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當仁,不讓於師」,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2020-12-17 鄉下老果

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仁"字最早出現在春秋晚期的侯馬盟書中,《說文》解釋為"親」也,本義是對人友善、相親,在《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經過後來發展,「仁」的含義引申廣泛的道德範疇,如儒家提倡"仁愛""仁政"等。

尊師重道一直為孔子及儒家所提倡,強調師道尊嚴,一般情況下,作為弟子不可違背老師的教導。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以天下為己任,把「仁」看作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仁」的本意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一種親善關係,講究一種和諧的相處方式,「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的具體表現形式為「愛」,愛國家.愛人民.愛自己.愛萬物,以惻隱之心,度生活之苦。

「仁」的價值,在於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尋求達到某種和諧,在互幫互助.互惠互利之中共同生存與發展。後來,孟子在孔子「仁」說的基礎上,提出了「仁政」之說,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強調以「仁政」統一併治理天下,認為「地方百裡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在改善民生,加強教化的同時,反對霸凌,反對戰爭,使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既使是百裡小國,施「仁政」於民,也可使天下歸依。

儒家「仁」的思想,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文明發展起了深遠的影響,人們在「以仁為己任」的感召下,一直努力地在尋求一種真理。對於「仁」的東西,可以捨命維護,對於一些「不仁」的行為,據理力爭,「當仁,不讓於師」。在「仁」的面前,不是反對或質疑老師,爭辯誰對誰錯,而是老師能做到的「仁」,作為弟子,也要能做的,並且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絕對不會遜讓於自己的老師。

相關焦點

  •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這句話不長,但是由於中國的古文是沒有標點符號的,所以各種斷句方式都可以解釋出不同的意思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一種斷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一種斷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是一種斷法。那麼,我們到底要如何理解這句話呢?我們都知道,句子釋意不清,趕緊看上下文。
  • 仁到底是什麼意思
    《論語》: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子說:「那種善事父母、善兄弟,卻容易侵犯對上禮制的人,很少;不容易侵犯對上禮制卻容易製造動亂的人,以前從來沒有過。君子要謀求作為君子的根本。君子的根本建立了才會有產生君子之道。能夠做到善事父母、善兄弟,這樣才是君子之本的核心。」孔子說:「說討巧的話,臉色裝得很和善,做表明文章的人,僅僅是看著像個君子在無本,但沒有君子的核心。」
  • 《論語·裡仁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注釋】▲約:儉約、貧困。▲樂:安樂、富貴。與「裡仁為美」意思相似,仁者心存仁厚。▲利:銳利,敏銳。「利仁」,使仁銳利,即推行仁,宣傳仁。不能理解為利益、利用、有利於。《衛靈公篇》15.10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譯文】孔子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能長久處於貧困的環境中,也不能長久處於安樂的環境中。
  • 如何理解孔子所講的「仁」?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什麼是「仁」呢?這是個大問題,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很多種解釋。今天我們就依孔子自己的解釋探討一下。在《論語.顏淵》中,第一句就是關於仁的問題,顏淵問老師什麼是「仁」,孔子是這麼回答的:顏淵問仁。
  • 孔子的這10句話,我們都理解錯了!
    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 而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 拙讀《論語》第二百九十三篇:什麼是仁?如何做到仁?
    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主流譯文: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實踐禮儀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的人都會稱許你是仁人了。實踐仁德全靠自己,能由得了別人嗎?」顏淵說:「請問一下施行仁德的條目是什麼?」孔子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看,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聽,不符合禮的事情不說,不符合禮的事情不做。」
  •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一章與《論語》17.17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重複。)這一章的關鍵字,不是「巧言令色」,而是「仁」。(意思是:應該做的事要馬上做,謹慎自己的言語,不能亂說話。)4.24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應少說空話,多做實事。)13.27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孔子說:「剛強、果敢、樸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
  • 「李保佳講論語97」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李保佳講論語97」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翻譯:顏回向孔子問什麼是仁。
  • 方能:怎麼理解孔子的「仁」(三則)
    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歷來解釋孔子此處表述的志,都理解成大同理想、聖人之志,「願普天下的老人都被安頓好,老有所養;……願天下的少年人都得到關懷。」
  • 「仁者」「仁心」……如何理解孔子所說的「仁」?(明德書院)
    自其外部言之,則人與人相處所公行之大道曰「仁道」。凡能具仁心而行仁道者曰「仁人」。1.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譯文:先生說:「仁者,只要自己想立,便也幫助人能立。自己想達,便也幫助人能達。能在切近處把來相譬,這就可說是仁的方向了。」
  • 《論語譯解》12.22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 白話試譯: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問什麼是智,孔子說:「知人。」樊遲不明白。孔子說:「選拔正直者,棄置邪曲者,能使邪曲者不得不歸正。」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夫子,問他什麼是智,他說:『選拔正直者,棄置邪曲者,能使邪者不得不歸正。這是什麼意思啊?」
  • 孔子十句話,人們大都望文生義的理解
    出自《論語·陽貨》,後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小人」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它實質上講述的是相處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來說,與女子的關係很難處理好;站在官員的角度來說,與平民百姓的關係很難處理好。
  •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精品收藏)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孔曰:「苟,誠也。言誠能志於仁,則其餘終無惡。」朱子集註:楊氏曰「苟志於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惡」,要從兩個角度理解,即從他人及自己兩個角度,從他人來看,惡是為他人所厭惡者,你所犯的錯誤和惡事在他人眼中是厭惡的,作好惡之義,討厭的,不喜歡的;無惡則是無被人所厭惡。從自己角度來看,惡是自己的惡念惡行,為自己所羞恥,作善惡之義。「無惡也」,是自己的惡念惡行不為他人所厭惡。
  • 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應該如何理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不僅被編進了初中課本,在社會上也廣為流傳。不過,能完全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的人卻少之又少,不少人對它的理解一直模模糊糊,解答的人語焉不詳,查到的資料太過深奧,一直處在一個隱約明白但又什麼都不明白的狀態。
  • 仁清法師:如何理解 不識本心 學法無益
    問:「如何理解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答:如何理解「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這是六祖壇經上的話,我們把這個問題解答完了,可能就得下課了。「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是什麼意思?我寫過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沒公開,是說成佛和成就的差別,『成佛和成就的差別』成佛是究竟圓滿的成就,這是圓滿的成就。那麼成就呢?各有不同,它有宗派的不同和次第的不同。結合這一個問題,在這裡我們不展開講,只展開講禪宗。禪宗的理念是什麼?「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六祖壇經》上的話「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 何為「仁」,孔子10句話告訴你
    在《論語》中,有許多篇幅都談到了仁。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對仁的表述在不同的語境下是不一樣的,如孔子的弟子顏淵、仲弓、司馬牛、樊遲都曾問孔子何為仁,孔子的回答各不相同,這與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有關。不過總的來看,仁是孔子所認定的一個基本的道德行為準則,是世人尤其是君子應該踐行的基本理念,這是毫無疑問的。
  • 什麼是「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
  • 怎麼理解《論語》中「鄉愿,德之賊也」這句話?
    怎麼理解《論語》中「鄉愿,德之賊也」這句話?《論語》陽貨篇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鄉愿,德之賊也。」什麼樣的人是「鄉愿」?
  • 什麼是「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先跟大家講兩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1645年五月十五日,清軍攻打到南京城外,忻城伯趙之龍、魏國公徐文爵、保國公朱國弼等勳貴,大學士王鐸 、蔡奕琛、禮部尚書錢謙益等官員,主動打開城門迎接清軍,獻城投降。
  • 《論語》「君子不器」,這句話什麼意思,其中的「器」是指什麼?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為政「為政」是什麼呢,就是去做官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嘛,你的學識足夠豐富,就應該走向仕途,因此古代讀書人也把學而優則仕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那好,我們知道為政的意思,就好理解君子不器了。君子君子一詞,最先的意思是君王的兒子,但後來在詞彙的發展過程中,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層面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