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修行的最高境界,君子不器

2020-12-22 愛智慧的石頭

老子說:「大象無形。」初聽這句話,我們會疑惑,為何一個物體大到極限,反而沒有了「形」。

其實,這個「形」,不是「形體」的意思,不是說「大象」就沒有形體。這個「形」,我想,解釋為「形狀」,更容易理解一些。

如果把「形」解釋為「形狀」,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物體,如果大到了極點,其實也沒有極點,因為,他的邊界是無限延伸的。既然他的邊界是無限延伸的,那麼,他又怎麼會有形狀呢?

只有大小有限的物體,才會有形狀。

一旦有了形狀,便是一種限制了。

《論語》中說:「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就是說,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只有一種用途。

我想,同樣也是這個意思。

君子一旦被確定了一種用途,便是被限制住了。

我們常說,要成器。

其實,按照論語裡的意思,是不提倡的。

一旦我們成器了,我們是有了器的用途,但是同時,我們也被限制住了「無限的可能」。

如同泥土,本來有著無限的可能,但是若製作成碗的形狀,便僅僅有碗的功能,不會再有盤子的功能了。

所以,成器,既是一種成全,同時,也是一種限制。

如同前不久,那個收費站的大姐,說自己只會收費。

會收費是一種技能,只會收費,便是被技能所束縛了。

人,不應該如器皿一樣,被一種用途所限制。而要能夠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變化,如此,才能體現出人的主觀能動性。

《道德經》中說:「和其光,同其塵。」

一個人,越成熟,就越是不去表露自己的特性。

你若表現得愚鈍,那麼,就會有人來欺辱你,試圖從你身上佔得便宜;你若表現得精明,別人害怕吃虧,便不敢與你深入交往;你若表現得正直高潔,就會遭遇眾人誹謗;你若表現得卑劣下流,眾人也會厭惡遠離。

所以,讓自己身上沒有高尚的標籤,也沒有卑劣的便籤,融合於大眾。便不會有所損傷。

在《天道》裡,丁元英說:「比如你的手,你要只會攥拳,有病,只會伸掌,也有病,自如才正常。」

真正的智慧,是不執著於任何一方面,而是隨心而變,隨外界的變化而變化。如此,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一個人,如果一味善良,必然會令自己受到傷害;但是一味冷漠,也會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所以,「君子不器」,就是說,我們不能執著於善良,也不能執著於冷漠。而是隨著所遇之人的不同,去表現自己不同的一面。不能如同器皿一樣,只去表現一個方面的特性。

《易經》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形而上者,看不見,摸不著,是謂道,是萬物運作的根源,是萬物產生的原因。所以《道德經》 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說的就是「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就是我們能夠看到的萬物,也就是常說的:「相」,稱之為「器」。

修養極高的人,不著相,也就是不執著於「相」。他們知道,雖然萬物紛繁,卻只有一個源頭,那就是道。

只要把握住「道」,便不會被眼前「萬相」所迷惑,從而掌握自身命運,改變事物發展的趨向。

相關焦點

  • 《論語》「君子不器」,這句話什麼意思,其中的「器」是指什麼?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為政「為政」是什麼呢,就是去做官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嘛,你的學識足夠豐富,就應該走向仕途,因此古代讀書人也把學而優則仕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論語·為政》篇講的什麼呢,簡單明了地說就是求官、為官的基本原則,一言以蔽之——「以德為政」。那好,我們知道為政的意思,就好理解君子不器了。君子君子一詞,最先的意思是君王的兒子,但後來在詞彙的發展過程中,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層面的含義。
  • 論語|為政 君子不器
    孔子說:「君子不器」。這句話雖然簡單,但是含義很深。錢穆先生對這點的解釋比較少,大家也可以去讀一下錢先生的《論語新解》,也可以看一下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學習其中的相關內容。對於「君子不器」,錢穆先生的解讀總結起來大致是說:一個人不要做偏才,要做通才。如果你只是把它理解成學習某一個專業的方向,那就沒有把這裡面最核心的地方點出來。
  • 讀《君子不器——半部論語品一生》有感
    談君子 話品格——讀《君子不器——半部論語品一生》有感□ 王楚健近日,筆者翻開張傳玖先生的新作《君子不器——半部論語品一生》,感覺其意義非凡。張傳玖推出這本讀書筆記形式的散文集,致力於解讀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精選出孔子的73句名言,作為73篇的篇目,筆觸在釋義闡理、說文解字、咬文嚼字的同時,行雲流水、化繁為簡、深入淺出,極具助讀經典的意義。
  • 古人常說「君子不器」,這個「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當時,《論語》一書憑藉其獨到的政見思想受到廣大政治家的重視,直到如今,它依舊憑著豐富的學術性與深遠的思想性給予當今世人以政治、哲學、文學、教育等各方面的思想指導,可以說它堪稱中國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在《論語》一書中,很多有名的句子流傳甚廣,更是被人們當作警醒啟發之句用來勸諫與教導年輕一代學子。
  • 感悟《論語》——溫故而知新,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做老師可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學記》中記載:「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一個君子讀書,三年一小成,七年一大成,然後可以化民移俗。足見,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可孔子為什麼說:溫故而知新,就可以當老師呢?
  • 《論語》君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古人講:半步《論語》安天下。那麼《論語》究竟是一部怎樣的宏偉巨著呢?其實《論語》就是一本小冊子,但這本小冊子卻蘊含著古代聖賢的心。尤其是孔子的「心」。我始終認為,孔子是一個有情懷的人。其次才是以為儒家所標立的聖人。很多喜歡學習古代經典的「人類」,可能一上手就是《易經》或是《春秋》。要不就是《禮記》或是《中庸》。
  • 孔子常說「君子不器」,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後來,孔子發奮學習,學識和智慧進一步提升,說出了許多振聾發聵的見解,這些見解經過孔子的弟子整理後,被收錄在《論語》裡。「君子不器」正是出自《論語·為政》裡邊的句子,原文這樣說——子曰:君子不器。要理解「君子不器」之意,首先要搞清楚「君子」和「器」兩個詞彙的含義,再弄清它們的引申含義,基本上就能明白它的意思。「君子」一詞誕生很早,它的含義經過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被賦予了許多內涵,逐漸豐富起來。
  • 子曰:「君子不器。」
    要處理「君子不器」的問題,首先要釐清「君子」與「不器」指何而言?進而再將「君子」與「不器」關聯一起?從中釐清二者關係,期望能解決本章問題。何謂「君子」?先引《白虎通義》講:「或稱君子者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
  • 君子慎獨——中國古代士人修為的最高境界
    「慎獨」是中國古代士人的一種修為和風範的最高境界,是古代儒釋道等經史子集裡常常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注重個人道德的修養和品行的操守。所謂「慎」即謹慎;「獨」就是獨處,獨立處事。大致意思是說,嚴格的管理自己的內心雜念,不依靠他人監督自己,無論有人無人。
  • 「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到底什麼是「器」?
    如「廟堂之器」,就是說這個人有高居廟堂的本事,如「器官」,就是指功能結構。一般來說,「器」除了在添加前綴的時候,指具體分類物品——如「金器」、「玉器」、「木器」等等,在文言文中其他時候都是指才具、功能。那麼「君子不器」,難道是說「君子不講究才能?」當然不是的。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篇》中說:君子不器!字面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一種用途。其實,「器」不僅有器皿的意思,還有其他更為深刻的意思。《易經·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禮記-學記》也說:「大道不器」,(大道)普遍的規律,不僅僅適用於那一件事物。由此可見,器是和道相對的,君子不器就是說君子思想通化,能夠遵循無形的大道,變化起來可以如龍如虎,也可以像莊子夢蝴蝶一樣。這就好比是一個很好的演員,演什麼角色,就是什麼角色;一個好的工人,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
  • 曾國藩智慧: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慎獨自律」4字
    在2000多年前的著作《禮記·中庸》中,有這樣一句話,可以說是道出了千百年來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這句話便是: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很明顯,君子能夠旁人看不見、聽不著的時候,依然保持謹慎、嚴肅,不會因為事情很隱蔽而為之,更不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一個人能夠在獨處時,依然嚴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漸、兢兢業業,便是君子的行為。慎獨自律,是人生修行的最高最高境界。
  • 雜談《論語》中說君子
    君子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的一個詞語,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論語》是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據說在《論語》中「君子」共出現了108次,「小人」共出現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時出現。
  • 「君子不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君子不器」是《論語·為政》中獨立成段的一句話,由於缺乏上下文背景,其闡釋歷來存在諸多爭議。何為君子在孔子之前,「君子」主要指統治者和貴族。「君子不器」中的「器」字該作何解呢?正因為「器」字包含著有形的、具有某種特定用途的含義,後人對這句話的解說 大多都是這樣:作為一個君子不應該像器皿那樣只有一定的用途,而應該多才多藝,無所不能 。孔子本人就是一位「多能」的人,但他並不以此為傲,反而以此為賤、為鄙。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 何其多能也?」
  • 《論語》「君子」之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論語》中的「君子」。《論語》二十篇,第一篇《學而》。
  • 曾國藩智慧:慎獨,才是一人修行的最高境界
    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短短幾句話,句句不離慎獨。慎獨能夠讓人心神安寧,而我們平時的修行就在於養心,養心的關鍵,則在慎獨。能夠做到慎獨,時常反省而不內疚,便是無愧於天地鬼神。人心坦蕩,沒有一件有愧之事,則是處世泰然,內心是快樂、滿足、寬慰、安然的,這是人生自強的第一途徑,也是尋求快樂的良方,是守住身心的任務。那麼,「慎獨」是什麼意思呢?
  • 《論語》中「君子」出現107次,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君子」?
    在《論語》20篇中,「君子」一詞共出現107次,從開篇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到末篇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可謂是首尾呼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內在有機聯繫的、不斷深化的君子修養體系。那麼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如何才能修行稱為君子呢?
  • 修行的最高境界——無我
    修行達到佛果可以說是人性的「目的」,因為還是有相的著落,只要有目的就不會徹底解脫,無論怎麼解釋這種佛性是「自由」的,是空性的,是解脫的,還是讓修行的過程帶有一絲的「功利性」,哪怕只有一絲,也達不到另一種徹底「無我」的狀態,無我才是一種自性最高的自由。
  • 舜緣文化張詩苓作「君子不器」主題分享會
    2019年10月13日周末,知名周易學者,風水堪輿名家,舜緣文化首席命理學老師張詩苓開講線下大型「君子不器」易學分享會。本次分享會有舜緣文化承辦,旨在為廣大社區學員講述孔子的「君子不器」的精神。  據此我們知道,孔子說:「君子不器」,意思是作為君子,不能囿於事物的表象,要從紛亂的表面現象,去領悟其中深層的,更根本的道理。如果滿足於表面,不去追根求源,就會被假象所騙,所知自然是「下」;只有深挖求源,才能一以貫之,舉一反三,見一知十,直到最後「不佔而知」。
  • 古代君子修身的最高境界,君子慎獨
    「君子慎獨」出自《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句話的意思是:道,是一刻不可分離的,可以分離的東西,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會警惕謹慎,在別人聽不到的地方也格外戒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