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仁"字最早出現在春秋晚期的侯馬盟書中,《說文》解釋為"親」也,本義是對人友善、相親,在《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經過後來發展,「仁」的含義引申廣泛的道德範疇,如儒家提倡"仁愛""仁政"等。
尊師重道一直為孔子及儒家所提倡,強調師道尊嚴,一般情況下,作為弟子不可違背老師的教導。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以天下為己任,把「仁」看作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仁」的本意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一種親善關係,講究一種和諧的相處方式,「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的具體表現形式為「愛」,愛國家.愛人民.愛自己.愛萬物,以惻隱之心,度生活之苦。
「仁」的價值,在於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尋求達到某種和諧,在互幫互助.互惠互利之中共同生存與發展。後來,孟子在孔子「仁」說的基礎上,提出了「仁政」之說,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強調以「仁政」統一併治理天下,認為「地方百裡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在改善民生,加強教化的同時,反對霸凌,反對戰爭,使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既使是百裡小國,施「仁政」於民,也可使天下歸依。
儒家「仁」的思想,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文明發展起了深遠的影響,人們在「以仁為己任」的感召下,一直努力地在尋求一種真理。對於「仁」的東西,可以捨命維護,對於一些「不仁」的行為,據理力爭,「當仁,不讓於師」。在「仁」的面前,不是反對或質疑老師,爭辯誰對誰錯,而是老師能做到的「仁」,作為弟子,也要能做的,並且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絕對不會遜讓於自己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