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記至聖先師言語之書,自古為學者所必讀。至聖孔子,談學論道,答弟子時人之問,所言皆至理。語及詩書易禮春秋,凡所指點,皆扼一經之要。故欲讀聖賢書,求真實理者,當自讀《論語》始。
《論語》二十篇,為魯論篇數。其中章次,不相聯屬。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藝為綱,俾學者知其要指。道乃人之心體,即《中庸》雲,天命之謂性。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動,而人不自知。德者由體所起微動之相,亦即初動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仁與藝,皆是體相所發之大用。仁者親也,厚以待人,推至於物,乃用之根本。藝者,禮樂射御書數,以及一切藝術技能。讀《論語》者,要在知有是道。知而修之,則漸與俗習相遠,與天性相近。修至極處,則無俗習,而唯自性,即至聖人之境。聖人通明無礙,無所不能。修是道者,須依事相而行,禮樂以至百工,施於政教百業,皆事也。事本於仁,去爭行讓,公而無私。初由勉強而行,後則安而行之,入形而上,動念是道,聖功成矣。二十篇中,諸章經文,有說體者,有說相者,有說用者。學者以此四綱,繹其經義,綱舉目張,其庶乎學之有道矣。
《論語》第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習者,習其所學聖言聖行也。時習者,無時而不習也。使學而不習,習而不恆,皆非夫子所曰學也。如學夫子溫良恭儉讓,而好奢如故,與人爭奪如故,學習云何哉。又如學恕道,則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須如子貢終身行之。《論語》二十篇,皆當如是學。詩書易禮春秋,亦如是學。必如是,乃能希聖希賢也。
今講此書,注重學道,並以立人格、知天命為學道之本,其沿革等從略。
《論語》乃孔夫子與弟子講學之語錄。何人記錄,不能確定。漢劉向謂孔門群弟子選記。宋程子意為有子、曾子門人所記,因書中稱孔門弟子皆為子某,惟稱二子為有子、曾子。
《論語》凡二十篇,其中或因文字演變,或因錯簡,而有難講之處。講時有不能通者,取闕疑。讀古人書,尤其讀聖賢書,必須恭敬,遇有疑難者,可加小注,不可妄改。
《論語》二十篇,各取首章第一句之二字或三字為題。
【原文】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講要
放者放縱,任意發展,但其目的純在私利,如此行為必致多人之怨。
孔安國註:「放,依也。每事依利而行,取怨之道。」今從劉氏《正義》引《漢書》顏師古注,放作縱字講,是縱心於利的意思。愈縱心圖取私利,則愈損人,故召人之怨愈多。
《在陳絕糧圖》
【原文】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講要
能以禮讓治國,則於國事何難之有。不能以禮讓治國,奈此禮文何。道德仁義,遞下為禮,禮不能再下矣,故須普及教化,以為治國之要。《曲禮》云:毋不敬。何以為敬,讓之是也,堯舜皆以天下讓,何況其餘。古人無事而不讓,讓則不爭,故易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