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古人為何要近君子、遠小人了

2021-03-01 騰訊新國風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小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經常愁眉苦臉。

  感悟: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所以能夠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

  小人的心裡永遠都有事情,不是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就是覺得這個社會不對,再不然就是某件事對自己不利。 君子不論窮達順逆,都因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滿自信與喜悅;小人即無志之人,即使富貴,也會患得患失,更不用說身處困境了。

  君子無論和什麼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對待眾人,一視同仁,不拉幫結派;小人卻總是喜歡和自己相近的人結成小圈子,排斥異己者,結黨營私。

  感悟: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於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

  君子看重的在於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在於利益。

  感悟: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

  而小人看重利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道義和利益,是君子和小人的兩把標尺,他們會用各自的標尺權衡利弊,做出不同的人生選擇。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感悟:品德高尚的君子有仁愛之心,凡是別人的事情符合道義的,君子不僅樂見其成,更願意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達成美好的目標,促成別人的進步、成功。

  但如果是不和道義的是,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君子一定不會成人之惡,為虎作倀。

  成人之美是一種修養的境界,也是一種高尚的品德,能做到這一點的人,需要有寬廣的胸懷和與人為善的心態。

  君子能夠以道義包容不同的意見和想法,營造和諧的氛圍;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卻心口不一。

  感悟:君子能夠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見,並且不會隱瞞自己的不同觀點,與人赤誠相見、肝膽相照。

  營營苟苟的小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或是隱瞞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陽奉陰違。表面上迎合別人,順從別人,但是卻心懷鬼胎,甚至想著算計別人。

  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泰然自若。

  感悟:君子莊重,心境平和,氣定神閒,沒有驕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帶有攻擊性,充斥著驕矜的氣息。這是君子與小人外在氣質的表現。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教我們「看氣質」。

  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引申,所謂「君子不驕」就是一個人,若胸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靈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而沒有驕矜之氣;

  而一個人處處張揚,處處表現出驕傲,甚至處處攻擊,他少了一種氣定神閒,這就是小人。我們要努力做一個君子,而不能做小人。


  這句話有多種解釋。一說君子日日長進向上,小人日日沉淪向下;一說君子徇天理,日益高明,小人徇人慾,日益汙下。一說君子追求高層次的通達,小人追求低層次的通達;一說君子上達達於道,小人下達達於器。


  感悟:古人說,志當存高遠。做人兩上方向,一個向上,所謂「上達」,一個向下,所謂「下達」。

  向上即是向善,不斷改正錯誤,追求道義;向下即是不知改過,不知修身養性,日見其頹廢。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向上走總是困難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結果卻是毀掉了自己。

  這一句中,「土」有不同的解釋,按照語境,儒風小編解釋為「土地」,引申為田宅等物質利益。

  君子所思考和憂慮的是德行,小人所思考和憂慮的時候田宅祿位;君子所思考的是不能觸犯法律,小人所思考的卻是如何獲得利益。

  感悟:程樹德《論語集釋》:按此章言人人殊,竊謂當指趨向而言之。君子終日所思者,是如何進德修業。

  小人則求田問舍而已。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則唯利是圖,雖蹈刑闢而不顧。君子和小人所思考和憂慮的東西都不一樣,所採取的行動自然也就不一樣,最終的結果更是天壤之別。


  感悟:「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躬自厚而薄則於人則遠怨矣。」可以看出孔子對於自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重視。

  出了問題、有了矛盾,君子有自我反省、自立自強的特質,君子總是反求諸己,先反省自己的做法,尋找自我的不足,從而改正缺點不斷進步。

  而小人則正好相反,從來不會檢討自己,總是把錯誤和責任推給別人,對別人卻是求全責備,自然不會有進步。

  君子走投無路時,仍然堅持原則;換了是小人,就胡作非為了。

  感悟:孔子在陳國沒有糧食充飢,跟隨他的人病倒了,沒有辦法起床。子路帶著怒氣來見孔子,曰:「君子也有走投無路的時候嗎?

  孔子就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說君子不怕窮困潦倒,小人則不擇手段地擺脫窮困之境。

  能否在窮困潦倒的時候仍然堅持原則和底線,不僅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也是真君子和偽君子的區別。

  《論語》中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越是在最艱苦的環境中,越能看出以一個人的本質。

轉自丨「孔學堂」微信公眾號(ID:gyconfucianism),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為何要親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
  • 為什麼要近君子、遠小人?
    」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古人言「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好理解,小人是在指什麼人?
    古人常言「近君子遠小人」,其實這句話是出自臥龍先生的《出師表》,意思是說,希望我們能夠多接觸君子這樣的人物而遠離小人。君子是何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寬宏大量,光明磊落,行事坦蕩蕩,而小人所包含的類型則是太多了,心胸狹隘,善爭好妒等等。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親君子遠小人的謬誤
    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有句名言叫做「親君子,遠小人」。
  • 君子與小人的10大區別,瞬間明了!
    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看重利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道義和利益,是君子和小人的兩把標尺,他們會用各自的標尺權衡利弊,做出不同的人生選擇。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第一,胸懷不同。(君子第一要義:坦蕩)以上便是《論語》給出的君子與小人的十大區別。
  • 孔子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君子和小人有何區別?孔子用十條標準告訴你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做事,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不同
    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所以能夠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 小人總無錯,君子常思過,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古人云:君子反求諸己;小人無錯,君子常過。小人總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過失。小人總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過失,而且君子往往在自己方面找原因。《論語》中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 君子還是小人?其實並不矛盾,君子善用小人之道才是上策
    生活中有人經常無比嫌棄小人,表示自己永遠不會與其同流合汙,而且將小人用的手段當作是洪水猛獸,一直堅定自己的原則,標榜自己為君子。可是世界上哪有那麼多的是非分明?君子和小人真的就必須分得那麼清楚?就像這個問題一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其實一切都源於自己的內心。
  • 小人、真小人,君子、偽君子
    收到關於真小人和偽君子的回答邀請時,頭條上的回答馬上要破千了。瀏覽了兩篇點讚量閱讀量最高的文章,覺得有些意思沒有表達出來,遂決定寫上一篇。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論語》中有很多君子和小人對比的句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因道義而團結,比是因個人利益而勾結。「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關心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君子關心法度,小人關心恩惠。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他說:「不可能,那買書幹什麼。」我說:「買書不是為利。」怎麼講,他也不信。他的思維,只局限在利的層面。人們只看到利的層面,不能在義的層面考慮問題,這就是很多人錯失了機會的原因。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並不是貶低小人,沒有一點貶低的意思。對君子用義來教育,走大道。義,就是大道的選擇和走大道。小人喻小孩的水平,講大道理,他不明白。用利來誘導他,講清道理,讓他也走大道。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來這才是小人和君子的差別
    此處孔子以「君子之周」與「小人不周」作對比,表明德行高尚的人因為沒有利己之目的性,所以交友廣泛;之後,孔子又以「君子不比」和「小人之比」做對照,表明德行卑劣者做事往往是出於私心,而出於利之有目的的交友最終會指向「互相勾結」。
  • 識別君子與小人
    在儒家思想裡、君子多是指那種修心身養性,使心性合乎倫理標準的人。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會要求自己的思想要儘量合乎情理,與人相處的關係上儘量和諧,所以他會克制自己的情緒、思想以及言行等,使它們儘可能地合乎儒家提倡的「禮」的規範。
  • 小人常有理,君子常思過
    來源:和君商學最近讀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想起了很多的故事來。這句話是:「小人無錯,君子常過。」意思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的過失,有問題往往從自己方面找原因。而小人卻認為自己沒有錯。小人總是把錯誤推卸給別人,而君子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也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聖人與普通人的不同。《論語》中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意思是說,人應該多反省自己,不要總是責怪別人的是非和錯誤,這樣,才能遠離一些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