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論語》給你一顆強大的心

2021-02-19 國學大學堂訂閱號

我們如果籠統一點、宏觀一點看待《論語》這部經典著作的話,可以發現,整個一部《論語》就講了一件事,那就是——怎樣才是一個君子,如何成為一個君子?

然而,對於「君子」這個概念,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與定義,所以,我們不妨先暫時擱置對概念本身的爭議,轉而去思考一個與之緊密相關的問題,那就是——我們是不是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一顆強大的、勇敢的、堅韌的、平和的心靈?

答案無疑是肯定的。

其實,《論語》所要實現的終極目標、學習《論語》所能達到的一個終極結果,都是讓人能夠擁有一顆強大的心靈。而是否擁有強大的內心世界,也恰恰從本質上將君子與小人區分開來。這一點在《論語·衛靈公篇》「在陳絕糧」篇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一行人)在陳國附近斷絕了糧食,跟隨的學生們生病了,站不起來。子路面有慍色地來見,說:「君子也有窮困之時嗎?」孔子說:「君子在窮困之時仍能自固持守,小人一旦窮困,就會濫行。」

什麼叫「君子固窮」?並不是說君子就喜歡窮,也不是說君子在窮的時候,仍舊呆呆傻傻的不知道想辦法。而是說,一個明道的君子,能夠在面對窘境的時候,仍舊固守其基本的道德。而小人則不行,小人在面對窘境的時候,就會濫行,也就是無所不為,無所顧忌。這裡的窮,不是貧窮,而是指人生的各種困境。

這是不是很形象呢?看看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積極進取卻也格外脆弱。他們常常因為一點矛盾就大動肝火,遇到一點挫折就痛不欲生,甚至會因無法忍受身陷困窘而最終走上歧途,這都是不能固窮的濫行。

辜鴻銘曾說:「在真正的中國人性類型中,有這樣一種氣質:從容、鎮定、歷經磨練後的成熟,如同一塊千錘百鍊的金屬。」——「一塊千錘百鍊的金屬」,這個比喻用來形容那些勇於為國擔當的年輕人無疑是恰當的。與之相比,我們今天有些年輕人,在我看來更像一些經不起任何磕磕碰碰的碎玻璃。

究其本質,則是因為他們對道、對事情的前因後果、對事情的發展變化規律的無知,而缺乏強大的心靈。反之,所謂的「固窮」,則恰恰是擁有一顆強大的心靈的表現。

《論語》授人以道,歷經兩千多年仍舊對後世具有極強的啟發性和教育意義。讀之,學之,我們也能夠擁有一顆強大的心。(文/朱東)

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山東大學國學大學堂」微信公共平臺。


相關焦點

  • 論語|子曰:「既來之,則安之.」
    子曰:「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譯文】孔子說:「既然讓他們來了,就讓他們安下心。」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二章》 原文: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注釋:放(fǎng):或譯為縱,謂縱心於利也:或釋為依據,今從後說。
  • 《論語》求知|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1)。」【注釋】(1)楊伯峻: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後漢書 孝明八王傳注》引《東觀漢記》說:和帝賜彭城王恭詔曰:」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貴仁者所好惡得其中也。」我認為「貴仁者所好惡行其中」,正可說明這句。
  • 《論語17·13》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論語彙】-主群  柳 慧【論語彙】-孔學論壇 任殷  【論語彙】-北京  柳 慧         【論語彙】-浙江 任殷【論語彙】-[強]王德巖:@津渡 你又回來了?我們一師所教,多有所合,你輔導辛苦!@孫福萬 」平庸的惡「還是在極端狀態下的大眾表現,鄉愿就是」日常生活的惡「,其實更有普遍意義。大儒們能不能再加闡發,把這個探討變成普世話題?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專題前言  從今天開始,我們會不定期推出《論語》專題,專題主要由學生撰寫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父在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中論孝的章節很多,每個章節所講的都是孝的一個方面,都是一個點。此章也不例外,所以不宜在此過分擴展地去論孝。把《論語》學完之後,才可以回過頭來,通盤體會「孝」。父在之時,自己作為兒子,不當家,不能自己說了算,所以不能任意而為。也就是說,這時候自己的行為是受到父親約束的。正因為受到約束,所以不能看他的行為如何,要看他的「志」。
  • 《論語》中敢說「子曰」的有四人,都是誰?
    論語第一篇《學而》第一章內容為: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第二章內容為: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①,而好(hào)犯上者,鮮②(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③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務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⑧?」① 「弟」,同悌(tì),指尊敬兄長。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弟子規》中的「首孝悌」也是這個意思。
  •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學而》) 學生注釋  ①如禮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意思是「把(對)…怎麼樣(怎麼辦)」•孔子認為禮樂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如果一個人沒有仁德之心,禮樂對他是沒有作用的。這與下一則中孔子回答「禮之本」 的問題有密切關聯。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道之以政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指月》:法制以示之,使依此做;禁令以戒之,使不得不依此做。雖亦是使人為善,但「子帥以正」的意思全無。好比企業,只用制度條文和考核辦法來管理員工,你若不聽,我就批評你,處罰你,甚至開除你。那麼,員工迫於壓力,只好依此而做。至於企業領導怎麼做,員工管不著。這時候,員工是口服心不服的,縱然被責罰,也不會認為自己是錯的。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人而無信章」
    【原文】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翻譯】孔子說:「人如果不講誠信,我不知道他怎麼立於世上。講義:一、此一章書,是孔子教人立心誠實之意。這裡的「信」不指言語,就心上說。二、輗軏就是關鍵。
  • 《論語》求知|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
    【原文】2·21 或(1)謂孔子曰:「子奚(2)不為政?」子曰:「《書》(3)云:『孝乎惟 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4)』,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注釋】(1)或:有人。(2)奚:疑問詞,相當於「為什麼」。
  • 《論語》求知|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3.17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服事君主,一切依照做臣子的禮節做去,別人卻以為他在諂媚哩。」孔子相魯定公時,三桓勢力強大,他批評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祭祀時以《雍》徹,孔子批評道:「『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又,三桓都逾古制,為了強公室弱大夫而合古制,孔子還發起過墮三都運動。時代在變,制度也必然隨之變化,這些變化不一定都不合理,而孔子一味拘泥古法古制,開歷史的倒車,被人嘲笑迂腐,遭到反對是不足為奇的。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五章》 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論語》求真|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3.20 子曰:「《關睢》(1)樂而不淫(2),哀而不傷。」【注釋】(1)楊伯峻:《關睢》,《詩經》的第一篇。但這篇詩並沒有悲哀的情調,因此劉臺拱的《論語駢枝》說:「《詩》有《關睢》,《樂》亦有《關睢》,此章據《樂》言之。古之樂章皆三篇為一。……樂而淫者,《關睢》、《葛覃》也;哀而不傷者,《卷耳》也。」(2)楊伯峻:淫,古人凡過分以至於到失當的地步叫淫,如言「淫祀」(不應該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禮)、「淫雨」(過久的雨水)。
  • 《論語講要》◈『裡仁第四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四十三(待續)
    故欲讀聖賢書,求真實理者,當自讀《論語》始。    《論語》二十篇,為魯論篇數。其中章次,不相聯屬。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藝為綱,俾學者知其要指。道乃人之心體,即《中庸》雲,天命之謂性。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動,而人不自知。德者由體所起微動之相,亦即初動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仁與藝,皆是體相所發之大用。仁者親也,厚以待人,推至於物,乃用之根本。
  • 夜讀丨強大氣場的人,都有一顆簡單的心
    關鍵就在於,你是否能做到心平氣和。所謂「心平」,就是心靈能量平穩地輸出和輸入,沒有心理逆轉、沒有跳閘、沒有短路,也沒有接觸不良。所謂「氣和」,就是心靈能量穩定之後,所釋放出來的明亮而祥和的氣場,這種氣場具有強烈的親和力與吸引力。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九章》 原文: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朱子解讀:心欲求道,而以口體之奉不若人為恥,其識趣之卑陋甚矣,何足與議於道哉?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五章》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朱子解讀: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小文解讀:孔子在本章中的觀點十分明確,學習離不開思考,思考也不能脫離學習,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是學習的最基本方法。
  • 《論語》「君子」之六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東方文化是農業、家庭、鄉村文化,與西方商業城鎮文化完全不同。這東方文化就是在中國形成的。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稼而食」。這個宰予,大白天裡,不讀書,不幹活,卻在睡覺。
  • 《論語》求知|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原文】2·6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注釋】(1)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名彘,諡號武。(2)父母唯其疾之憂:楊伯峻先生說:其,代詞,相當於「他的」、「他們的」。但是這裡的「其」代指的是父母呢,還是兒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