一個基本的道德行為準則,是世人尤其是君子應該踐行的基本理念,這是毫無疑問的。
  • 孔子《論語》中說的「仁」是什麼意思?
    (《論語·先進第十一》),孔子不談鬼神,因為鬼神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鬼神具有不可知性、無法掌握性。即使是現在,也需要有極大的自信心和人格定力才能做到,何況孔子是看重祭祀的人、敬天的人。只求做能做的事,做眼前的事,做現世的事,做好人生,即「事人」。死與鬼神一樣,是未知的,「未知生,焉知死?」回答得十分精巧,他不說自己不了解死,也沒研究過死,而是反問難道不應該先活好當下嗎?
  • 《論語》:即使做不成「聖賢、仁人」,做個「君子」也挺好的
    它是自古以來探究孔子思想最重要的典籍。「仁」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仁」的意念,幾乎貫串在整部《論語》中。可以說,「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也是各方面主張的最高準則,更是人格養成的最高道德理想。孔子一向不輕易以仁許人。那麼,在他心中,「仁」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 如何理解孔子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孔子又稱仁為「愛人」。「愛」是普遍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父母對子女的,子女對父母的,兄弟姐妹之間的,鄰裡親朋之間,以此及比,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愛。所以,依我個人淺薄的認識來說,孔子便是發現了一種聯通人與人的獨有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更好地鞏固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國家的關係,人與整個人類社會的關係。但是現實的情況卻是,在這種力量的實現過程中遇到了一些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所以,不得不對這種「意外狀況」做出評估分析,並想方設法來糾正這些人的「錯誤」,這些方法那就是儒家一些列的道德規範。
  • 孔子講的「仁」是指什麼?
    孔子講,「我欲仁,斯仁至矣」。那麼「仁」是什麼呢?曾召旭老師理解「仁」,是「自由發出的愛」。那麼這句話就可以理解為,我要自由發出愛就可以自由發出愛。無限的,無條件的自由才是真自由人真的可以這麼隨性嗎?我們不免有這樣的疑問,我現在就想自由,不還是在教室裡聽你講課嗎?我哪來的自由。我想要很多錢去週遊世界,但還不是困於現實的環境,而不能如願嗎?不是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嗎?
  • 仁:孔子學說的思想基礎與核心
    (《雍也》)在孔子看來,人與人處要相愛,「仁」,就是利他,要惠及他人。利人越多,「仁」跡越著,「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便可入聖域;只做好自己,還不能算「仁」。所以,孔子不輕許人以「仁」。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
  • 子曰:「當仁,不讓於師」,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仁"字最早出現在春秋晚期的侯馬盟書中,《說文》解釋為"親」也,本義是對人友善、相親,在《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經過後來發展,「仁」的含義引申廣泛的道德範疇,如儒家提倡"仁愛""仁政"等。
  • 孔子人論所創立「仁」學的兩大基石
    探討孔子的人論,其所創立的「仁」學即是我們的理解起點,因孔子的思想學說、人生旨趣、價值追求正是通過他所創立的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說生發開來,從而也開啟了後世儒學的致思思路。每個偉大思想的產生。都有其特定的機緣。「仁」學的產生也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