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果籠統一點、宏觀一點看待《論語》這部經典著作的話,可以發現,整個一部《論語》就講了一件事,那就是——怎樣才是一個君子,如何成為一個君子?
然而,對於「君子」這個概念,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與定義,所以,我們不妨先暫時擱置對概念本身的爭議,轉而去思考一個與之緊密相關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是不是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一顆強大的、勇敢的、堅韌的、平和的心靈?
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其實,《論語》所要實現的終極目標、學習《論語》所能達到的一個終極結果,都是讓人能夠擁有一顆強大的心靈。而是否擁有強大的內心世界,也恰恰從本質上將君子與小人區分開來。這一點在《論語·衛靈公篇》「在陳絕糧」篇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一行人)在陳國附近斷絕了糧食,跟隨的學生們生病了,站不起來。子路面有慍色地來見,說:「君子也有窮困之時嗎?」孔子說:「君子在窮困之時仍能自固持守,小人一旦窮困,就會濫行。」
什麼叫「君子固窮」?並不是說君子就喜歡窮,也不是說君子在窮的時候,仍舊呆呆傻傻的不知道想辦法。而是說,一個明道的君子,能夠在面對窘境的時候,仍舊固守其基本的道德。而小人則不行,小人在面對窘境的時候,就會濫行,也就是無所不為,無所顧忌。這裡的窮,不是貧窮,而是指人生的各種困境。
這是不是很形象呢?看看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積極進取卻也格外脆弱。他們常常因為一點矛盾就大動肝火,遇到一點挫折就痛不欲生,甚至會因無法忍受身陷困窘而最終走上歧途,這都是不能固窮的濫行。
辜鴻銘曾說:「在真正的中國人性類型中,有這樣一種氣質:從容、鎮定、歷經磨練後的成熟,如同一塊千錘百鍊的金屬。」——「一塊千錘百鍊的金屬」,這個比喻用來形容那些勇於為國擔當的年輕人無疑是恰當的。與之相比,我們今天有些年輕人,在我看來更像一些經不起任何磕磕碰碰的碎玻璃。
究其本質,則是因為他們對道、對事情的前因後果、對事情的發展變化規律的無知,而缺乏強大的心靈。反之,所謂的「固窮」,則恰恰是擁有一顆強大的心靈的表現。
《論語》授人以道,歷經兩千多年仍舊對後世具有極強的啟發性和教育意義。讀之,學之,我們也能夠擁有一顆強大的心。(文/朱東)
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山東大學國學大學堂」微信公共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