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2021-02-19 自然生命信息中心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我六月份在上海,見了幾個書商。我說收善書,有人誠懇地說:「你收善書,怎麼發財?必須炒作。」我說:「不想發財。」他說:「不可能,那買書幹什麼。」我說:「買書不是為利。」怎麼講,他也不信。他的思維,只局限在利的層面。人們只看到利的層面,不能在義的層面考慮問題,這就是很多人錯失了機會的原因。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並不是貶低小人,沒有一點貶低的意思。對君子用義來教育,走大道。義,就是大道的選擇和走大道。小人喻小孩的水平,講大道理,他不明白。用利來誘導他,講清道理,讓他也走大道。

喻是比喻、教育的意思。對君子,用義來比喻,對小人,用利來比喻。小人和君子的思維基礎不一樣,君子的思維基礎是義,小人的思維基礎是利。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

小人大道理聽不進去,他用利考慮問題。講大道理,很多人不明白。這次到上海,給我上了一堂課。怎麼講,人家不相信。哪有什麼大義?只相信利。你說走一條正確的道路,為天下人做事。他不信。他覺得什麼都是個人的利。

人死了,還有利存在嗎?人死了,只有義存在。人,真正長久的,是「義」而不是「利」。歷史上,多少富翁,有幾個流傳下來名字的;歷史上,有多少義舉,最後留下來了,英名永存。小人為什麼不能成大器?他一切以利為根本、以利為基礎。義士為什麼被眾人懷念;像貞德,才十幾歲,被尊稱為聖女。她有義。

義,是全人類的利益,是社會的整體的根本的利益。正確的道路和方向,代表整個社會的、人類的、或民族根本的利益。利只是個人的利益,只求眼前的、個人的利。人完全以自己的利為基礎,有時見利而忘義,容易忘記正確的道路和方向。

一個真正的事業,沒有義的思維,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國紅軍兩萬五千裡長徵,這麼艱苦,要不是這些君子把個人的利放在一邊,為了民族大義去努力的話,根本就不可能有一個新的中國。義才是長久的、深遠的,利是短暫的。

有人見利忘義,還有的人,叫利令智昏。為了利,沒有智慧,沒有智力,沒有正確的思維判斷。一切唯利是圖,會做很多錯事。貪官汙吏那些人,不都是這樣嘛。

是小人,是君子,不在於地位的高低,也不在於有錢沒有錢。有錢有地位,可能是小人。小人善於鑽營,也能到一定的位置。有的人,以義為根本,可能很窮困,可能沒有錢。天下有很多君子,因為不圖利,確實很窮困。有很多小人,專圖利,確實飛黃騰達。

在時空經穴裡,如果是小人的心理,自己要改變。因為沒法溝通。一件很簡單的事,幾年都講不清楚。考慮問題的基點不一樣。要是我們這裡,天天用小利來引誘人,那不麻煩了嗎?那就不是事業了。思維觀念不改變,不可能成為君子,也不可能有人生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如果都拿利來引誘,用小恩小惠來引誘,那這個事業,什麼時候能發展起來?

明白了人生的大義,一切都好辦,艱難窮困的日子也能挺過去。不明白,必定會失敗。姜子牙渭水邊上釣魚,多麼窮困啊。諸葛亮隱居隆中,耕田種地,養活自己,多麼艱難啊。但是,他們成就了很大的事業。以義為根本,成就事業,如果圖利的話,可能這輩子一事無成。

現代社會,有一種價值趨向,以利為根本的價值趨向。就像開穴一樣,有人沒感覺,就說沒用。所以,有人想花樣,掐你、按你、給你按摩,要你有感覺,有感覺了吧,有用吧。他圖利,反而誤導了大家。其實時空經穴不這樣。有的人有感覺,有的人沒感覺,都有效果。為了圖眼前的利,就是叫你有感覺。這就是為利而活著。

為義而活著。一個事業,為義而努力,遵循了義去做事,肯定一段時間是困難的。因為講義,天下不明白的人多,明白的人少。講利,天下明白的人多,不明白的人少。

現在社會以利為基礎,眾人只看到眼前的利,不知道長遠。今天興這個,明天興那個。不從大義考慮,不長久。利是什麼意思呢?是「立刀」把「禾」割掉了。所以,利是短期的行為,義是永久的長遠的行為。

社會上有些事,完全以利為基礎操縱,是不長久的。有人學時空經穴,首先問能不能賺錢,聽說不能馬上賺錢,拍拍屁股就走了。不賺錢我學它幹什麼。從娘肚子裡生出來,剛吃奶就會賺錢嗎?有人為了利,到了不知恥的程度,喪失了良心,喪失了廉恥。甚至有人拿時空經穴到外面招搖撞騙,其實他根本就沒學到。

沒有義的基礎,我們不可能走到今天。為什麼我們越走越長遠,越走越快樂,越走越順?因為我們走了一條原來沒有的——義的道路。如果以利為基礎,可能走不到今天。

小人有利來了,沒利跑了。一下跑到這裡,一下跑到那裡。小人,就是這樣,唯利是圖,哪裡有利往哪裡跑。君子不是這樣的,他是永遠向前的。

很多人在社會上,沒有見到大義時飄蕩。見到大義的時候,見異思遷,走上義的道路。思遷是什麼?思改變。

時空經穴事業,肯定會改變很多人。人會見異思遷,改變自己的人生。不改變人生的道路,不改變自己的思維基礎,不可能從事真正的事業。這就是時空經穴義和利的觀念。

時空經穴這麼多年,見了很多人和事,風風雨雨,用義和利兩個字,分析得很清晰。看人,看事,看問題,不要看這個人的地位有多高,也不要看這個人有錢沒有錢。人怎麼樣,從義和利來說,並不由錢和地位決定,是思想、認識和品德的境界決定。有人很大的官,但就是個小人的思維。不是人怎樣,是思維基礎怎樣,當然思維基礎變了,會成為君子。時空經穴的工作人員,很多是小人的思維基礎,改變了,可能就成為君子。小人可以成為君子,君子也可以成為小人。

人生就是義的道路和利的道路。求義的時候,自身的利在裡面。以義為根本,利為輔。以義為根本,叫大義。求義的時候,以利為根本了;有時利和義相結合的時候,進來了。漢奸就這樣。以利為基礎考慮問題,善於鑽營。以利為基礎,把大義忘了,是很正常的事。

以求利為根本,不會長久,人生的坎坷可能更多。以義為根本,肯定有坎坷,可能相對來說,要少一些。因為以義為根本,每一步都奠定很堅實的基礎。以利為根本,它不是真正堅實的基礎。

堅持義,有長久的利益,而且對社會,對人類,都是有利益的。堅持利,可能不長久,也可能長久,但只對自己有利,有時候違背社會和人類的利益。比方說,小日本捕鯨,破壞生態環境。他造的捕鯨船,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對他們有利,掠奪了海洋的資源,但破壞了海洋的生態平衡。他這麼做不長久,短時間有利,鯨捕完了,生態徹底破壞了。他是個海洋國家,最後,還是反饋於他,對他們造成危害。

遵循義的原則,是根本的、長遠的利益。如果遵循利的原則,可能就是短暫的,最終可能是災難性的,因為偏離了正確的道路。

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好,就講這麼多。

根據2007年7月17日講課整理  



相關焦點

  • 每天學點國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原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春秋 《論語·裡仁》)【註譯】君子:指有道德者小人:指常人、一般人喻:明白、懂得。全句譯意為: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私利。【品讀】孔子這句話是中國人最為熟悉的道德箴言。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4.16 子曰:「君子(1)喻於義,小人(1)喻於利。」【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君子所了解的在義,小人所了解的在利。」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是利。」【求知】「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句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流傳甚廣。按照我們日常的思維,這句話無非是講「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 《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換個角度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4.16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的是義,小人只知道利。」君子,本意為君王之子,後來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本意指庶民,普通人,後指道德低下的人。喻,知道、懂得。在孔子看來,君子、小人的區別,就在於對義、利的態度和行動上,君子懷德懷刑,小人懷土懷惠。這也是大家普通認可的。其實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君子重精神,小人重物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其本質是相同,沒有多少區別。義近乎於道,道近乎於天理,同時,人慾就是天理。有人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這沒錯。但還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那就是人性,人性亙古不變。
  • 南懷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註:本文選自南師《論語別裁》第04章《裡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一段記載,涉及到孔門的仁學,也就是心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是: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如果拿孔子這個觀點來看今天的世界就慘了,今天世界的一切都是喻於利,處處要把利慾擺在前面才行得通。不過,滿天下都是小人,也就單純了,麻煩的是,始終還有小人與君子的分野存在,這就很難辦了。那麼,要如何才能做到仁呢?
  • 什麼是「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孔子謁見齊景公,景公送給他廩丘作為食邑。清代金纓《格言聯璧·處世類》中更是直言道:「小人處事,於利合者為利,於利背者為害。君子處事,於義合者為利,於義背者為害。」這說明什麼?說明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把義看得比利重的。「利」,這個字甲骨文中有一個刀的圖形和一個表示「莊稼」的「禾」組合而成,本義是用刀收割莊稼,引申出「收穫,好處,利益」。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釋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感悟: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 跟領導人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喻」指的是知曉,明白。這句話翻譯為:君子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道義弄明白;小人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利益弄明白。想一想,自己在生活、工作中,做一些決策的時候,有沒有小人之舉?有沒有會被自己一時的私心所蒙蔽,拋棄了道義,以利益為原則做了事情?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今天你有沒有闖紅燈?如果你今天在等紅燈的時候,旁邊的一群人看著路上沒車就闖紅燈了,你堅持住沒有闖紅燈,那麼那個時刻的你,就沒有被自己的私心雜念所蒙蔽,就是個做事喻於義的君子。
  • 義以生利,義利統一,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從春秋戰國到近代,關於必利的討論從未停止過。歷代思想家的精闢見解對現代人仍有啟發借鑑作用。有的人說,中國古代的倫理思想對世界文化有較大貢獻,而義利乏辨就是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對它的研究仍然是有意義的。利是以刀割禾,對於農業國來說,表示收穫,是容易理解的。收穫到可供消費、享受的那些物質就是利。
  • 寫作教學: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關於「利」,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今人曰:「無利不起早,百事利當先。」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請以「利」為話題,自擬題目,聯繫現實寫一篇文章。
  • 君子喻於義 小人喻於利
    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君子能夠領悟的是道義,小人能夠領悟的是利益。這裡的「喻」字,有「領悟」、「明白」的意思。具體含義是指君子與小人價值取向不同,君子於事必辨其是非,小人於事必計其利害。所謂「利」,是指金錢、財富等物質利益;所謂「義」,則是指道義、正義等超越物質利益之上的道德價值。君子行事都是「義之與比」,後才為之的。而小人只以利來衡量,會為利益捨棄道義。一個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他稱讚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 君子喻於義
    比如,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強調『君子喻於義』『君子坦蕩蕩』『君子義以為質』。」  君子原是對有權位、有財產的貴族統治階級的統稱。
  •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君子與小人如何交朋友?
    對於「朋友」一詞的連用,《周易》中云:「君子以朋友講習。」孔穎達在註解中云:「同門曰朋,同志曰友。」也就是說古人認為,兩個人師出同門可以稱作是朋,志趣相投可以稱作是友。古人的正人君子在交友過程中,往往自始至終都管穿著這樣的一個原則,志同道合方可做朋友。
  • 究竟誰才是「喻義」、「喻利」的「君子」、「小人」?
    義與利,並不是截然對立和互不相容的兩極。但是後世儒者卻把孟子用來教導帝王的話語,拿去教訓老百姓,原本靠利活命的天下蒼生,又被扣上「小人」的帽子,在生存艱難的困境中,還要背負「小人」的道德罪名,老百姓從此內外交困,豬八戒照鏡子,裡外全都不是人了。義利之辨,雖然是孟子對於中國思想史的貢獻,但是有關用義利來分辨人的高下,最初的系統倡導者顯然是孔子。
  •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是什麼?《論語》給出十大標準,句句是至理名言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第三,韌性不同。「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惡」,出自《論語·顏淵》,原句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意思是君子成全好人做好事,不幫助壞人做壞事,小人則恰恰相反。第六,抗驕能力不同。
  • 《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十大本質區別,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出自《論語·述而》,意思是君子心胸開闊,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患得患失。 第二,價值觀不同。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出自《論語·裡仁》,意思是君子行事必辨其是非,小人行事必計其利害。(同義句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出自《論語·憲問》。)
  • 判斷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就看他是重義還是重利
    《論語》又說:在處理精神生命與物質生命的關係上,是精神生命第一,還是物質生命第一,是區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標準。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人們常常引用這句話批評儒家只講義不講利,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孔子主張精神為上,把精神生活放在首位,並不是反對對物質利益的追求。
  • 君子與小人的10個區別,幫你認清身邊的小人!
    君子和小人是儒家經常提到的名詞,在《論語》中多次出現,也提到了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很多不同之處,下面總結其中的10個,希望能幫助大家認清身邊的小人。2、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行的。小人需要錢,君子也需要錢,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做任何事情,都會以道義為最高行為原則,不會為了金錢而放棄道義。而小人則唯利是圖,他不會在乎什麼道義、公理,他們利益至上,為了利益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 親君子遠小人的謬誤
    交朋友,我們要親君子遠小人,但在現代團隊管理中這句話卻是一種謬誤。因為在某種情況下而言,「親君子」雖然可以獲得很多幫助和認同,但「遠小人」無異於是一種管理上的逃避和無能。在團隊中,「小人」和「君子」其實都是相對的,也是互為依存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可以說,沒有君子就沒有小人,沒有小人也就無所謂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