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子貢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是君子呢?孔子說:「先去做然後再說,並且按照行動來說話。」這句話很短,但是很具有代表性,牽涉到《論語》中很多的縱橫關係。
其一:君子的標準的到底是什麼?君子在《論語》中出現了很多次,有的是把君子和小人對比,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還有說君子的具體的行為的,實在太多再次就不一一列在此處了。那麼到底什麼是君子呢?其實君子是一個狀態,並不是唯一的標準。所以,這個不必去糾結,君子的大境界就在那裡,我們無論是通過「謙虛、慎言、淳樸、好學」等所有的優秀的行為修煉都可以達到那個效果。這和後來的「格物致知」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無論你通過「格」什麼事物,最後只要「格」通了,就可以達到「致知」的境界了。
其二,還有就是一個問題,為什麼不同的人問「仁」這個問題,孔子給出的答案都不一樣,是孔子自己前後不一嗎?其實這是孔子的教育理念,我們初中就學過的「因材施教」.孔子根據來問問題學生的性格和缺點來告訴他們不同的達到君子的方法。就像上面說到一樣,只要磨練掉自己身上的缺點,就可以稱之為君子了。而子貢,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是《論語》裡出場頻率最高的人物之一了。這個人,性格比較豪爽,也比較馬馬虎虎的。曾經說過與朋友一起穿很好的衣服,吃很好的飯菜的就是在這位公子,另外孔子也多次批評這個人的這個缺點。所以當他來來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孔子就說,我希望你少說一點,多做一點。不要說大話,做完闡述的時候也不要驕傲,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其三,少說多做是孔子多次強調的。其實不說《論語》本身多少次提到這個問題,你可以參閱我之前的推薦,會發現很多都是要人們少說話的。我甚至都有一種錯覺,如果你是一位內向的人,並且還很好學,那麼孔子最喜歡的弟子估計不會是顏回,而是你了。這當然有時代因素。我們知道孔子傾其一生想要實現的就是「克己復禮」。重要的來說就是要恢復周朝的禮樂制度。那麼在這個制度裡有一個重要的就是話語權的問題,等級森嚴的周朝是不允許非貴族來議論朝政的。當然,作為一個平民,你沒有機會,也沒有必要去討論這個問題。因為不識字,也沒有機會實現什麼「必將取而代之」這種豪言壯語。
但是到了孔子的時代,所有的統治者都去打仗爭地盤了,哪有時間理這幫文人啊,所以就出現了「百家爭鳴」。這樣政治其實哲學化了,大家都覺得,聽聽這些大學者的說法或者不錯,於是「食客三千」、「周遊列國」。挺好的事兒啊,文化氛圍如此開放。但是孔老夫子不高興啊,因為他要恢復的是周禮,你說像墨子、韓非子那些人的學說他指定不能同意啊。所以就認為這群小夥子就是天天不幹活在討論政治。孔子非常不高興,所以就經常把這個問題掛在嘴邊,孩子們要好好學習,不要說那麼多啊。時代就是這樣。
其四,要好好做學問。孔子總歸來說還是一個學者,研究學問是主要課題。但是浮躁肯定會影響啊,那怎麼看一個浮躁呢。那就是天天說話嗎,話說得多了就缺少了自己認真鑽研得時間了。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說這是自身修養的問題,也就是上面說的「君子」得問題。在儒家文化裡就是這個樣子,少說就是謙虛,就是優秀,就是君子的象徵。
但是我其實認為文化的不同,古希臘時代雄辯家才是人們想要學習的對象。錢鍾書嚇死你很也說過:「那些少說話的人啊,通常人們因為看不透他們而尊敬他們,但也許他們是個啞巴也有可能。」我是贊同這個觀點的,先說這個,因為我們錯誤的給與那些沉默的人太多的讚譽,而把指責給了那些說話多的人,這是不公平的,因為說肯定是暴露錯誤,錯了就可以改,這樣就是進步。沉默的人是有可能會出現問題的。
但不否認孔子的話,因為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現實社會嘛,少說一點就少說一點吧,別把自己暴露給別人,可能在你看來這是友誼的必需,在他人看來不過是你太「單純」的表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