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四書·論語丨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2020-12-13 騰訊網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二章》

原文: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注釋:放(fǎng):或譯為縱,謂縱心於利也:或釋為依據,今從後說。利:這裡指個人利益。

錢穆:怨字亦有兩解:一、人之怨己,舊解都主此。《論語》教人多從自己一面說。如果只在利害上算計,我的心對外將不免多生怨。孔子說 :「求仁而得仁,又保怨。」如果行事能依仁道,則不論利害得失,己心都可以無怨了。此怨字是指己心對外而言。放於利而行多怨,正與求仁得仁則無怨,其義對待相發。

朱子解讀:放,上聲。孔氏曰:「放,依也。多怨,謂多取怨。」○程子曰:「欲利於己,必害於人,故多怨。」

譯文:孔子說:「如果依據個人的利益去做事,會招致很多怨恨。」

小文解讀:孔子在這章提出了待人處世之道的核心問題之一——義與利的問題。他認為,作為君子,道總是大於利,利總是歸於義,如果唯利是圖,做任何事都容易招致來自各方的怨恨。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古語還不錯

請幫點亮右下角在看,讓更多人一起學習

相關焦點

  • 《論語講要》◈『裡仁第四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四十三(待續)
    讀《論語》者,要在知有是道。知而修之,則漸與俗習相遠,與天性相近。修至極處,則無俗習,而唯自性,即至聖人之境。聖人通明無礙,無所不能。修是道者,須依事相而行,禮樂以至百工,施於政教百業,皆事也。事本於仁,去爭行讓,公而無私。初由勉強而行,後則安而行之,入形而上,動念是道,聖功成矣。二十篇中,諸章經文,有說體者,有說相者,有說用者。學者以此四綱,繹其經義,綱舉目張,其庶乎學之有道矣。
  • 80.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這個「放」字,按照孔安國的註解,「放」當依字講。再根據另一種講法,就是劉寶楠的【論語正義】,這個「放」當『放縱』講講,這兩者都講得通。講依靠來講,就是說,「依於利而行」,凡是作什麼事情,都是依照利益來講,這個就召人家怨了,「多怨」。作放縱來講呢?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五章》 原文: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一章》 原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在溫習舊的知識時,能有新的收穫,就可以當老師了。」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八章》原文:子曰:「事父母幾諫。
  • 先《大學》後《論語》,讀完《孟子》讀《中庸》,四書這樣讀
    所謂四書,分別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所謂「五經」,對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四書五經」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歷代都將其視為成功成人成才的思想源泉,毫不誇張地說,沒有讀過「四書五經」不足以了解中國歷史,更無法真正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三章》 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譯文:孔子說:「只有講仁愛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喜愛某人、厭惡某人。」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章》原文:子曰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章》 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朱子解讀:適,丁歷反。比,必二反。○適,專主也。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五章》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程子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小文解讀:孔子在本章中的觀點十分明確,學習離不開思考,思考也不能脫離學習,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是學習的最基本方法。 在孔子看來,天下萬物皆有其道理,只要用心體會,都能有所得。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一章》 原文: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孔子說:「居住在有仁風的地方才好。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4.16 子曰:「君子(1)喻於義,小人(1)喻於利。」《漢書 楊惲傳》「報孫會宗書」曾引董仲舒的話說工:「明明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財利常恐睏乏者,庶人之事也。」只能看作這一語的漢代經師的註解,不必過信。【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 跟領導人讀《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九章》 原文: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朱子解讀:心欲求道,而以口體之奉不若人為恥,其識趣之卑陋甚矣,何足與議於道哉?
  • 000040說一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又曰:「某解書,如訓詁一二字等處,多有不必解處,只是解書之法如此,亦要人知道看文字不可忽略。」 這些言論有助於我們對朱熹訓釋體例的了解。 朱熹意在借注《四書》,闡發他的理學思想。《論語集注》亦表現出濃重的理學色彩。
  •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精品收藏)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伯夷、叔齊」。孔安國註:「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孤竹,國名。」邢疏:案《春秋少陽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長也。夷,諡。程子曰:「不念舊惡,此清者之量。」又曰:「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惡」,指別人的惡言惡行,錯誤、罪過。不念舊惡,就是不計較別人,不翻舊帳,不圖報復,對有惡之人亦公正相待,既往不咎,予人以自新之路。人但見其如此行事,則知其心不存芥蒂。又事事如此,則知其非一時之念。夫子此說,必有實事而今不傳者。
  • 【薦讀】《論語》中的修身哲學:能近取譬,吃緊為人!
    《論語》不是一整套思想體系或倫理教條,多半是師生共同討論、體驗天道人事的真實記錄,其思想義理,都扣緊人事。梁啓超譽之為「人類千古不磨之寶典」「表現孔子人格惟一之良書」。故讀《論語》,應抓住其「能近取譬,吃緊為人」之精髓,緊扣做人之義理。  自省:遠怨、祛憂  內省養德,是儒家為人處世根本態度,也是儒家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 一起學《論語》7.25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義門讀書記》曰:小學先行而後文,弟子章是也;大學先文而後行,此章是也。(此句話須仔細體味。)王應麟曰:四教以文為先,自博而約;四科以文為後,自本而末。程子曰:教人以學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論語集說》曰:教者,必自外入,故以文為先焉。(按:教必自外入,而學有以反求諸己也。)
  • 《論語講要》◈『裡仁第四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三十九(待續)
    故欲讀聖賢書,求真實理者,當自讀《論語》始。    《論語》二十篇,為魯論篇數。其中章次,不相聯屬。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藝為綱,俾學者知其要指。道乃人之心體,即《中庸》雲,天命之謂性。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動,而人不自知。德者由體所起微動之相,亦即初動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仁與藝,皆是體相所發之大用。仁者親也,厚以待人,推至於物,乃用之根本。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論語》中的金句,值得一讀再讀
    溫故而知新,這些《論語》裡的金句,值得一讀再讀。現代人有很多困惑,大環境快速變化,心靈不足以應對,精神上找不到安頓的方向,也就是文化傳承的缺失。這時候,不妨安靜下來讀點經典好書,我首推《論語》,看看古代大家怎麼說。先不急著否定什麼,如果都沒有讀過,就談不上了解,錯過了這本經典,覺得是一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