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裡仁第四4.16、4.17、4.18原文及翻譯

2020-12-23 95國學

論語裡仁第四4.16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君子喻①於義,小人喻於利。」

「注」:①喻:知曉,明白。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君子所了解的是義,小人所了解的是利。」

「解讀」:道德高尚的君子重義輕利,行事穩重;小人重利輕義,多追求個人利益。然君子不是不通曉利,只是見利思義,從義而行。

論語裡仁第四4.17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見賢①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②也。」

「注」:①賢:賢德。②自省:自我反省。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見到賢德的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缺少賢德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是否和他有一樣的行為。」

「解讀」:見到賢德的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缺少賢德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是否和他有一樣的行為。「見不賢而內自省」,亦忠恕也。

論語裡仁第四4.18原文及翻譯

「原文」:子曰:「事父母幾①諫②,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③而不怨。」

「注」:①幾(jī):輕微、婉轉。②諫:進諫、勸諫。③勞:憂愁、煩惱。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侍奉父母,對他們的過錯應當委婉地勸諫。如果父母沒有聽從,應仍然尊敬、不背逆,雖然憂傷,卻不埋怨。」

「解讀」:這一章孔子講的是關於孝敬父母的問題。孔子認為,子女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恭敬有禮,即使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子女只能婉轉地勸諫,即便是規勸無果,也不能有任何怨言。

以上就是論語裡仁第四4.16、4.17、4.18原文及翻譯,歡迎交流指正。

更多內容請搜索95國學

相關焦點

  • 論語裡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25、4.26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鄰①。」「注」:①鄰:鄰居,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必然會有敬從之人,如居之有親鄰。」「解讀」:只要學有所得,不必有朋自遠方來,亦必有鄰。
  • 論語裡仁第四4.7、4.8、4.9原文及翻譯
    論語裡仁第四4.7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人之過①也,各於其黨②。觀過,斯知仁③矣。」「注」:①過:過失。②黨:類。③仁:通「人」。論語裡仁第四4.8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說:「早晨我悟得了真理,即使當天晚上死去也沒有什麼遺憾。」
  • 論語季氏第十六16.4、16.5、16.6原文及翻譯
    論語季氏第十六16.4原文及翻譯「原文」: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①,友多聞,益矣。論語季氏第十六16.5原文及翻譯「原文」:孔子曰:「益者三樂①,損者三樂。樂節②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③遊,樂晏樂④,損矣。」「注」:①樂:喜好,愛好。
  • 《論語》今譯:裡仁第四
    本文結合作者修身實踐,對《論語》進行翻譯,供讀者參考。《論語》博大精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
  • 論語公冶長第五5.4、5.5、5.6原文及翻譯
    論語公冶長第五5.4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論語公冶長第五5.5原文及翻譯「原文」: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③,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 論語裡仁圖片原文一句一圖-荀卿庠整理
    【原文】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翻譯】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原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翻譯】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
  • 論語為政第二2.4、2.5、2.6原文及翻譯
    論語為政第二2.4原文及翻譯「原文」: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於學②,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順⑤,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⑥。」「注」:①有:通「又」。論語為政第二2.5原文及翻譯「原文」:孟懿子①問孝,子曰:「無違。」
  • 論語微子第十八18.7原文及翻譯
    論語微子第十八18.7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①。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②其杖而芸③。子路拱而立。「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子路跟隨孔子遊歷而落在了後面,遇到一個老人,用拐杖挑著除草的工具。子路問道:「您看到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四肢不勞動,五穀也不能分辨,我怎麼知道誰是你的老師呢?」說完,他便把拐杖插在地上開始除草。
  • 論語陽貨第十七17.20原文及翻譯
    論語陽貨第十七17.20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孺悲①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本段的意思及翻譯」: 孺悲想見孔子,孔子以有病為由推辭不見。等傳話的人剛走到門外,孔子便取出瑟邊彈邊唱,故意讓孺悲聽到。 「解讀」:據《札記,雜記》記載,魯哀公曾派孺悲向孔子求教禮學。這一章所記述的大概是孺悲初次去拜見孔子時的情景。
  • 論語陽貨第十七17.5原文及翻譯
    論語陽貨第十七17.5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公山弗擾①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②,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③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公山弗擾據守費邑反叛,來召孔子,孔子準備前去。子路很不高興,說:「沒有地方去也就算了,為什麼一定要到公山弗擾那裡呢?」孔子說:「召用我的人,豈能是平白無故地徵召我?
  • 【論語導讀】裡仁為美
    裡仁為美 《論語》學而第一篇主要講君子培養要靠後天學習
  • 論語陽貨第十七17.24原文及翻譯
    論語陽貨第十七17.24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子貢曰:「君子亦有惡①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②而訕③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④者。」曰:「賜也亦有惡乎?」「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子貢說:「君子也有厭惡的事嗎?」孔子說:「有,厭惡講別人壞話的人,厭惡身居下位而誹謗在上位的人,厭惡那些爭勇好鬥而不守禮節的人,厭惡那些固執果斷而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說:「賜啊,你也有厭惡的事嗎?」
  • 論語陽貨第十七17.2原文及翻譯
    論語陽貨第十七17.2原文及翻譯論語「原文」:子之武城①,聞弦歌②之聲。夫子莞爾③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孔子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微笑著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遊回答說:「以前我曾聽先生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會愛護他人,老百姓學習了禮樂就容易治理。』」孔子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
  • 《論語·裡仁篇》4.1 子曰:裡仁為美
    4.1 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注釋】▲裡仁為美:內心居於仁是最美的,為人要宅心仁厚。「裡」指內部,心裡。歷來把「裡仁」解讀為「與仁者居住在一起」,做到「見賢思齊」,由外而內提高自身,這樣理解也說得通,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人們的仁德之心。【知識擴展】黃石公《素書·原始》:「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 鄭朝暉:讀《論語·裡仁》記
    4.1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評析】裡仁,實際上是孔子期望建立的民間風尚。這種民間的道德共識,實際上對於塑造中華民族的整體道德品質,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而且,這種觀念與中國的宗族制度結合在一起,對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影響巨大。
  • 《論語譯註》
    ,是當代最好的《論語》讀本之一,在學術界和讀者中享有盛譽。  《論語》系名家力作,楊伯峻先生在精研《論語》的基礎上,對《論語》二十篇進行了精確細緻的注釋和翻譯。每章分為原文、注釋、譯文三部分,注釋精準,譯文流暢明白,不但給專業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線索,更便於普通讀者正確理解《論文》,實為雅俗共賞之佳作。  二、 作者簡介  楊伯峻(1909~1992),原名楊德崇,湖南省長沙市人,著名語言學家。
  • 論語學而第一1.15、1.16原文及翻譯
    論語學而第一1.15原文及翻譯「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①「本段的意思及翻譯」:子貢說:「貧窮卻不諂媚,富有卻不驕傲自大,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但是不如安於貧窮而以恪守道德為樂,身處富裕而又謙遜有禮的人好啊。」子貢說:「《詩經》中說,『就像削制骨器、打磨象牙、雕刻美玉、鏤冶金石一樣,精益求精』,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
  • 語文|《論語·裡仁》(一)
    《裡仁》,是《論語》中的的第四篇,共二十六章,內容主要涉及到了義與利之間的關係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譯文】孔子說:「住的地方,要有仁德這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麼能是聰明呢?」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裡仁》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論語·裡仁)造次:倉促、緊迫。顛沛:顛倒在地,引申為流離不定。謂倉促不定之際。宋·王禹偁《答鄭褒書》:「士君子立身行道是是而非非,造次顛沛不易其心。」(論語·裡仁)心裡有多餘的願望,但能力不足,無法去做。《紅樓夢》二五回:「阿彌陀佛!我手裡但凡從容些,也時常來上供,只是『心有而力不足』。」
  • 關於錢穆《論語新解》的白話翻譯問題
    我向學生推薦論語版本,錢穆的《論語新解》亦在其中。我本來是很少閱讀白話翻譯的,但此次推薦給學生,不免仔細看了其白話翻譯。       然而,很多語句它真不是白話,不合現代漢語語法。若用信達雅三字評價,信則信矣(這我無從斷定,錢先生是大家),但若論達與雅,真不知該做如何評價。往往有這樣的情形,就是看文言好像明白了,再一看錢先生的白話翻譯,又糊塗了。那話說得啊,就跟不是白話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