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求義|《論語》中孔子的「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怎樣解釋

2020-12-12 漢字的魅力667899

《論語》中孔子說: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這句話的難點在「固、窮、濫」三個字上,下面我們將從這三個字的本義入手來解釋這句話。

「固,造字本義:動詞,給盾甲綑紮或加層,使之牢不可破」——《象形字典》「窮,造字本義:身居洞穴,身體被迫彎屈、不自由」 ——《象形字典》「窮,極也」——《說文解字》「濫、造字本義:比喻溪谷中山洪暴漲」 ——《象形字典》「濫,泛也(洪水漫延)」——《說文解字》

「窮」是達到自身的極限、遭遇困境。

「固」是加固。

「固窮」,就是在遭遇到極限、困境時,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加固(強化)自己,突破極限或找到出路。「固窮」是一種理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濫」比喻山洪暴漲、洪水漫延,在這句話的語境中,暴漲的是性情(個性、情緒),漫延的是言行,漫延的對象可能是他人他物。

「窮斯濫矣」,就是在遭遇到極限、困境時,自己的或強硬暴躁或柔弱畏懼等個性,和或怒或哀等情緒,暴漲開來,並表現在自己的言行上(比如逃跑、求饒、認命),或通過言行傳遞到他人他物身上(比如責怪、抱怨、懲治、敵對他人他物)。

君子(大人)和小人的區別在於生命的境界、個體的體量、人生的格局的大小,他們分別代表兩類人,在《論語》的語境中並不存在多少褒貶。

正如大小適合相對的概念,君子(大人)和小人,也是一個相對的名稱,一個人是君子(大人),還是小人,關鍵的是看他所比的對象是誰。

「固窮」是一種理性的、行之有效、可以是自己「變大」的方法。「窮斯濫矣」是一種任性的、感性的、會遭遇挫折失敗的、會使自己「變小」的方法。

所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可以這樣理解,君子(大人),或是能夠成為君子(大人)的人「固窮」,小人,或者是將會把自己變成小人的人「窮斯濫矣」。

相關焦點

  •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論語》之《衛靈公篇》:【原文】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譯文】孔子在陳國斷絕了糧,跟從的人都餓病了,躺著不能起來。孔子也知道學生們遇到困境心中不高興,心中充滿了疑惑,就引導學生面對不如意的現實時如何堅持理想信念。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用《詩經》中「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詩句來問子路、子貢和顏淵,「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意思是我們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為什麼要像它們那樣在曠野上奔跑呢?我們的行正道難道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為什麼淪落到這個地步?
  • 君子固窮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君子固窮,君子:有教養、有德行的人;固窮:安守貧窮。指君子能夠安貧樂道,不失節操。出自:《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固窮是褒義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為人等。君子固窮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君子固窮(jūn zǐ gù qióng)成語釋義:君子:有教養、有德行的人;固窮:安守貧窮。指君子能夠安貧樂道,不失節操。成語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君子固窮」是什麼意思?
    這個成語出自《論語.衛靈公》:「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常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在陳絕糧的這段時間中,孔子的很多弟子都病倒了,結果孔子自己卻保持著精神抖擻的狀態,跟從的人「莫能興」,都餓得起不來了,可是孔子卻依然不亦說乎,慷慨奏樂,彈琴高歌,這種心境,一般人是無法理解的。子路看到這種情況後,就有點想不通,有點不高興了,他就過去問孔子說:「難道君子也有行不通的時候嗎?」
  • 【子曰】《論語》給你一顆強大的心
    然而,對於「君子」這個概念,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與定義,所以,我們不妨先暫時擱置對概念本身的爭議,轉而去思考一個與之緊密相關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是不是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一顆強大的、勇敢的、堅韌的、平和的心靈?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其實,《論語》所要實現的終極目標、學習《論語》所能達到的一個終極結果,都是讓人能夠擁有一顆強大的心靈。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 《論語》10句話,教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論語》的10句話,告訴你君子和小人的區別,教你認清身邊的小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釋義】周:合群;比(音bì):勾結。君子能團結人而不與人互相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是團結人。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第一,胸懷不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論語》|君子也有困境,面對窮途末路,君子與小人有何區別
    孔子也知道學生們遇到困境心中不高興,心中充滿了疑惑,就引導學生面對不如意的現實時如何堅持理想信念。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用《詩經》中「匪兕匪虎,率彼曠野」詩句來問子路、子貢和顏淵,「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意思是我們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為什麼要像它們那樣在曠野上奔跑呢?
  • 《論語》21則,君子固窮,當仁不讓,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為謀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釋義:孔子在陳國斷了糧食,跟隨的人都餓壞了,躺在床上爬不起來。子路滿臉怨氣地對孔子說道:「君子也有窮困如此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能夠在窮困的時候堅持操守;小人窮困的時候就會胡作非為。」2、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
  • 讀懂《論語》十句,慧眼識小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語》是孔子思想的集成之大作,即使在當今社會,依舊為我們的人生做出了很多重要指示和精神指引,值得我們去慢慢感悟,細細品味。
  • 窮困潦倒時,默念《論語》的這5句格言,內心會豁然開朗!
    下面為大家分享《論語》的5句格言,心中默念,自然會豁然開朗。一、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第一》人活著不應該僅僅為了求得飽暖安逸的生活,更應該有一種對理想的追求精神,做一些對人生更有意義的事情。
  • 《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子曰:「由,知德者鮮矣。」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
  • 《論語》中的子路
    據歷史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人。《論語》中提到姓名的有二十七人。這些人,思想各異,性情有別,人生追求也不一樣。《論語》記錄了他們各自的言行,為我們勾畫了他們不同的個性形象。其中以子路、子貢、冉有、顏淵、曾參、宰予、閔損、子遊、子張、子夏等人的形象最為鮮明。
  • 「論語心解」「賢哉,回也!」
    論語心解《論語》是言說不盡的……面對這部指導人生實踐的語錄體經典,不同時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體驗,對它做出不同的解讀。這也是我們00後的優秀學生們鬥膽來分享自我思考與闡釋的原因,我們生活的時代賦予了我們不同的人生體驗。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為何要親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
  • 論語求義|《論語》中孔子說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有什麼深意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這段話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深意呢?「自」,《象形字典》和《說文解字》都解釋為:鼻子。引申義有:本身、當事者、開始、從、由等。「厚,山陵之厚也」——《說文解字》。「薄,造字本義:漫延生長的草叢」——《象形字典》。《大學》中講:「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國學:9.28日,儒家大聖人孔子誕辰,深悟孔子名言
    竹簡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記載,是古代學子必學之書孔子的一生坎坷無比,但他面對困難的時候卻從來沒有退縮過。在陳地,孔子一行人缺衣少糧,弟子們走的走,病的病,子路生氣地對孔子說:「君子亦有窮乎?」孔子坦然回道:「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孔子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古人為何要近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