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問題:什麼樣的人是君子?《論語》中孔子這樣解釋,八字而已

2020-12-22 每日一書分享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子貢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是君子呢?孔子說:「先去做然後再說,並且按照行動來說話。」這句話很短,但是很具有代表性,牽涉到《論語》中很多的縱橫關係。

其一:君子的標準的到底是什麼?君子在《論語》中出現了很多次,有的是把君子和小人對比,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還有說君子的具體的行為的,實在太多再次就不一一列在此處了。那麼到底什麼是君子呢?其實君子是一個狀態,並不是唯一的標準。所以,這個不必去糾結,君子的大境界就在那裡,我們無論是通過「謙虛、慎言、淳樸、好學」等所有的優秀的行為修煉都可以達到那個效果。這和後來的「格物致知」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無論你通過「格」什麼事物,最後只要「格」通了,就可以達到「致知」的境界了。

其二,還有就是一個問題,為什麼不同的人問「仁」這個問題,孔子給出的答案都不一樣,是孔子自己前後不一嗎?其實這是孔子的教育理念,我們初中就學過的「因材施教」.孔子根據來問問題學生的性格和缺點來告訴他們不同的達到君子的方法。就像上面說到一樣,只要磨練掉自己身上的缺點,就可以稱之為君子了。而子貢,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是《論語》裡出場頻率最高的人物之一了。這個人,性格比較豪爽,也比較馬馬虎虎的。曾經說過與朋友一起穿很好的衣服,吃很好的飯菜的就是在這位公子,另外孔子也多次批評這個人的這個缺點。所以當他來來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孔子就說,我希望你少說一點,多做一點。不要說大話,做完闡述的時候也不要驕傲,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其三,少說多做是孔子多次強調的。其實不說《論語》本身多少次提到這個問題,你可以參閱我之前的推薦,會發現很多都是要人們少說話的。我甚至都有一種錯覺,如果你是一位內向的人,並且還很好學,那麼孔子最喜歡的弟子估計不會是顏回,而是你了。這當然有時代因素。我們知道孔子傾其一生想要實現的就是「克己復禮」。重要的來說就是要恢復周朝的禮樂制度。那麼在這個制度裡有一個重要的就是話語權的問題,等級森嚴的周朝是不允許非貴族來議論朝政的。當然,作為一個平民,你沒有機會,也沒有必要去討論這個問題。因為不識字,也沒有機會實現什麼「必將取而代之」這種豪言壯語。

但是到了孔子的時代,所有的統治者都去打仗爭地盤了,哪有時間理這幫文人啊,所以就出現了「百家爭鳴」。這樣政治其實哲學化了,大家都覺得,聽聽這些大學者的說法或者不錯,於是「食客三千」、「周遊列國」。挺好的事兒啊,文化氛圍如此開放。但是孔老夫子不高興啊,因為他要恢復的是周禮,你說像墨子、韓非子那些人的學說他指定不能同意啊。所以就認為這群小夥子就是天天不幹活在討論政治。孔子非常不高興,所以就經常把這個問題掛在嘴邊,孩子們要好好學習,不要說那麼多啊。時代就是這樣。

其四,要好好做學問。孔子總歸來說還是一個學者,研究學問是主要課題。但是浮躁肯定會影響啊,那怎麼看一個浮躁呢。那就是天天說話嗎,話說得多了就缺少了自己認真鑽研得時間了。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說這是自身修養的問題,也就是上面說的「君子」得問題。在儒家文化裡就是這個樣子,少說就是謙虛,就是優秀,就是君子的象徵。

但是我其實認為文化的不同,古希臘時代雄辯家才是人們想要學習的對象。錢鍾書嚇死你很也說過:「那些少說話的人啊,通常人們因為看不透他們而尊敬他們,但也許他們是個啞巴也有可能。」我是贊同這個觀點的,先說這個,因為我們錯誤的給與那些沉默的人太多的讚譽,而把指責給了那些說話多的人,這是不公平的,因為說肯定是暴露錯誤,錯了就可以改,這樣就是進步。沉默的人是有可能會出現問題的。

但不否認孔子的話,因為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現實社會嘛,少說一點就少說一點吧,別把自己暴露給別人,可能在你看來這是友誼的必需,在他人看來不過是你太「單純」的表現而已。

相關焦點

  • 《論語》中「君子」出現107次,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君子」?
    在《論語》20篇中,「君子」一詞共出現107次,從開篇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到末篇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可謂是首尾呼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內在有機聯繫的、不斷深化的君子修養體系。那麼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如何才能修行稱為君子呢?
  • 論語求義|《論語》中孔子說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有什麼深意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這段話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深意呢?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問題和事情,都是由內外因共同引起的,為什麼孔子要人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問題或辦好事情呢?因為對一個生命來說,立足點必然是自己。所以,這樣做有兩方面的原因。
  • 從《論語·公冶長》看孔子的「君子」觀
    而在兩條此兩條未含孔子言論的記錄中,第一條,有孔子「說」(悅)弟子雕漆開之自我認知的認同與讚許的態度。而唯子路對自己「未之能行,唯恐有聞」的記錄,與孔子未有直接關聯。故,這一章,是考察孔子觀點與態度的重要部分。
  • 孔子《論語》的真正意義
    兩千五百年以來,翻譯和注釋《論語》的人不計其數,但是至今為止沒有一個人能夠接近孔子的智慧境界。現在中華民族面臨著文化復興這麼一個關鍵的時刻,我們中華國學、優秀的傳統文化怎麼復興?如何走向世界?這是亟待解決的大問題!中國計劃在全世界開一千所「孔子學院」,現在已經開辦幾百所了。孔子學院教什麼?
  • 【經典】《論語》: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二、一般解釋學校課堂或是個人理解,通常為:別人不知道也不生氣,就是真正的君子。如此解釋,就是不求甚解的糊弄人。如果君子這樣好當的話,世間的君子就太多了。傻子說的話,我們聽不懂,傻子就不會因為我們的不懂而生氣,傻子就該是君子了。
  • 論語求義|《論語》中孔子的「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怎樣解釋
    《論語》中孔子說: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句話的難點在「固、窮、濫」三個字上,下面我們將從這三個字的本義入手來解釋這句話。君子(大人)和小人的區別在於生命的境界、個體的體量、人生的格局的大小,他們分別代表兩類人,在《論語》的語境中並不存在多少褒貶。
  • 君子的標準是什麼?孔子在《論語》中為你一一解答
    提到儒家的思想,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修身,而修身的目標,就是成為君子,那麼君子的標準是什麼呢?今天從《論語》中為你解答。——自《論語》簡單翻譯:孔子說,年輕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門敬重兄長,嚴謹守信,博愛親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還有多餘精力就要去讀書學習。子夏說,尊重賢德之人,不要以貌取人,孝順父母竭盡全力,侍奉君主貢獻生命,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即使不識字,也已經學到很多東西了。
  • 孔子論君子人格
    孔子還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意思是,就是十戶人家的小邑,也一定有像我這樣忠誠老實的人,只是不像我這樣好學罷了。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孔子以《易》《詩》《書》《禮》《樂》《春秋》即後世所稱「六經」作為基本教材,勉勵弟子「博學於文」,知禮樂射御書數,「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漢書·藝文志》),從優秀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承繼其精神價值。另一方面,孔子強調讀書學習,當獨立思考,不盲目迷信。「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要「切問而近思」,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 孔子《論語》全集:清豔脫俗的寶寶名字,太美了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期思想家孔子言行為主的言論彙編,在古書中又別以論、語、傳、記等字單稱,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千古名句,一句比一句經典,富含人生智慧!子貢問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譯文】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 《論語心解 學而篇第一》:君子不重則不威
    當位置失去之後,當前呼後擁的人群散場之後,卻只落下一個落寞與孤獨而已!所以這樣的一種威嚴,是難以長久的。真正長久的威嚴,不是擺出來嚇唬人的,而是來自於一個人內心的堅定與執著,堅定執著於一個明確的目標,堅定執著於一個理想,堅定執著於將這個理想落實到實踐與行動中去,這樣的威嚴是向內而求的自我的覺醒、自我的鞭策與自我激勵的力量,而不是視人眼光,低眉順眼,曲意逢迎,誠惶誠恐,不可終日。
  • 什麼樣的人,能稱得上孔子說的「好學之人」,其實就這2件事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中孔子提出了較多的為人處事原則。今天我們就聊一聊,什麼樣的人,能稱得上孔子說的「好學之人」,其實就這2件事。今早打開手機,跳出的「淘寶禁售野味」新聞受到很多網友熱議,尤其最近全國關注的疫情,更是再一次驗證了「病從口入」的事實。
  • 《論語》裡面解釋錯誤的九句話
    《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經典裡面的經典,歷史上有很多人都解釋《論語》,在不同的人眼裡有不同的《論語》。我小時候機緣巧合接觸到了氣功,二十多年的氣功修煉不僅給我帶來了健康,還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喜歡從養生的角度去審視生活。
  • 鼠寶寶起名:如何用生辰八字起名?300個論語裡清寧純淨的好名字
    我們很多年輕的朋友都非常重視自己或寶寶的起名字問題,但是起名字的依據是什麼呢?江南易林可以告訴你是根據周易生辰八字起名字。所謂的生辰八字,就是四組天幹地支,生辰八字起名字就是根據一個人的生日時辰經過換算得到這個人的生辰八字,然後在此八字基礎上來分析,根據周易生辰八字起名字是中國千百年流傳的經典方法,其理論來源是中國經典的"子平八字"算法理論。
  • 雜談《論語》中說君子
    君子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的一個詞語,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論語》是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據說在《論語》中「君子」共出現了108次,「小人」共出現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時出現。
  • 讓住在《論語》中的孔子更鮮活
    他在書中反覆強調:「閱讀《論語》,一章中的前後句要連起來、合起來思考、琢磨,不可分割;一篇中的各個章節和全書的各篇也要融通起來,互證互驗,加深理解,領悟其中的奧義。」「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整體』『聯繫』需要時時放在心上。」閱讀傳統文化經典,除了具有「如琢如磨」的苦學精神,還要有「瞻前顧後」的巧學智慧。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在切入主題以前,小編先整理一下《論語中》容易被誤解的句子。
  • 論語起名:君子九「思」如何起名?100個「思」字男孩女孩取名!
    「思」有成語「飲水思源」;在《論語·裡仁》中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在唐·陳鴻《長恨傳》:「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思」之意義深遠,不枚勝舉。而這篇文章分享的是孔子說的「君子有九思」,被後人喻為為人處世的基本素養和要素。而在文中,「思」就是思考、考慮的意思。
  • 孔子論語精選:絕美的女孩名字,芬芳暖陽
    很多父母為了給孩子起更有內涵意蘊的名字,都會借鑑一些古書名集,《論語》就是之一。 一、《論語》中絕美的女孩名字1. 時亦出自《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說:鳳鳥不來了,黃河中也不出現八卦圖了。我這一生也就完了吧!5. 節愛出自《論語·學而篇》: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 《論語》對君子與小人論述影響千古 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我們在讀《論語》時不難發現,君子和小人這對詞語遍布全篇,有人統計君子一詞出現過107次,小人一詞出現過24次,而君子與小人成對出現過19次。並且在《論語》二十章中都有出現,如此貫穿始終足見對君子褒揚與對小人的貶抑在孔子心目中位置有多麼重要。
  • 《論語》「君子」之一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論語》中的「君子」。《論語》二十篇,第一篇《學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