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君子遠小人的謬誤

2021-02-19 HNVIV

 諸葛亮的《出師表》中有句名言叫做「親君子,遠小人」。

幾千年來,這句話被很多人士奉為人生經典,有人還把這話當做人生的座右銘。

交朋友,我們要親君子遠小人,但在現代團隊管理中這句話卻是一種謬誤。

因為在某種情況下而言,「親君子」雖然可以獲得很多幫助和認同,但「遠小人」無異於是一種管理上的逃避和無能。

在團隊中,「小人」和「君子」其實都是相對的,也是互為依存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可以說,沒有君子就沒有小人,沒有小人也就無所謂君子。

在某些時候或某種情況下,「君子」甚至也有可能變成「小人」,「小人」也會成為「君子」,這就是文化的影響力。

值得慶幸的是,按照二八定律的劃分,一般情況下,「君子」數量都會遠遠多過「小人」,「小人」往往只佔很少一部分。

但根據「蘋果定律」,這「很少的一部分」的「爛蘋果」往往會讓你的團隊因「蘋果效應」而裂變。古訓就說「寧可得罪十個君子,也不得罪一個小人」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管理者要是忽略或者管不好團隊中的「小人」,你成功的概率幾乎為零。

所以,一個真正優秀的領導者,其實不在於你能統帥多少君子,而恰恰在於你能駕馭多少小人。 

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

孔子從道德修養、人格理想、義利觀和行為觀等方面區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兩者根本的區別,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第一,看標準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釋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

第二,看人品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釋義:孔子說:「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

第三,看胸襟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釋義: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小人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經常愁眉苦臉。

第四,看言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釋義:君子能夠以道義包容不同的意見和想法,營造和諧的氛圍;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卻心口不一,甚至想著算計別人。

第五,看是非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釋義: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

第六,看交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釋義: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結成小圈子,排斥異己,結黨營私。

第七,看氣質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釋義: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泰然自若。

第八,看志向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釋義:這句話有多種解釋。一說君子日日長進向上,小人日日沉淪向下;一說君子徇天理,日益高明,小人徇人慾,日益汙下。一說君子追求高層次的通達,小人追求低層次的通達;一說君子上達達於道,小人下達達於器。

第九,看追求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釋義:君子所思考和憂慮的是德行,小人所思考和憂慮的是田宅祿位;君子所思考的是不能觸犯法律,小人所思考的卻是如何獲得利益。

第十,看抉擇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釋義:君子走投無路時,仍然堅持原則;換了是小人,就胡作非為了。

《漢諾瓦電器》:卓越是我們的習慣!

相關焦點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為何要親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心胸光明開朗,神定氣安。
  • 為什麼要近君子、遠小人?
    」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君子和小人的十大區別:終於明白古人為何要近君子、遠小人了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 古人言「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好理解,小人是在指什麼人?
    古人常言「近君子遠小人」,其實這句話是出自臥龍先生的《出師表》,意思是說,希望我們能夠多接觸君子這樣的人物而遠離小人。君子是何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寬宏大量,光明磊落,行事坦蕩蕩,而小人所包含的類型則是太多了,心胸狹隘,善爭好妒等等。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易經》解卦:親賢臣而遠小人
    ,小人之交濃如醴」,……,總之一句話,雙方是勢如水火的敵對關係,有志君子要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就必須將小人從自己的身邊斥退。這一點,智慧如諸葛亮也曾經告誡過後主劉禪,在《出師表》中,就說「親賢臣而遠小人」與「親小人而遠賢臣」是導致先漢與後漢之所以興隆與傾頹的緣由,其實仔細的想一想,也真的很有一點道理。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不同
    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  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  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說,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  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
  • 小人總無錯,君子常思過,君子責己,小人責人!
    古人云:君子反求諸己;小人無錯,君子常過。小人總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過失。小人總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過失,而且君子往往在自己方面找原因。《論語》中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 曾國藩識人術: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看這2點就可以了
    ,遠小人」,因為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辨別君子與小人呢?曾國藩作為晚清中興名臣之首,在官場摸爬滾打了30多年,閱人無數,對於識人和用人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通過研讀曾國藩識人術,我們會發現: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看這2點就可以了。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參照曾國藩這2句識人術口訣,一看一個準。
  • 小人常有理,君子常思過
    這句話是:「小人無錯,君子常過。」意思是君子常常反省自己的過失,有問題往往從自己方面找原因。而小人卻認為自己沒有錯。生活在世上,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對待所犯錯誤的態度卻是千差萬別,各不相同。小人總是把錯誤推卸給別人,而君子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也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聖人與普通人的不同。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所以能夠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
  • 君子與小人的10大區別,瞬間明了!
    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看重利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 小人、真小人,君子、偽君子
    我認為,除了正常人,還有小人和真小人,君子和偽君子之分。先說說小人。按字面理解,應該是不成熟,不懂規矩的人。但實際上指的卻是成熟的,懂規矩卻不守規矩的人。這種人為了個人的利益,總是會不擇手段的去算計別人。他們無利不起早,一旦有利可圖,往往會表現的很殷勤甚至很貼心。且有心算無心,被算計的人通常還會把他們當做是朋友,甚至無所不談的知心人。
  • 孔子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當以修身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塊海綿一樣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難,阻力,障礙。這就是君子之道了。  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納的力越強,修持的境界也越強。  戚:在古代的意思  形聲。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原來這才是小人和君子的差別
    孔子這句話是在表明君子無私,小人有私。也就是說,有德行的人做事往往沒有私心,心寬而廣交好友;而小人做事,往往更多是出於求利私心,是帶有目的性的,因為小人這種以利交友的心態,往往會出現互相勾結的情況。此處孔子以「君子之周」與「小人不周」作對比,表明德行高尚的人因為沒有利己之目的性,所以交友廣泛;之後,孔子又以「君子不比」和「小人之比」做對照,表明德行卑劣者做事往往是出於私心,而出於利之有目的的交友最終會指向「互相勾結」。
  • 識別君子與小人
    因此,在為人處世方面,君子和小人就會展現出不同的風貌,給人以不同的感覺。此章就是孔子眼中這兩類不同風格的人的區別。在孔子看來,君子是很容易相處的,他平易近人,但是你很難取悅於他。假如你想以不正當的手段取悅他,反而會惹得他不高興。君子在用人的時候會量才受職,而不是任人唯親。據史書記載,東漢太尉楊震清正廉潔,唯才是舉。
  • 佛學:「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是什麼意思?
    其中,佛學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寓意很深,到底如何解釋?要解釋這句話,首先我們得鬧懂何為「君子」?一般說到君子,很多人都會說,成功,有品德,有教養的人都是君子。這麼解釋也不為過,只是比較片面。老子在《道德經》裡講,「上善若水」;孔子在《論語為政》裡講,「君子不器」。
  • 曾國藩識人術:一個人是小人還是君子,看這2點就可以看出來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告誡後主劉禪:「親君子,遠小人」。因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大環境的薰陶下,與君子走得近就會無形中往好的方向發展;而親近小人,就會在他的影響下變壞。你在平常的生活中,又應該怎麼辨別君子和小人呢?
  •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
    ❉❉❉❉❉❉❉❉❉❉❉❉❉❉❉❉❉❉《論語》中有很多君子和小人對比的句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因道義而團結,比是因個人利益而勾結。「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關心道德,小人懷念鄉土;君子關心法度,小人關心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