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章》
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朱子解讀:適,丁歷反。比,必二反。○適,專主也。春秋傳曰「吾誰適從」是也。莫,不肯也。比,從也。謝氏曰:「適,可也。莫,不可也。無可無不可,苟無道以主之,不幾於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學,所以自謂心無所住而能應變,而卒得罪於聖人也。聖人之學不然,於無可無不可之間,有義存焉。然則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沒有規定一定要怎樣做,也沒有規定一定不要怎樣做,而只考慮怎樣做才合適恰當,就行了。」
小文解讀:本章君子之於天下,天下二字,可指人言,亦可指事言。若從適莫比三字之第一解,則指事為允。若從適莫比三字之第二解,則指人為允。兩解俱可通,義蘊亦相近。然就義之與比一語,則以指事說之為宜。孟子稱禹、稷、顏回同道。今日仕則過門不入,明日隱則簞瓢陋巷,無可無不可,即義之與比。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古語還不錯
請幫點亮右下角在看,讓更多人一起學習
愛是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