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面解釋錯誤的九句話

2020-12-09 愉和養生國學

《論語》作為中華文化經典裡面的經典,歷史上有很多人都解釋《論語》,在不同的人眼裡有不同的《論語》。

我小時候機緣巧合接觸到了氣功,二十多年的氣功修煉不僅給我帶來了健康,還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喜歡從養生的角度去審視生活。當我重讀《論語》,對《論語》的理解和在學校學習的不一樣了,感覺用養生的角度去解釋《論語》,以前不理解的部分內容也豁然開朗。

用養生思維的角度來解讀《論語》,能更加全面的解讀經典,更接近真實的孔子。

《論語》(為政第二)有這樣一段話。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通行的翻譯: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一直保持恭敬和喜悅的態度最難。遇到事情,子弟們代父母效勞,遇到酒食,讓父母享用,僅僅這樣就算孝了嗎? 

對「色難」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要對父母一直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最重要,另一種解釋是要讓父母一直保持愉悅的心情最重要。這兩種解釋都對,但是不全面,兩種解釋加在一起更貼近孔子的原意。

孔子認為最大的孝是讓父母快樂,而不僅僅是讓父母吃好的、穿好的。讓父母得到快樂才是最重要的,讓父母開心才能讓父母更加健康長壽。

《論語》(公冶長第五)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汙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通常這樣翻譯: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不可以雕刻,糞土打的牆不可以粉刷,對於宰予有什麼可責備的呢?孔子又說:以前我對於人,聽到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動;現在我對於人,聽到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動。由於宰予,我改變了以前的態度。

僅僅是白天睡覺值得孔子這麼嚴厲的多次批評嗎?有人認為是孔子討厭宰與這個學生,找藉口批評宰與,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孔子的心胸不會那麼狹隘。

孔子對學生很寬容,沒有孔子責備學生不認真聽課的記載,在孔子上課的時候學生可以彈琴,還可以靜坐,孔子都視而不見。為什麼偏偏批評宰予白天睡覺,還批評了多次。

孔子對宰與晝寢如此生氣,這裡面的原因值得深入研究。

《孔子家語.曲禮》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孔子適季氏,康子晝居內寢。孔子問其所疾,康子出見之,言終,孔子退,子貢問曰:季孫不疾而問諸疾,禮與?孔子曰:夫禮,君子不有大故,則不宿於外;非致齊也,非疾也,則不晝處於內。是故夜居外,雖吊之可也;晝居於內,雖問其疾可也。  

如果是沒有病或者是因為齋戒,君子是不在白天睡覺的,無故白天睡覺,那最大的可能是生病了。  

宰與白天睡覺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應當受到嚴厲的批評。

《論語》(公冶長第五)裡面還有這樣一段話。

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翻譯: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好比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麼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這樣重要的祭祀器具。」

璉瑚

這段話都認為孔子是在稱讚子貢。

深入研究孔子說過的:君子不器,還應該有這樣的理解:一個人不管是什麼器,那他就已經不符合是君子的標準了。

子貢即便是瑚璉這樣重要的禮器,但仍然還是器,那就不符合君子的標準了。

按照孔子區分人的標準,極少數人是君子,大多數人都還是小人。

這段話可以理解為孔子是在批評子貢,或者說是在點撥子貢。讓子貢要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君子,要用君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改掉自己的小人作為。

孔子對學生的批評也是很講究藝術的,很少直接去批評學生。

在孔子看來小人不是什麼壞人,能從小人修煉成君子是很難的。

《論語》(鄉黨第十)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寢不屍,居不容。  

這句話通行的解釋是:睡覺的時候不宜直挺的像屍體,在家不要還保持嚴肅的表情。 

這句話重點需要解釋的是「屍」字。

尸位素餐是個大家熟悉的成語,比喻佔有職位而不工作做的人。

古代祭禮中有一個人代表神像端坐一動不動,就是祭禮中的屍,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動作。

《尚書》中的「太康屍位」的屍字和《論語》中的「寢不屍」屍字意思接近,更符合孔子的本意。  

《尚書》是孔子編寫的,在編成《尚書》後,孔子曾把它用作自己教學的教材。

寢不屍的屍字解釋為一動不動更合適。從養生的角度解釋這句話就是:睡覺要不斷的變換姿勢,不要一動不動,不要從開始睡覺到起床一個姿勢,這樣不利與養生;在家要保持愉悅的表情,讓自己養生,讓家人開心。

《論語.鄉黨》有這樣一句話:割不正不食。

這句話傳統的解釋是:切的不正確的肉不吃。

這樣解釋感覺孔子是一個追求精緻生活的美食家,似乎還有點強迫症。

文言文為了簡練會把字顛倒過來說。

這句話面的「正」字的解釋很關鍵,「正」的解釋的含義決定著這句話的意思。

古人的正和政是通用的,「政」代表的是道,正就是要合乎道。正道是大家熟悉的詞,正就是道,這裡的正也應該解釋為符合「道」,「不正」應該解釋為不符合道的食物。

這樣解釋「割不正不食」就合理了:不符合道的肉就是割好了、做好了,也不吃。

《論語》(泰伯第八)有這樣一段話,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通行的解釋是:孔子說:「對於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

這段話有不同的解釋也可以理解,古人寫字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同樣一句話,不同的斷句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意思,這是人們通行的斷句。

這句話還可以這樣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樣這句話的意思就變成了:孔子說:對於百姓認可,就讓他們照著去做;對於百姓不認可,就給他們說明道理。

按照孔子的養生思想來選擇的話,後面這個斷句更符合孔子的思想,讓老百姓心情舒暢是孔子追求的目標。

禮樂治國就是為了讓人民快樂,孔子不可能去做讓人民不高興的事情。

《論語》(述而第七)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通行的翻譯是:孔子說:「凡是能帶一束幹肉來我這裡的,我從沒有不加以教誨的。」

這句話的翻譯有分歧,分歧就在對「束脩」的解釋上面。

主流的解釋還是認為束脩指的是肉乾,孔子是很注重禮的,給孔子送肉乾是很重要的拜師禮節。

解釋這句話就需要先了解孔子吃什麼?不吃什麼?

在第十章《鄉黨》有這樣一句話:沽酒市脯,不食。市場上買的酒和肉乾,孔子不吃。

這句話說明孔子是不吃市場上買的肉乾的,那學生送肉乾孔子會吃嗎?誰能保證學生送的肉乾不是從市場上買的。

束脩指年齡比較合適,束脩是指古人十五歲的時候,行束帶修飾之禮。

那這句話就是這樣解釋:十五歲以上的人,就可以被錄取,都可以做我的學生。

《論語》(憲問第十四)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通行的翻譯:原壤伸開兩腿坐在地上等侯孔子來。孔子看到說:你年少時不謙遜也不友愛,長大了沒有什麼值得傳述的貢獻,現在這麼老了還不死,真是傷害了做人的道理。說完,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孔子對自己的學生說話很講究方式方法,對其他人就更注重禮了,孔子說的這段話卻很難聽,並且還動手打了原壤。

原壤是一個普通人,是孔子的髮小,因為和孔子有交往在《論語》上留下名字。孔子對學生嚴格要求還可以理解,對一個沒有文化的普通人要求如此高,又打又罵是不是太苛刻了。

如果能做到孔子說的:小時候照顧、教育好弟弟妹妹,長大以後還有讓人稱讚的品德,那至少也應該是賢人了。

孔子那麼多學生能成為賢人的也沒有幾個,按照這樣高的標準來要求一個沒有文化的普通人,有點過分。

原壤坐的時候把腿叉開,在現在人來看可能也沒有什麼不妥,只是一個人的習慣,孔子有必要發那麼大的火嗎,還用棍子敲原壤的腿。

這是《論語》記載的孔子唯一一次動手打人。孔子為什麼對原壤生氣,原壤夷矣這句話很重要,這是孔子生氣的原因。孔子生活的時代還沒有椅子,人們都是席地而坐,跪坐更符合養生,要求跪坐就顯得重要,現代的人很少席地而坐,所以現在人對原壤夷俟感覺沒有什麼錯誤。 

正確的坐姿對健康非常重要,不正確的坐姿會造成人體駝背、近視眼、偏頭痛、脊椎病、頸椎病等。

《周禮》中已經把跪坐形成了禮固定下來,孔子也非常重視跪坐,還對沒有跪坐的童年小夥伴不惜動手打人。

這段話用現在通俗的話可以這樣翻譯:你小時時候沒有招顧好你的弟弟妹妹,長大以後幹一些讓人不能說好的事情,你這個老不死的東西。這段話重點是開頭一句和最後一句,原壤叉著腿坐,孔子路過用拐杖敲了原壤的小腿一下,提醒他這樣坐不合乎禮,也不養生,把腿收回去。

《論語》(陽貨第十七)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通行的翻譯:孔子說:「我將不再有所言說了。」子貢說:「老師如果不再言說,那弟子們傳述什麼呢?」孔子說:「天何嘗言說呢?四季照樣在運行,百物照樣在生長。天又何嘗言說呢?」 

這段話這樣解釋感覺不是很全面,孔子說自己想不說話,應該是理解為孔子準備在一段時間內不說話,不是以後都不說話。這樣解釋感覺這句話就可以解釋通順了,這樣更合乎邏輯。

在一段時間內不說話現在叫閉關,閉關是一個後來才有的名詞。

閉關就是閉塞關口,不跟外界往來,獨居一處,不與任何人交往,滿一定期限才外出。閉關可以進行高深層次的思考與修煉,使得內力和思想境界得到極大的提高。

孔子那個時代還沒有閉關這個詞彙,孔子的這個行為和閉關修煉是相似的,也可以認為孔子是準備閉關修煉。

用養生思維來解釋《論語》,有人會認為這樣解釋《論語》不全面,這可以當做解釋《論語》的一種方法,如果能引起大家的興趣去重溫經典,也算是達到目的。

相關焦點

  • 九句話給特別的畢業季
    畢業季 【九句話給特別的畢業季】 「雲畢業照」「雲答辯」「雲面試」……今年的畢業季,因疫情而更加難忘。特別的畢業季,也許還來不及好好說聲再見,但請把所有的傷感和遺憾,都化為更加堅毅前行的勇氣。願所有新的開始,都是離別開出的花。年輕的你,未來可期!
  • 育兒九句話
    育兒九句話1.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2. 每個行為背後都有我們能夠接受的正面動機。3. 情緒本身不是問題,只是一個信號。4. 無所謂失敗,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促進成長的學習過程。5. 溝通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6. 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7. 每個問題至少有三種解決方法。
  • 導師最不願聽的九句話
    對於每一個指導老師而言,下面的這些話都是非常刺耳的,所以,每次面見指導老師時,有些話真的不能隨便說,快來看看,導師最忌諱的九句話,你說過幾句?——摘自《科學新聞》導師最不願聽的九句話 【劉進平】 學生最不願說的九句話 讀了劉進平老師的 《導師最不願聽的九句話》,啟發我琢磨了一下學生的處境。 通常來說,導師最不願聽的話,應該也是學生最不願說的話! 基於這樣的邏輯,我就依照《導師最不願聽的九句話》, 對應地杜撰了學生最不願說的九句話。純屬娛樂。 1.
  • 關於《論語》,我還欠你五個解釋
    一般來說,這段話有幾種解釋,我對此抱有懷疑態度。第一種最原始:自己帶著十束肉乾來找我的,我沒有不教的。這句翻譯後人最常採用,但邏輯上有問題。首先《鄉黨篇10·8》中記載孔子「沽酒市脯,不食」,也就是不吃買來的酒與肉乾,因為孔子很注意養生,外面買來的食物來路不明,不能隨便亂吃。
  • 論語裡最難理解的一句話,被爭論2000年,至今無人能解釋
    實際上,《論語》裡有一些句子不太容易讀懂,有的疑難之處,從古至今都存在爭議,很難解釋清楚。這裡舉兩個例子說說。 《論語·為政篇》第三,子曰:「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後一句中「有恥且格」的「格」字作何解釋?古代學者對此意見不一。 東漢經學大家鄭玄在《論語鄭氏注》中解作,「格,來也」,這和南宋理學家朱熹的解釋類似,「格,至也。」
  • 老鮑講論語裡面的第一章的第四則曾子曰的一段話
    我們今天接著講,我們今天要講論語裡面的第一章的第四則,曾子曰的一段話,哎呀這個貞子出現了,這可是個大人物,論語裡面第一個出現的是孔子,第二個出現的是遊子,遊子為什麼在第二個出現?我已經前面說了,現在貞子就是第三個出現的人,曾子姓增,民生紫紫雨它也是。
  • 《論語》中竟有115個成語典故,完整解釋,值得收藏!
    【出自】:《論語·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4. 比而不周【解釋】:搞幫派,但是不團結。結黨營私。【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自】:《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30. 父母之邦【解釋】:指祖國。【出自】:《論語·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 推遲上班有時間就學點東西——關於《論語》中幾處「闕」字的解釋
    (《論語·子路篇第十三·三》)【傅佩榮譯】子路說:「假如衛君請您去治理國政,您要先做什麼?」孔子說:「一定要我做的話,就是糾正名分了!」子路說:「您未免太迂闊了吧!有什麼好糾正的呢?」孔子說:「你真是魯莽啊!君子對於自己不懂的事,應該保留不說。
  • 「賢賢易色」到底該怎樣解釋——《論語學而篇第一七》
    孔子就是很好的老師,《論語》的中心思想就是「仁」,就是「真誠」,真誠接納他人,真誠與他人合作。那現在我們就從真誠開始,不論你現在年齡多大、學問多高,從即刻起,抱一顆真誠的心,與身邊的人相處交往,杜絕表裡不一。慢慢你會發現,你也成了大家喜愛的一個人。【再讀補漏】實際上,現在的我們在接觸《論語》時都免不了受朱熹的影響。
  • 《論語》中經常被誤解的幾句話
    經典的魅力所在,就是常讀常新,《論語》也是如此,每隔一段時間去讀,就會有新的感覺,就會發現其中有很多話,以前都理解錯了。當然,現在我們的理解,也未必就對,但總是比之前深入了一點。今天末學為大家總結了一下,《論語》中的這幾句話,我們平常最容易誤解: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一起閱讀‖《論語》:哀公問社於宰我
    20、《論語》:孟懿子問孝21、《論語》:孟武伯問孝22、《論語》:子遊問孝23、《論語》:子夏問孝24、《論語》:吾與回言終日25、《論語孔子聽到這些話,告誡宰我說:「已經過去的事不用解釋了,已經完成的事不要再勸諫了,已過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解讀】如何對待過去的錯誤與失敗夏朝用的是松木,殷商用的是柏木,都有長久統治天下之意。而周朝用慄木,魯哀公不明白周武王為什麼會棄松柏不用而選擇慄木,所以問宰我。
  • 說《論語》「束脩」
    但也有學者把束脩解釋為束帶修飾或年齡標誌,這兩種解釋被認為出自孔安國、鄭玄,在漢代文獻中也有實際用例,故自宋代以來漸有學者信從,並在清代和近現代產生重要影響。將其解釋為束帶修飾或年齡標誌,其實是前人誤解文獻所致。  「束帶修飾」說不可靠  《尚書·秦誓》「如有一介臣」,據說是孔安國撰的《尚書傳》將其解釋為「如有束脩一介臣」。唐人孔穎達在《尚書正義》中引述漢人孔安國注《論語》:「孔注《論語》以束脩為束帶修飾,此亦當然。」
  • 陪孩子讀《論語》-「其為人也孝弟……」
    從古至今有很多人在解釋這類話的時候並沒有站在遵循自然規律的角度去解釋,而是站在自我的角度去解釋,只要是大人或者領導說的話,作為小孩和下級都不能反駁,只要反駁就被扣上『犯上』的帽子,其實這都是在歪曲《論語》的本義,《論語》中很多這種下定義性質的詞語,都建立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之上,絕不是有些人為了迎合權貴而解釋成的那種毫無原則的『服從』,也就是說《論語》一旦用詞是褒義,那麼這件事一定是遵循自然規律的正確的事
  • 論語求義|《論語》中孔子的「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怎樣解釋
    《論語》中孔子說: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句話的難點在「固、窮、濫」三個字上,下面我們將從這三個字的本義入手來解釋這句話。君子(大人)和小人的區別在於生命的境界、個體的體量、人生的格局的大小,他們分別代表兩類人,在《論語》的語境中並不存在多少褒貶。
  • 先要選對註解著作 您讀對《論語》了嗎?
    隨著讀者數量的巨增,一些《論語》解讀著作也大量出現,但就解讀質量來看,良莠不齊,有些甚至存在較多的錯誤,對廣大讀者產生嚴重的誤導作用,令人擔憂。  我們是如何誤解《論語》的  某書,將《論語》中的很多「不」字都釋為「丕」,即「甚大」義。
  • 龍大析《論語》
    對《論語》的解讀千差萬別。我以後會適當選些《論語》裡面的內容,說說個人看法。 學而時習之,習的意思不是複習的意思,而是實踐的意思,這和「性相近、習相遠」中的習意思是一樣的。意思是,人性是差不多的,比較接近,但是實踐的積累會讓人和人之間差別很大。
  • 發現《論語》裡的成語
    (學生自己嘗試解釋句意)生:子夏說:「小人有了過錯一定會掩飾一番。」師:解釋的不錯。後人從這句話中提煉了一個成語——文過飾非。什麼叫「文過飾非」?生:有了過錯用言辭來掩飾。師:小人犯了錯會掩飾自己的錯誤,那君子有了過錯會怎麼辦?請讀第二則。
  • 《論語》有教無類,真正的意思,錯了幾千年
    《論語》 今天這句有教無類,正好就是昨天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一個延續 所以解釋起來特別簡單 有教無類這句流行的解釋是,人不分賢愚貴賤,各類人都應該受到教育 這麼理解肯定不是孔子的意思 結合昨天的講解,「無類」其實和「無相」基本上是一個意思
  • 論語的思想和作用
    學習《論語》有什麼用?《論語》的作用可大了。舉個例子,當年趙匡胤能建立宋政權,就是因為他的軍師趙普心中的半部論語,因此這個典故也被喚作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是我國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作,它的用途簡而言之就是孔子的九字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四、無友不如己者,此節解釋的異議較多。這裡的「無」,通「毋」,不要,禁止之意。《論語·子罕》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兩章應當是「重出」(重複出現,《論語》中多有此種現象),可是原文中分別用了「無」和「毋」。一般的解釋是,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