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君子不器」,這句話什麼意思,其中的「器」是指什麼?

2020-12-16 隨手談詩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為政

「為政」是什麼呢,就是去做官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嘛,你的學識足夠豐富,就應該走向仕途,因此古代讀書人也把學而優則仕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論語·為政》篇講的什麼呢,簡單明了地說就是求官、為官的基本原則,一言以蔽之——「以德為政」。

那好,我們知道為政的意思,就好理解君子不器了。

君子

君子一詞,最先的意思是君王的兒子,但後來在詞彙的發展過程中,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層面的含義。

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社會混亂,諸子百家都覺得這樣不好,各自尋找為這個社會治病的良方,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以仁復禮。他認為,禮的根本在於仁,那麼仁要怎樣體現呢?就出現了君子論。

什麼是君子呢?簡單來說,就是道德品格高尚,同時還要有充分的學識涵養的人。

不器

要知道什麼叫不器,首先要搞明白什麼叫器。在古代,器是專指器具的,什麼鍋碗瓢盆啦,都屬於器,喝酒的東西就叫酒器。你看,器是有特殊單獨的用途的,酒器就只能用來喝酒,不能用作他途。

那什麼叫不器呢?很簡單了,人和東西是不一樣的!

「君子不器」這句話放在為政篇,是有目的的。孔子認為,為政的人,不能像某種器具一樣,只懂本專業的事,比如你是一個法律部門的官員,但你不能只背下法律條規就行了;你是一個主管教育的官,那你也不能只知道怎麼教會學生讀書就行了……

如果你只懂本專業,那你和器具有什麼不同呢,把你放在這個職位上能做好,放到別的職位就是個辣雞,沒用了,這是要不得的,人又不是東西。

那為政者要怎樣呢?孔子認為要通才,就是學識廣博、技能廣泛,啥都能懂。《詩經》中讚美魯僖公的時候說:

「允文允武,昭假烈祖」

允文允武,就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中國古代讚美人的最高標準也是說某人文武雙全。

這就叫通。

不器與成器

君子不器這個標準,對大多數人來說根本不可能做到。通才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這個世界有專才就足夠和諧運行下去了。

《禮記》有這麼一句話:玉不琢,不成器。

就說一塊玉石啊,不經過雕琢,就成不了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經歷磨難,就不會成為有用的人。我們說一個人沒出息,常常會說這人不成器。

那這是不是和孔子「君子不器」的言論矛盾了呢?

實際上,無論是玉還是人,首先要經過雕琢和磨難,要達到不器的境界,首先要成器,一個人,首先要有自己的特殊技能,並把這個技能發揮到極致,這就是成器的過程。然後融會貫通其他技能,這就是從成器到不器的蛻變。

我想起一句話,說有些人吶,張口閉口談天賦,其實以絕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低,遠遠沒達到跟別人拼天賦的地步。

這是多麼諷刺的一句話,放在「君子不器」裡也一樣:絕大部分人連器都成不了,還成天妄言不器。

相關焦點

  • 「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到底什麼是「器」?
    如「廟堂之器」,就是說這個人有高居廟堂的本事,如「器官」,就是指功能結構。一般來說,「器」除了在添加前綴的時候,指具體分類物品——如「金器」、「玉器」、「木器」等等,在文言文中其他時候都是指才具、功能。那麼「君子不器」,難道是說「君子不講究才能?」當然不是的。
  • 「君子不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君子不器」是《論語·為政》中獨立成段的一句話,由於缺乏上下文背景,其闡釋歷來存在諸多爭議。何為君子在孔子之前,「君子」主要指統治者和貴族。「君子不器」中的「器」字該作何解呢?正因為「器」字包含著有形的、具有某種特定用途的含義,後人對這句話的解說 大多都是這樣:作為一個君子不應該像器皿那樣只有一定的用途,而應該多才多藝,無所不能 。孔子本人就是一位「多能」的人,但他並不以此為傲,反而以此為賤、為鄙。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 何其多能也?」
  • 論語|為政 君子不器
    孔子說:「君子不器」。這句話雖然簡單,但是含義很深。錢穆先生對這點的解釋比較少,大家也可以去讀一下錢先生的《論語新解》,也可以看一下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學習其中的相關內容。對於「君子不器」,錢穆先生的解讀總結起來大致是說:一個人不要做偏才,要做通才。如果你只是把它理解成學習某一個專業的方向,那就沒有把這裡面最核心的地方點出來。
  • 《論語》:修行的最高境界,君子不器
    初聽這句話,我們會疑惑,為何一個物體大到極限,反而沒有了「形」。其實,這個「形」,不是「形體」的意思,不是說「大象」就沒有形體。這個「形」,我想,解釋為「形狀」,更容易理解一些。如果把「形」解釋為「形狀」,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物體,如果大到了極點,其實也沒有極點,因為,他的邊界是無限延伸的。
  • 俗語: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器」指的是什麼?受用了
    俗語: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器」指的是什麼?受用了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對古代文學有點了解的人不難發現,「君子」一詞廣泛活躍在文學典籍之中。
  • 古人常說「君子不器」,這個「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當時,《論語》一書憑藉其獨到的政見思想受到廣大政治家的重視,直到如今,它依舊憑著豐富的學術性與深遠的思想性給予當今世人以政治、哲學、文學、教育等各方面的思想指導,可以說它堪稱中國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在《論語》一書中,很多有名的句子流傳甚廣,更是被人們當作警醒啟發之句用來勸諫與教導年輕一代學子。
  • 感悟《論語》——溫故而知新,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這句話很著名,從小背誦過,然而一直懷疑現在人翻譯的這種意思。溫習舊的知識,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嗎?孔子所說是不是這個意思呢?做老師可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學記》中記載:「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
  • 孔子常說「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後來,孔子發奮學習,學識和智慧進一步提升,說出了許多振聾發聵的見解,這些見解經過孔子的弟子整理後,被收錄在《論語》裡。「君子不器」正是出自《論語·為政》裡邊的句子,原文這樣說——子曰:君子不器。要理解「君子不器」之意,首先要搞清楚「君子」和「器」兩個詞彙的含義,再弄清它們的引申含義,基本上就能明白它的意思。「君子」一詞誕生很早,它的含義經過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被賦予了許多內涵,逐漸豐富起來。
  • 舜緣文化張詩苓作「君子不器」主題分享會
    2019年10月13日周末,知名周易學者,風水堪輿名家,舜緣文化首席命理學老師張詩苓開講線下大型「君子不器」易學分享會。本次分享會有舜緣文化承辦,旨在為廣大社區學員講述孔子的「君子不器」的精神。  據此我們知道,孔子說:「君子不器」,意思是作為君子,不能囿於事物的表象,要從紛亂的表面現象,去領悟其中深層的,更根本的道理。如果滿足於表面,不去追根求源,就會被假象所騙,所知自然是「下」;只有深挖求源,才能一以貫之,舉一反三,見一知十,直到最後「不佔而知」。
  • 讀《君子不器——半部論語品一生》有感
    談君子 話品格——讀《君子不器——半部論語品一生》有感□ 王楚健近日,筆者翻開張傳玖先生的新作《君子不器——半部論語品一生》,感覺其意義非凡。張傳玖推出這本讀書筆記形式的散文集,致力於解讀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精選出孔子的73句名言,作為73篇的篇目,筆觸在釋義闡理、說文解字、咬文嚼字的同時,行雲流水、化繁為簡、深入淺出,極具助讀經典的意義。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篇》中說:君子不器!字面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一種用途。其實,「器」不僅有器皿的意思,還有其他更為深刻的意思。《易經·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禮記-學記》也說:「大道不器」,(大道)普遍的規律,不僅僅適用於那一件事物。由此可見,器是和道相對的,君子不器就是說君子思想通化,能夠遵循無形的大道,變化起來可以如龍如虎,也可以像莊子夢蝴蝶一樣。這就好比是一個很好的演員,演什麼角色,就是什麼角色;一個好的工人,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
  • 子曰:「君子不器。」
    要處理「君子不器」的問題,首先要釐清「君子」與「不器」指何而言?進而再將「君子」與「不器」關聯一起?從中釐清二者關係,期望能解決本章問題。何謂「君子」?先引《白虎通義》講:「或稱君子者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
  • 孔子為什麼說「君子不器」?看馬雲是如何實踐這一名言的
    《論語·為政篇》的第十二章是短短的六個字:子曰:君子不器。我們知道,古人的文章也跟現在的新聞一樣,字越少,包涵的信息量就越多。要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我們要先看古人是怎麼理解的。一、孔子說這句話的時代背景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正是周朝統治衰微,春秋各國爭霸的歷史大轉折時代。孔子一生的理想是輔助一國國君實行仁政,從而治國平天下。有這樣抱負的人當然不滿足於做一個只能做點細碎事務的小官小吏。他胸懷的是天下蒼生,另外,那時候知識有限,所以孔子認為應該無所不通。
  • 重讀《論語》:為何說孔子的「君子不器」是多餘的謬論?
    君子,其實只是一種人格,一種高尚的人格。顯然,它與一個人博學與否,是沒有關係的。你可以反過來這麼思考:難道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工匠,只因為技術單一,就不配稱為君子嗎?顯然不合理。所以,用君子來闡述「器與不器」,首先便是不合適的。
  • 「君子不器」的六種解讀,史上眾說紛紜,如何解讀才合孔子心意?
    「君子不器」是《論語》中的名句,歷史上對此句的內涵紛爭不絕。爭論的核心落在「器」字的內涵上,孔子說的「器」到底指什麼,有幾種不同解釋。大部分學者從訓詁考據的角度去還原「器」,從而推論出孔子本來的意思。本文將歸納這類觀點,在此基礎上用一種新的思路去詮釋這句話。
  • 做人四個「不器」,君子不器的一點理解
    「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為政》篇,其中的「不」的含義就是:「不局限,不拘泥,不囿於,不著急」。「器」就是一個東西,一件用具,或是普通用具,或是尊貴之物。用來比喻一個人能成為什麼樣的職業,發揮什麼樣的才能。
  • "登高自卑""君子不器" 這些重慶中學校訓好勵志
    原標題:"登高自卑""君子不器" 這些重慶中學校訓好勵志   【原標題:「登高自卑」「君子不器」 這些校訓好勵志】  華龍網訊(記者 肖騰 實習生 黃鈺)一句讓人霧裡看花的古文,或者是一組生澀難懂的古詞,竟然就成了學校的校訓——這並不是學校耍酷,而是借這些富含底蘊的古漢語
  • 從《論語》中「君子不器」想到:人要志存高遠,追求大道
    子曰:君子不器。注曰: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無所不施。器,就是器皿。每一種器皿都一種用途,好比人學了一技之長,可以養家餬口。但是作為孔聖人口中的君子不願意學一才一藝,認為那是小道。但是子夏又說,追求技藝技能,會讓人拘泥於此,這是君子不做的。舉一個例子說,現代社會人人都追求財富,沒錢的想有錢,有錢的想更有錢。百萬富翁想成千萬富翁,千萬富翁想成億萬富翁,億萬富翁想成為首富,追求永無止境。那君子追求什麼呢?
  • 佛學:「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是什麼意思?
    其中,佛學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寓意很深,到底如何解釋?要解釋這句話,首先我們得鬧懂何為「君子」?一般說到君子,很多人都會說,成功,有品德,有教養的人都是君子。這麼解釋也不為過,只是比較片面。老子在《道德經》裡講,「上善若水」;孔子在《論語為政》裡講,「君子不器」。
  • 「孔子箴言故事」修德正身——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中孔子說「君子不器」,是說君子不能像一個器皿似的,只有一個用處。這就是孔子主張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孔子教弟子,分「四科」。依據弟子不同的情況,教給他們不同的學問,掌握不同的本領。其中「禮」為國家大事,國家的各種法規、制度、政策;「樂」是配合禮,使禮能以更好貫徹的藝術表現;「射」是以射箭為代表的軍事體育活動;「御」是以駕車子為代表的對外聯絡、交際活動;「書」是哲學、文學、語言等社會科學方面的學問;「數」是數學等自然科學方面的學問。這六種本領,涵蓋了在社會上各個方面的本領。弟子們對它們全部掌握,或掌握其大部,就不是一種單向人才,而是一種全面發展的人才,就不「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