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講要》◈『裡仁第四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四十三(待續)

2021-02-08 天津謙和傳統文化中心



    《論語》,記至聖先師言語之書,自古為學者所必讀。至聖孔子,談學論道,答弟子時人之問,所言皆至理。語及詩書易禮春秋,凡所指點,皆扼一經之要。故欲讀聖賢書,求真實理者,當自讀《論語》始。

    《論語》二十篇,為魯論篇數。其中章次,不相聯屬。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藝為綱,俾學者知其要指。道乃人之心體,即《中庸》雲,天命之謂性。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動,而人不自知。德者由體所起微動之相,亦即初動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仁與藝,皆是體相所發之大用。仁者親也,厚以待人,推至於物,乃用之根本。藝者,禮樂射御書數,以及一切藝術技能。讀《論語》者,要在知有是道。知而修之,則漸與俗習相遠,與天性相近。修至極處,則無俗習,而唯自性,即至聖人之境。聖人通明無礙,無所不能。修是道者,須依事相而行,禮樂以至百工,施於政教百業,皆事也。事本於仁,去爭行讓,公而無私。初由勉強而行,後則安而行之,入形而上,動念是道,聖功成矣。二十篇中,諸章經文,有說體者,有說相者,有說用者。學者以此四綱,繹其經義,綱舉目張,其庶乎學之有道矣。

    《論語》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習者,習其所學聖言聖行也。時習者,無時而不習也。使學而不習,習而不恆,皆非夫子所曰學也。如學夫子溫良恭儉讓,而好奢如故,與人爭奪如故,學習云何哉。又如學恕道,則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須如子貢終身行之。《論語》二十篇,皆當如是學。詩書易禮春秋,亦如是學。必如是,乃能希聖希賢也。



     今講此書,注重學道,並以立人格、知天命為學道之本,其沿革等從略。

   《論語》乃孔夫子與弟子講學之語錄。何人記錄,不能確定。漢劉向謂孔門群弟子選記。宋程子意為有子、曾子門人所記,因書中稱孔門弟子皆為子某,惟稱二子為有子、曾子。

    《論語》凡二十篇,其中或因文字演變,或因錯簡,而有難講之處。講時有不能通者,取闕疑。讀古人書,尤其讀聖賢書,必須恭敬,遇有疑難者,可加小注,不可妄改。

    《論語》二十篇,各取首章第一句之二字或三字為題。



【原文】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講要

放者放縱,任意發展,但其目的純在私利,如此行為必致多人之怨。

孔安國註:「放,依也。每事依利而行,取怨之道。」今從劉氏《正義》引《漢書》顏師古注,放作縱字講,是縱心於利的意思。愈縱心圖取私利,則愈損人,故召人之怨愈多。

《在陳絕糧圖》


【原文】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講要

能以禮讓治國,則於國事何難之有。不能以禮讓治國,奈此禮文何。道德仁義,遞下為禮,禮不能再下矣,故須普及教化,以為治國之要。《曲禮》云:毋不敬。何以為敬,讓之是也,堯舜皆以天下讓,何況其餘。古人無事而不讓,讓則不爭,故易為治。



相關焦點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二章》 原文: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注釋:放(fǎng):或譯為縱,謂縱心於利也:或釋為依據,今從後說。
  • 80.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這個「放」字,按照孔安國的註解,「放」當依字講。再根據另一種講法,就是劉寶楠的【論語正義】,這個「放」當『放縱』講講,這兩者都講得通。講依靠來講,就是說,「依於利而行」,凡是作什麼事情,都是依照利益來講,這個就召人家怨了,「多怨」。作放縱來講呢?
  • 《論語講要》◈『裡仁第四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三十九(待續)
    語及詩書易禮春秋,凡所指點,皆扼一經之要。故欲讀聖賢書,求真實理者,當自讀《論語》始。    《論語》二十篇,為魯論篇數。其中章次,不相聯屬。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藝為綱,俾學者知其要指。道乃人之心體,即《中庸》雲,天命之謂性。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動,而人不自知。德者由體所起微動之相,亦即初動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仁與藝,皆是體相所發之大用。
  • 《論語講要》◈『裡仁第四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四十二(待續)
    語及詩書易禮春秋,凡所指點,皆扼一經之要。故欲讀聖賢書,求真實理者,當自讀《論語》始。    《論語》二十篇,為魯論篇數。其中章次,不相聯屬。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藝為綱,俾學者知其要指。道乃人之心體,即《中庸》雲,天命之謂性。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動,而人不自知。德者由體所起微動之相,亦即初動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仁與藝,皆是體相所發之大用。
  • 《論語講要》◈『裡仁第四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四十四(待續)
    語及詩書易禮春秋,凡所指點,皆扼一經之要。故欲讀聖賢書,求真實理者,當自讀《論語》始。    《論語》二十篇,為魯論篇數。其中章次,不相聯屬。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藝為綱,俾學者知其要指。道乃人之心體,即《中庸》雲,天命之謂性。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動,而人不自知。德者由體所起微動之相,亦即初動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仁與藝,皆是體相所發之大用。
  • 「李保佳講論語126-完結」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
    「李保佳講論語126-完結」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李保佳講論語35」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喻」指的是知曉,明白。這句話翻譯為:君子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道義弄明白;小人做事之前,先把這件事是否符合利益弄明白。論語中,關於義利的討論有很多。前面分享過的「論語講解27、31、32」,都是對義和利的討論,有沒看過的朋友可以進入我的主頁,往前面找下。總結起來,儒家關於義、利的思想很簡單,就是要求君子要做一個以「義」為價值觀的人。做事要有勇氣堅守道義、有毅力去除私心、貪心,不為利益所蒙蔽,始終只做符合道義之事。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父在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所以,所觀他的志與行,也都是有關「孝」的,不宜過分擴展。總論起來,一個孝子的行為是多方面的,也就是說,看一個人孝與不孝,要看很多方面。《論語》中論孝的章節很多,每個章節所講的都是孝的一個方面,都是一個點。此章也不例外,所以不宜在此過分擴展地去論孝。把《論語》學完之後,才可以回過頭來,通盤體會「孝」。
  • 《論語》今譯:裡仁第四
    本文結合作者修身實踐,對《論語》進行翻譯,供讀者參考。《論語》博大精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
  • 《論語》裡仁第四(上):愛學習、走正道、思利他、靠自己
    這本書的名字是《論語》。」「噗嗤、呵呵、哈哈、哦……」瞬間,教室裡熱鬧了起來,其中要義,諸公自猜吧。當時,我也有點不屑一顧,因為從小學開始,就在讀在背《論語》,覺得此書裡沒有教我們如何工作,如何賺錢的道理啊。因為疫情影響,年假延長,閒來無事,再次閱讀《論語》,讓我想起了老教授語重心長的囑咐,確實如此啊。
  • 論語裡仁第四4.16、4.17、4.18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1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君子喻①於義,小人喻於利。」「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君子所了解的是義,小人所了解的是利。」「解讀」:道德高尚的君子重義輕利,行事穩重;小人重利輕義,多追求個人利益。然君子不是不通曉利,只是見利思義,從義而行。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4.16 子曰:「君子(1)喻於義,小人(1)喻於利。」《漢書 楊惲傳》「報孫會宗書」曾引董仲舒的話說工:「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睏乏者,庶人之事也。」只能看作這一語的漢代經師的註解,不必過信。【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 《論語》經典名句分享之二,值得收藏!
    ——《論語.裡仁》如果一個人口口聲聲說立志求學問道,卻因為衣服飲食不如別人,而感到恥辱,這樣的人,就不必和他談論學問了,因為他的做法早已和求學之道南轅北轍了。二,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雍也》顏回,真的是做到了安貧樂道,隨遇而安,他的境界絕非平常人所能理解。當別人都在為顏回的貧苦生活擔憂的時候,顏回自己卻樂哉悠哉,沒有半點為生活憂慮的意思,只有老師孔子才最懂他,所以孔子感嘆說:顏回真是賢德呀!四,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人而無信章」
    【原文】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翻譯】孔子說:「人如果不講誠信,我不知道他怎麼立於世上。你的車再豪華,馬匹再多,如果沒有「輗軏」這個「關鍵」,車也跑不起來,沒有用處,相當於一個報廢車。三、孔子的意思是:信,是一個人的根本。人若無信,則其所言皆妄,所行皆虛偽。
  • 「富民教民」是孔子治國理政總綱 散見於《論語》
    讀《論語》,孔子告訴我們,為政者要實現「富民教民」的治理目標,最主要的是要能夠做到「尊五美屏四惡」。據載: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
  • 憲問: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
    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邢疏:此章明恥辱及仁德也。憲,謂弟子原憲,問於夫子曰:「人之行,何為可恥辱也?」「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者,穀,祿也。孔子答言:「邦有道,當食祿。君無道而在其朝,食其祿,是恥辱也。」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道之以政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指月》:德,是人主躬行的;禮,是人主制來使民照他行的。「德」、「禮」不廢政刑,而政刑從「德」「禮」而出。政者,官府之治,條例也;禮者,先王之教,準則也。這裡有個要點,學者必須清楚:德是要「躬行」(親自做)的。道之以德,是想使民眾都有德,那自己就要先行,先做出來,那麼民眾就會效法,跟從。
  • 「李保佳講論語86」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
    「李保佳講論語86」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翻譯:孔子說:堅定的相信儒家之道,勤奮學習,堅持依道行事,直到死去。危險、動亂的國家,不要去。
  • 【薦讀】《論語》中的修身哲學:能近取譬,吃緊為人!
    《論語》不是一整套思想體系或倫理教條,多半是師生共同討論、體驗天道人事的真實記錄,其思想義理,都扣緊人事。梁啓超譽之為「人類千古不磨之寶典」「表現孔子人格惟一之良書」。故讀《論語》,應抓住其「能近取譬,吃緊為人」之精髓,緊扣做人之義理。  自省:遠怨、祛憂  內省養德,是儒家為人處世根本態度,也是儒家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 每日論語 | 第55講 2019年01月16日
    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八佾篇」第七章。【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子曰:君子無所爭』,「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今日沒有射藝,所以不必考據。這一章的句讀有若干種,吾講其中的意義,重點在君子無所爭。外國人講究爭才能生存,今人也爭名奪利,而且是明爭。自誇已經是過失了,何況毀他!今日的選舉,多是自贊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