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2021-02-08 大道康莊


免責聲明:本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來源於網絡分享!版權歸原創作者本人,不代表大道康莊觀點!如有侵權請及時通知更改或刪除,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歡迎點擊文章右下角「點讚、在看」,並留言、轉發文章;弘揚國學,分享知識,功德無量!

       《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

       孔子曰:「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通過以上的對比,我們知道了君子與小人的習性剛好是兩個極端。那些總喜歡對別人指指點點,挑三揀四的人就是小人的某一特性。這種人根本聽不進去長者的教誨,本身已是滿身成見,任何勸勉也聽不進去,只裝了一肚子垃圾,還自以為是的不懂裝懂,這種人怎麼去培養他的君子之道呢?小人役於物,固多憂戚。豈僅役於常人所謂「物」哉?此物乃欲,小人常常逆理而行,多尋蹊徑,為名為利,為欲牽行,所謂行險僥倖,患得患失耳,此乃小人之憂戚也。君子處世以道義而行,決事循理而迎刃而解,坦然舒泰情狀矣,此所謂君子之坦蕩蕩也。若如些許人解「小人常常憂戚恐懼」,而君子常常憂戚於道之不行,恐懼於社稷之不保,哀憫於民生之艱虞,豈非是君子常戚戚耶?行險僥倖,患得患失,才是小人之戚戚!倒是一些惡霸,或者是大佬,肆無忌憚,氣勢如虹,一副舒泰相。

       君子光明磊落,不憂不懼,所以心胸寬廣坦蕩;小人患得患失,忙於算計,又每每庸人自擾,疑心他人算計自己,所以經常陷於憂懼之中,心緒不寧。 現代人物質文明越發達,心理醫生行業越興盛,所謂現代病、世紀病,是否正是聖人所指出的「小人」病呢?所謂的小人,他們心裡有條脆弱的小防線,他們容不下別人比他們強,認為這世界上很多人要與他為敵,認為別人佔去了他們的風光,覺得總是有人在把他們比了下去,於是心生厭煩,把自己那點兒底子全抖了出來。生活是一面鏡子,你看見的就是你自己心裡想的。俗話說:「平生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人們內心的光明磊落又怎麼能被外物影響呢?人的一生會遇見很多事情,但是只要我們本著正義和良知,行事光明磊落,即使櫛風沐雨,又怎麼能擋住光明的大道呢?又怎麼能阻止我們事業的成功呢?

       「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君子的胸襟永遠是光風霽月,無論得意或艱難,都自然是胸襟開朗,樂觀而不盲目,對人寬容,沒有仇怨,所以能夠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小人的心裡永遠都有事情,不是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就是覺得這個社會不對,再不然就是某件事對自己不利。君子不論窮達順逆,都因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滿自信與喜悅;小人即無志之人,即使富貴,也會患得患失,更不用說身處困境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無論和什麼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對待眾人,一視同仁,不拉幫結派;小人卻總是喜歡和自己相近的人結成小圈子,排斥異己者,結黨營私。一個君子的做人處世,對每一個人都是一樣,不是說對張三好,對李四則不好,這就不對了,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張三跟自己比較,合適一點,就對他好,不大同意李四這個人,就對他不好,就是「比」。一個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樣,愛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們對於人,好的固然好,愛他;但對不好的更要愛他,因為他不好,所以必須去愛他,使他好。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看重的在於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在於利益。君子看重道義,小人看重利益。所以,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看重利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道義和利益,是君子和小人的兩把標尺,他們會用各自的標尺權衡利弊,做出不同的人生選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小人則與此相反。品德高尚的君子有仁愛之心,凡是別人的事情符合道義的,君子不僅樂見其成,更願意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達成美好的目標,促成別人的進步、成功。但如果是不和道義的是,違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君子一定不會成人之惡,為虎作倀。

       成人之美是一種修養的境界,也是一種高尚的品德,能做到這一點的人,需要有寬廣的胸懷和與人為善的心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夠以道義包容不同的意見和想法,營造和諧的氛圍;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卻心口不一。君子能夠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見,並且不會隱瞞自己的不同觀點,與人赤誠相見、肝膽相照。營營苟苟的小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或是隱瞞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思想,陽奉陰違。表面上迎合別人,順從別人,但是卻心懷鬼胎,甚至想著算計別人。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驕傲,小人驕傲而不泰然自若。君子莊重,心境平和,氣定神閒,沒有驕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帶有攻擊性,充斥著驕矜的氣息。這是君子與小人外在氣質的表現。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教我們「看氣質」。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引申,所謂「君子不驕」就是一個人,若胸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靈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而沒有驕矜之氣;而一個人處處張揚,處處表現出驕傲,甚至處處攻擊,他少了一種氣定神閒,這就是小人。我們要努力做一個君子,而不能做小人。君子上達,小人下達。這句話有多種解釋。一說君子日日長進向上,小人日日沉淪向下;一說君子徇天理,日益高明,小人徇人慾,日益汙下。一說君子追求高層次的通達,小人追求低層次的通達;一說君子上達達於道,小人下達達於器。古人說,志當存高遠。做人兩上方向,一個向上,所謂「上達」,一個向下,所謂「下達」。向上即是向善,不斷改正錯誤,追求道義;向下即是不知改過,不知修身養性,日見其頹廢。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向上走總是困難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結果卻是毀掉了自己。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土」有不同的解釋,按照語境,為「土地」,引申為田宅等物質利益。君子所思考和憂慮的是德行,小人所思考和憂慮的時候田宅祿位;君子所思考的是不能觸犯法律,小人所思考的卻是如何獲得利益。《論語集釋》:按此章言人人殊,竊謂當指趨向而言之。君子終日所思者,是如何進德修業。小人則求田問舍而已。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則唯利是圖,雖蹈刑闢而不顧。君子和小人所思考和憂慮的東西都不一樣,所採取的行動自然也就不一樣,最終的結果更是天壤之別。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孔子說:「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躬自厚而薄則於人則遠怨矣。」可以看出孔子對於自立,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重視。出了問題、有了矛盾,君子有自我反省、自立自強的特質,君子總是反求諸己,先反省自己的做法,尋找自我的不足,從而改正缺點不斷進步。而小人則正好相反,從來不會檢討自己,總是把錯誤和責任推給別人,對別人卻是求全責備,自然不會有進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走投無路時,仍然堅持原則;換了是小人,就胡作非為了。孔子在陳國沒有糧食充飢,跟隨他的人病倒了,沒有辦法起床。子路帶著怒氣來見孔子,曰:「君子也有走投無路的時候嗎?」孔子就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說君子不怕窮困潦倒,小人則不擇手段地擺脫窮困之境。能否在窮困潦倒的時候仍然堅持原則和底線,不僅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也是真君子和偽君子的區別。《論語》:「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越是在最艱苦的環境中,越能看出以一個人的本質。

       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當以修身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把自己修的像大海一樣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難,阻力,障礙。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納的力越強,修持的境界也越強。

相關焦點

  •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當以修身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塊海綿一樣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難,阻力,障礙。這就是君子之道了。  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納的力越強,修持的境界也越強。  戚:在古代的意思  形聲。
  • 《論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蕩蕩:指心胸開闊。長戚戚:經常憂愁、煩惱。在這篇「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中就講過,君子和小人的屬性,君子和小人並不是罵人的話,而是一種格局和境界的不同。每個人當中都有小人和君子性質,就如感性和理性之間的關係。子曰:「君子坦蕩蕩」。孔子認為,君子是有道德、有修養的人,心胸寬闊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林格小語: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文/林格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個道理誰都懂,其實,很多的道理我們都懂,比如「團結就是勝利」、「只問耕耘,不問前程」,可懂了,又有什麼用呢?懂了,不等於學到了。這是一個集體焦慮、揪心的時代,唯有真正的君子才能坦蕩自在。君子之所以能「坦蕩自在」,並一以貫之,原因如下:一、循理而行。君子總是站在規律上說話,做的都是理所當然之事,就沒有什麼好揪心的;二、安己份,守己責。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戚戚兩字在這是什麼意思?
    戚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前者保持光明磊落,後者長期心情憂鬱。不過,小人長戚戚中的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戚通慽或者慼。意思是,在古代戰爭之中,擔憂並肩作戰的兄弟氏族的安危。可見,在表示憂愁或者悲傷的時候,戚本從心,此時的戚,是慽或者慼的簡化版本。此意最早見於《詩·小雅·小明》,原詩如下:心之憂矣,自始伊戚。那麼,為什麼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呢?因為,心底無私天地寬,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你真的理解這句話?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出自《論語·述而》這是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修養時,經常引用的一句話。然而越是熟悉的東西,越不見得真正理解,或者說對其意思的解讀往往是似是而非的。比如這句話,常規的理解往往是君子坦然,小人計較。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像人們耳熟能詳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就是一句跟做人有關的名言,後世許多文人對這句名言頂禮膜拜,會把它寫成書法作品,懸掛在書桌旁,當作激勵自己的金玉良言。君子坦蕩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名言出自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是孔子跟某個弟子對話時,語重心長地教誨弟子時所說
  • 孔子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在日常交往中,經常能聽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話語,到底何謂君子?何謂小人?能給出明晰答案的人恐怕不多。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遠小人。那麼,君子和小人究竟如何區分呢?孔子告訴我們十條標準。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七篇第37章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安也!形聲字,從土旦聲。坦原意為土地平坦而行步安舒,如《廣雅》:「坦坦,平也。」又如《易》:「道坦坦。」坦後延伸為心安、寬舒。如「坦然自若。」也指直爽、無隱瞞。如「坦白」、「坦城。」
  • 李鎮西:「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最後的結果,也不一定是誰「說服」了誰或「駁倒」了誰,很多時候可能是誰也沒說服誰,那也不要緊,彼此亮出觀點,以求對方了解,到達求同存異的目的,甚至不求同只存異,也是很好的。無論是石中英教授,還是羅崇敏先生,他二人都表現出虛懷若谷的君子之風。而無論是張宏老師還是我,我們都沒有哪怕隻言片語損害對方的人格,儘管張宏老師對石中英教授的「直言」有些情緒化,但他依然不失對石教授人格的尊重。
  • 君子坦蕩蕩,小人根本阻擋不了;一個人格局夠大,成全你的人越多
    古人說「寧可終歲不讀書 不可一日近小人」,可見對小人是多麼的深惡痛絕,提醒大家要時刻防著點。孔子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是孔聖人在尊尊教導弟子時所說的話,他希望弟子們,都能完善自我,做個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 百餘位影視從業者聯名抵制於、郭閒談:小人坦蕩蕩,君子長戚戚
    小人坦蕩蕩,君子反而長戚戚的怪誕現狀,早就不是一天兩天了,投資商拍戲都是為了賺快錢,但是這絕不像郭敬明導演說的那樣,存在即合理。畢竟,要是習慣了劣幣驅逐良幣,爵跡,小時代就將成為主流,原創者將被一步一步逼得無奈封筆,抄襲者到時候又去抄誰呢。
  • 曾國藩12字識人口訣,是君子是小人一看便知
    古往今來,對一個人的評價主要也就是兩種:君子,小人。都說曾國藩在識人方面是毋庸置疑地,有著獨特而高超的識人本領。那麼,君子與小人是怎麼樣的呢?君子和小人有何區別?曾國藩利用12個字輕鬆識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一看便知。
  • 小人長戚戚
    小人長戚戚——《邶風·北門》釋讀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思想中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對於二者的區別,《論語》一書中論述頗多,標準明確,佳句輩出,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第一,胸懷不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第二,價值觀不同。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一,胸懷不同。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甜到心坎的青梅竹馬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嚶嚶》,反差萌男主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嚶嚶--坡西米談君子×昌纓陽光明媚真人間天使元氣武力值Max少女×純情內斂但心機腹黑弱男子【原作者文案】談君子,一身正氣,從小被家裡實行軍事化管理。日常愛好除了打籃球就是做手工,心靈手巧,曾經給談君子養的鸚鵡做了一個三層別墅小鳥窩。男生。談君子坦蕩了十幾年唯獨在一件事上不坦蕩了一把。昌纓跟在談君子屁股後頭嚶嚶了十幾年唯獨在一件事上硬氣了一把。
  • 治療抑鬱焦慮的一副心靈妙藥:讓此心坦坦蕩蕩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老師說,小人常戚戚。戚戚者時時憂慮也,其實就是這一念怨恨相續不斷的狀況。一旦達到極限,量變推動質變,就會產生極大的破壞力。3怎麼辦呢?孔老師在這樣經文中一開始就說了:「君子坦蕩蕩。」
  • 親君子遠小人的謬誤
    交朋友,我們要親君子遠小人,但在現代團隊管理中這句話卻是一種謬誤。因為在某種情況下而言,「親君子」雖然可以獲得很多幫助和認同,但「遠小人」無異於是一種管理上的逃避和無能。在團隊中,「小人」和「君子」其實都是相對的,也是互為依存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可以說,沒有君子就沒有小人,沒有小人也就無所謂君子。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幫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經常提到的名詞,在《論語》中多次出現,也提到了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很多不同之處,下面總結其中的10個,希望能幫助大家認清身邊的小人。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為人處世,光明磊落 ,胸懷坦蕩,不會做違天地良心的事情;小人自私自利,唯利是圖,表面雖然張牙舞爪,心裡卻常常患得患失,焦慮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