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君子」出現107次,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君子」?

2020-12-16 闕裡文道

在《論語》20篇中,「君子」一詞共出現107次,從開篇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到末篇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可謂是首尾呼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內在有機聯繫的、不斷深化的君子修養體系。那麼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如何才能修行稱為君子呢?

孔子在《論語·先進》篇,子曰:「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朱熹註:「孔子嘗厄於陳、蔡之間,弟子多從之者,此時皆不在門。故孔子思之,蓋不忘其相從於患難之中也。」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對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尤為看重,後世學者稱之為「孔門四科」。對於孔門四科,宋代刑昺做過很有影響的解釋,他說《論語·先進》所載孔子的這段話,是「孔子閔(憫)弟子之失所,言弟子從我而厄於陳蔡者,皆不及仕進之門而失其所也」,於是舉弟子之中才德尤高可仕進之人,「言若任用德行,則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四人;若用其言語辯說以為行人使適四方,則有宰我、子貢二人;若治理政事,決斷不疑,則有冉有、季路二人;若文章博學,則有子遊、子夏二人也」。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被後世譽為孔氏四門,孔子認為君子應儘可能地修身礪己,在這四科中求得精進。

孔門四科十哲

(一)德行

品德修養方面,君子理應莊重、矜持,與集體相合,客觀公正,不以言取人。強調自身修養,依德而行,行中見德。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為人要忠,子曰:「主忠信,徒義,崇德也……」;君子講信用,孔子認為,信用是做人的基本前提,子曰:「君子貞而不諒」;君子有禮,孔子認為「禮」是人立足社會的根本,「不學禮,無以立」。在孔子心目中,「君子」的身份、地位是否尊貴已不再重要,他更關注良好的道德品質,並以此來品評人物。

把「德行」作為四科之首,這是由孔子的政治觀所決定的。孔子所提倡政治觀的最高境界是德治,「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執政者有良好的道德才能收到滿意的政治效果。孔子對季康子說:「子欲善而民善焉。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他又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政治問題即是道德問題,道德問題即是政治問題,政治倫理化和倫理政治化在孔子這裡是合二為一的概念。如此一來,「德行」問題就成了從政的首要問題,孔子談論弟子的仕進之長當然首推德行。

德行可謂是「君子」修進之道的根本

(二)言語

對於「言」,孔子多次提出君子應少說話,多做事,言語須謹慎。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春秋末年,諸侯國的政治地位及其國內政局的穩定常常與各國的外交工作聯繫緊密,孔子重視「言語」之才便不難理解。宰我能言善辯,《論語》中多有記載,但他並無「用其言語辯說以為行人使適四方」的經歷。倒是子貢曾利用「言語」的特長,先後出使齊、吳、越、晉諸國,對當時的政治局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既:「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子貢的奇特經歷,充分說明了「言語」對於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的重要作用。孔子注意培養弟子的「言語」特長,也是社會風氣使然。

言語可謂是「君子」修進之道所依據的憑

(三)政事

政事,中國傳統文化歷來看重,儘管它多數是以家族來維繫。冉求、子路長於政事,《論語》有所記載。孔子也曾評論他們說:「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又說:「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認為他們二人的主要特長在治賦、理財、折獄、使民方面。後來冉求做季氏宰,為季氏聚斂,令孔子十分氣憤,孔子對其他弟子說:「(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顯然,孔門四科之三的「政事」是指具體的處理政治事務的政治才能。在孔子看來,君子應揚名立外,而不是湮沒於世,對天下之事,所關注的不是做與不做,而是做什麼、怎樣做。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政事可謂是「君子」修進之道儘可能達到

(四)文學

文學可以說是德行、言語、政事的助推劑。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文學的加入,使君子如同美麗女子披上五彩羽衣,更顯靚麗迷人。良好的文學素養,讓君子更嫻熟地遊弋於社交之中。

孔子重視儒家典籍的學習,強調在政治實踐中貫徹禮樂教化的原則,以實現儒家的社會理想。儒家的文治教化主要以《詩》、《書》、《禮》、《樂》等儒家經典作指導,孔子所謂文學應是付諸政治實踐的文治教化之學,孔門四科中的「文學」則與孔門四教中的「文」教密切相關,在教師為文教,在學生為文學。學生只有掌握了文教的基本內容,即對儒家文化典籍和學術思想有較深入的了解並具有禮樂教化的政治能力的人,才能稱為文學之士。這樣,「文學」就成了文治教化之學,也即儒家文化學術之總稱。孔子的文學觀念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

從政治學的角度而言,文學是孔子鼓勵學生從政的一種方式;從文化學的角度而言,文學是孔子對儒家文化學術的一種指稱;從社會學的角度而言,文學是孔子對西周以來社會上層建築的一種概括;從教育學的角度而言,文學是孔子培養人才的一種方式。孔子文學觀念的這種普泛性正反映出先秦時期社會上層建築和社會意識形態還沒有得到分門別類發展的客觀事實。

文學可謂是「君子」修進之道良好的輔翼

孔門四科順序的排列,體現了孔子重德重行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觀念,也與「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社會價值觀念相一致。孔子用「四門」規定了「君子」所具備的基本條件。在孔子看來,君子只有具備這些條件,才儘可能為君子之道。

聲明:本文作者惜吾原創,禁止抄襲。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聯刪。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看完文章,記得點讚和關注喲~

相關焦點

  • 千古問題:什麼樣的人是君子?《論語》中孔子這樣解釋,八字而已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子貢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是君子呢?孔子說:「先去做然後再說,並且按照行動來說話。」這句話很短,但是很具有代表性,牽涉到《論語》中很多的縱橫關係。其一:君子的標準的到底是什麼?
  • 雜談《論語》中說君子
    君子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的一個詞語,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論語》是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據說在《論語》中「君子」共出現了108次,「小人」共出現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時出現。
  • 《論語》對君子與小人論述影響千古 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在讀《論語》時不難發現,君子和小人這對詞語遍布全篇,有人統計君子一詞出現過107次,小人一詞出現過24次,而君子與小人成對出現過19次。並且在《論語》二十章中都有出現,如此貫穿始終足見對君子褒揚與對小人的貶抑在孔子心目中位置有多麼重要。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在切入主題以前,小編先整理一下《論語中》容易被誤解的句子。
  • 《論語》「君子」之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論語》中的「君子」。《論語》二十篇,第一篇《學而》。
  • 君子喻於義
    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比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於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  君子原是對有權位、有財產的貴族統治階級的統稱。
  • 《論語》中關於「君子」和「小人」的翻譯
    自十六世紀以來,眾多國內外學者都相繼推出《論語》的英譯本。由國外學者翻譯的英譯本,較為廣泛流傳的是理雅各和威利版本,國內翻譯或節譯過的學者有辜鴻銘、林語堂、丁往道等。《論語》中「君子」和「小人」出現的頻率極高,因此準確解讀「君子」和「小人」的內在含義,對《論語》的整體翻譯尤為重要。
  • 西方經濟學中有「經濟人」的理論假設,論語中的君子與小人,則是...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筆者注】本章講的是幫助他人做事的價值導向。朱熹《論語集注》:成者,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君子小人,所存既有厚薄之殊,而其所好又有善惡之異。故其用心不同如此。
  • 君子之思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顏淵篇》中記載,弟子問什麼是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弟子仍疑惑: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到底什麼才是真君子呢?孔子弟子就曾向他請教這個問題。
  • 荀子領導學:君子是什麼樣的人(上)
    在古代智慧中,這一主題被稱為修煉成為道德高尚的「君子」。事實上,這是整部《荀子》中的基礎議題,「君子」二字在全書中出現過299次,涉及所有章節,其中出現頻次較高的是:《勸學》16次,《修身》11次,《不苟》29次,《榮辱》14次,《非相》20次,《儒效》25次,《王制》13次,《致士》11次,《禮論》20次,《大略》24次。
  • 《論語》:修行的最高境界,君子不器
    《論語》中說:「君子不器。」君子不器,就是說,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只有一種用途。我想,同樣也是這個意思。君子一旦被確定了一種用途,便是被限制住了。人,不應該如器皿一樣,被一種用途所限制。而要能夠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變化,如此,才能體現出人的主觀能動性。《道德經》中說:「和其光,同其塵。」一個人,越成熟,就越是不去表露自己的特性。
  • 《論語》君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其實還是應該由《論語》入手會好一些。因為《論語》裡面的孔子不「裝」。他坦坦然然的行住坐臥在那裡,向我們娓娓道來他的心地。舉手投足之間都是那麼的可親可敬,又有些許可愛。聖人也是人!他有人的血肉,他有人的情感,他自然也有人的思維。孔子把「人」做到了極致,或者說他希望人們做人做到極致。所以後世稱他為「聖」。
  • 《論語》: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六篇「雍也篇」。唯一直面談到「中庸」的一篇。在上文學習了「《論語》:觚不觚,觚哉!觚哉!」,談到孔子說,如果齊國改變下政治,就可以達到魯國的水平;而魯國的政治改變一下,就可以達到大道。
  • 論語|為政 君子不器
    孔子說:「君子不器」。這句話雖然簡單,但是含義很深。錢穆先生對這點的解釋比較少,大家也可以去讀一下錢先生的《論語新解》,也可以看一下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學習其中的相關內容。對於「君子不器」,錢穆先生的解讀總結起來大致是說:一個人不要做偏才,要做通才。如果你只是把它理解成學習某一個專業的方向,那就沒有把這裡面最核心的地方點出來。
  • 《論語》: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2、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 從《論語·公冶長》看孔子的「君子」觀
    這一章,尤其是開頭部分孔子的發言,多指向其弟子,為孔子與弟子的對話中,孔子對弟子的評價。從中,可以看出孔子眼中的「君子」應具備的條件。在孔子眼裡,他的弟子宓子賤,應該是魯國的君子。孔子認為,子產也具有君子的品德。這具體體現在「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論語》「君子」之三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
    《論語》開篇《學而》「三乎」之後,孔老夫子兩個大弟子提出了四大命題。有子直接講君子要以孝悌為本,曾子的忠信更應是君子之本。
  • 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今天在坐諸君中也有一些從事企業經營的朋友,企業要發展,不談利怎麼行? 義和利,是古今中外歷代朝政乃至現在社會,以及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和處理的大問題。在中國,從漢代開始,一直到唐宋元明清,歷朝歷代都是把義放在首位,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孔夫子說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嚴格地說,這些問題在中國幾千年裡面一直都是爭論的焦點。就我們當今社會生活而言,我們應該是趨於義?還是趨於利?現在是市場經濟,全世界都在推動經濟一體化進程,既然要發展,那麼肯定就要談利。今天在坐諸君中也有一些從事企業經營的朋友,企業要發展,不談利怎麼行?
  • 《論語》「君子」之六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今天我們來研討《論語》第六個「君子」。《論語·為政》第十三章: 子貢問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