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孔子說: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這句話的難點在「固、窮、濫」三個字上,下面我們將從這三個字的本義入手來解釋這句話。
「固,造字本義:動詞,給盾甲綑紮或加層,使之牢不可破」——《象形字典》「窮,造字本義:身居洞穴,身體被迫彎屈、不自由」 ——《象形字典》「窮,極也」——《說文解字》「濫、造字本義:比喻溪谷中山洪暴漲」 ——《象形字典》「濫,泛也(洪水漫延)」——《說文解字》
「窮」是達到自身的極限、遭遇困境。
「固」是加固。
「固窮」,就是在遭遇到極限、困境時,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加固(強化)自己,突破極限或找到出路。「固窮」是一種理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濫」比喻山洪暴漲、洪水漫延,在這句話的語境中,暴漲的是性情(個性、情緒),漫延的是言行,漫延的對象可能是他人他物。
「窮斯濫矣」,就是在遭遇到極限、困境時,自己的或強硬暴躁或柔弱畏懼等個性,和或怒或哀等情緒,暴漲開來,並表現在自己的言行上(比如逃跑、求饒、認命),或通過言行傳遞到他人他物身上(比如責怪、抱怨、懲治、敵對他人他物)。
君子(大人)和小人的區別在於生命的境界、個體的體量、人生的格局的大小,他們分別代表兩類人,在《論語》的語境中並不存在多少褒貶。
正如大小適合相對的概念,君子(大人)和小人,也是一個相對的名稱,一個人是君子(大人),還是小人,關鍵的是看他所比的對象是誰。
「固窮」是一種理性的、行之有效、可以是自己「變大」的方法。「窮斯濫矣」是一種任性的、感性的、會遭遇挫折失敗的、會使自己「變小」的方法。
所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可以這樣理解,君子(大人),或是能夠成為君子(大人)的人「固窮」,小人,或者是將會把自己變成小人的人「窮斯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