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2021-02-08 享書社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章》


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朱子解讀:適,丁歷反。比,必二反。○適,專主也。春秋傳曰「吾誰適從」是也。莫,不肯也。比,從也。謝氏曰:「適,可也。莫,不可也。無可無不可,苟無道以主之,不幾於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學,所以自謂心無所住而能應變,而卒得罪於聖人也。聖人之學不然,於無可無不可之間,有義存焉。然則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沒有規定一定要怎樣做,也沒有規定一定不要怎樣做,而只考慮怎樣做才合適恰當,就行了。」


小文解讀:本章君子之於天下,天下二字,可指人言,亦可指事言。若從適莫比三字之第一解,則指事為允。若從適莫比三字之第二解,則指人為允。兩解俱可通,義蘊亦相近。然就義之與比一語,則以指事說之為宜。孟子稱禹、稷、顏回同道。今日仕則過門不入,明日隱則簞瓢陋巷,無可無不可,即義之與比。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古語還不錯

請幫點亮右下角在看,讓更多人一起學習










愛是供養

相關焦點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章》 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朱子解讀:適,丁歷反。比,必二反。○適,專主也。
  • 論語: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①也,無莫②也,義之與比③。」    ②莫:不可。③比:緊靠,為鄰。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無可無不可,只要是符合正義的就行。」   【讀解】這裡翻譯成「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無可無不可,只要是符合正義的就行。」大家翻開《道德經》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論語講要》◈『裡仁第四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四十二(待續)
    語及詩書易禮春秋,凡所指點,皆扼一經之要。故欲讀聖賢書,求真實理者,當自讀《論語》始。    《論語》二十篇,為魯論篇數。其中章次,不相聯屬。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藝為綱,俾學者知其要指。道乃人之心體,即《中庸》雲,天命之謂性。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動,而人不自知。德者由體所起微動之相,亦即初動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仁與藝,皆是體相所發之大用。
  • 【國學經典解讀】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 一起學《論語》4.10裡仁篇——君子之於天下也
    >4.10裡仁篇——君子之於天下也【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夫「義」,人之正路也;倚於一偏,則莫能遵於正路矣。惟君子之心無適也,而亦無莫也,其於天下,惟義之親而已。蓋天下事事物物皆有義焉。義者,存於中而形於外者也。……若果能無適無莫,則所謂「義」者,蓋森然自得於物則之中矣。(按:無論「親疏」「厚薄」「敵慕」等等,「兩端也」,都在此語中包含之。所以貴於不偏也,能循其正路。)
  • 【論語導讀】4.10無適無莫 義之與比
    下來這一章《論語》裡仁第四篇第十章,孔子講君子對於天下就是要講道義。原文如下,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思是,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絕對適從的,也沒有絕對不適從的,但合義是從。」對於這一章,歷代有不同的註解,主要分歧在於「適」與「莫」的不同解釋。下面分別說明一下。    一、朱熹的解釋。見《四書章句集注》,適,丁歷反,專主也。莫,不肯也。
  • 從《論語·公冶長》看孔子的「君子」觀
    當然,子產具有君子的品格,不就是說做到「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就是「君子」的完美描述。在《孔子·雍也第六》中,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如此看來,僅有「文」,而沒有「禮」之「約」,一般人難免不會「叛」。而此處更暗含了,「君子」必須有所約束。
  • 《論語》中「君子」出現107次,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君子」?
    在《論語》20篇中,「君子」一詞共出現107次,從開篇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到末篇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可謂是首尾呼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內在有機聯繫的、不斷深化的君子修養體系。那麼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如何才能修行稱為君子呢?
  • 語文|《論語·裡仁》(一)
    《裡仁》,是《論語》中的的第四篇,共二十六章,內容主要涉及到了義與利之間的關係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譯文】孔子說:「住的地方,要有仁德這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麼能是聰明呢?」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論語必備精選之裡仁篇(上)
    4.9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解讀:這裡緊接著昨天的4.8都是關於道的討論。點名求學問道者應當首先過衣食之欲這一關。在學而篇中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與之密切相關。在孔子心目中,士應該努力成為君子。如果一個人口頭上說要學道,而又以生活窮困為恥,表明他的心思仍然停留在名利上,實際上並未立下堅定的學道志向,故不值得與這樣的人談論道。4.10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二章》 原文: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注釋:放(fǎng):或譯為縱,謂縱心於利也:或釋為依據,今從後說。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原文】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謂好學也已。」(3)正:與有道者比較,改正其錯,補正其不足錢穆先生解: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不求安飽,志在學,不睱及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樂亦在其中。若志在求安飽,亦將畢生無睱他及矣。
  • 000040說一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論語·學而》:「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注曰:「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釋「忠恕」(《裡仁》):「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對同一詞語,解釋也隨文而異。以「君子」一詞為例,《學而》:「不亦君子乎?」注曰:「君子,成德之名。」《述而》:「得見君子者斯可矣。」注曰:「君子,才德出眾之名。」《泰伯》:「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
  • 「戰「疫」·名師五日談④」微言大義情韻流——疫情下讀《論語》
    作為北京2020年語文高考的重要組成,一讀二寫共品味,不止是對高考的應對,更是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完善,精神世界的豐腴。疫情時期的特殊經歷讓我們對《論語》有了更深刻的認知。「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疫情大難在考驗人性的善良與慷慨;「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是對呼籲病毒傳人全民防護的鐘南山院士等人的最佳寫照;「仁以為己任」「臨大節而不奪」,在這裡無數的白衣戰士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披甲執銳,衝鋒在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快遞小哥汪勇、貨車司機梁榮波等無數平凡的人們聚攏溫暖,守護英雄,助力抗疫…… 「君子懷德」「君子喻於義」「君子之於天下也
  • 論語中有關君子的語句
    7、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8、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9、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論語》「君子」之六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先行,其言而後從之」這與孔子要求的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更為具體。就是想起的、要做的事,先做,後說。《論語·公治長》: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能及也。」「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就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 《論語》今譯:裡仁第四
    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違背仁德,即使在最緊迫倉促的時候,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必須保持一顆仁心。」 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論語講要》◈『裡仁第四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三十九(待續)
    語及詩書易禮春秋,凡所指點,皆扼一經之要。故欲讀聖賢書,求真實理者,當自讀《論語》始。    《論語》二十篇,為魯論篇數。其中章次,不相聯屬。雪公取述而篇志道章,以道德仁藝為綱,俾學者知其要指。道乃人之心體,即《中庸》雲,天命之謂性。是性天然而有,寂然不動,而人不自知。德者由體所起微動之相,亦即初動之心念,人亦昧而不知。仁與藝,皆是體相所發之大用。
  • 君子喻於義
    孔子之後,決定一個人能否成為君子的條件不再是身份等級,而是高尚的思想和正派的行為。也因此,《論語》中的「君子」主要是作為道德概念使用,指有德者或道德高尚之人。  經過孔子的改造與重釋,尤其賦予君子以「義」的內涵後,「君子」便成為一種理想人格。「義者,宜也」,「義」本指公正的、合理的、應當做的。《論語》中多次將義與君子聯繫起來,如「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