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2021-02-08 每日一則四書五經

性格不要僵化凝固

 

4.10【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①也,無莫②也,義之與比③。」    

 

【注釋】①適:可。②莫:不可。③比:緊靠,為鄰。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無可無不可,只要是符合正義的就行。」  

 

【讀解】這裡翻譯成「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無可無不可,只要是符合正義的就行。」大家翻開《道德經》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就可以明白孔夫子這句話的意思了,其實兩者意思一樣,只是表述方法有所區別而已。「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沒有什麼事情可做,「無莫也」,也沒有什麼事情不可做,孟子有云:「可仕則仕,可止則止,可久則久,可速則速。」他們不會被一些具體的教條所禁錮,借用佛教禪宗的話來說就叫盡性隨緣。

   

 「義之與比」,義就是合理,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個「義之與比」實際上就是面對客觀條件、客觀因緣,既來之則安之,不要挑三揀四,該取就取,該舍就舍,要有當仁不讓的精神。關鍵是我們的身心要達到上善若水的狀態,使自己的性格不要僵化凝固。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將自己的心胸放大一些,一個氣象大的人肯定不會僵化,而僵化的人往往是心胸狹窄之輩。對於這點,大家可以對自己乃至周圍的人進行觀察,那些真正有魅力的人、有氣象的人,他們的心胸肯定是廣闊的,性格肯定不會是僵化的,他們為人隨和,沒有什麼不良的嗜好和壞脾氣。反而那些心胸狹窄的人,其性格、嗜好、脾氣等等確實就讓人不敢恭維了。

   

 前面孔子說「君子不器」,這裡講「君子之於天下」,要「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沒有什麼不可以的,沒有什麼是絕對的,該如何處理事情就如何處理,不要墨守成規,也就是要將我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作風調整到自由狀態。人,要有一種自由感,學《莊子》就是要學逍遙遊,就是要去追尋那種自由自在的感覺,但是這種自由自在是建立在道的基礎上,是建立在仁義禮智信的基礎上,而不是對任何事情都可以不負責任,那樣是不行的。這裡講「君子之於天下」,實際上基於對天下負責任的一種說法。


相關焦點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章》 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朱子解讀:適,丁歷反。比,必二反。○適,專主也。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章》原文:子曰
  • 《論語講要》◈『裡仁第四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四十二(待續)
    仁者親也,厚以待人,推至於物,乃用之根本。藝者,禮樂射御書數,以及一切藝術技能。讀《論語》者,要在知有是道。知而修之,則漸與俗習相遠,與天性相近。修至極處,則無俗習,而唯自性,即至聖人之境。聖人通明無礙,無所不能。修是道者,須依事相而行,禮樂以至百工,施於政教百業,皆事也。事本於仁,去爭行讓,公而無私。初由勉強而行,後則安而行之,入形而上,動念是道,聖功成矣。
  • 一起學《論語》4.10裡仁篇——君子之於天下也
    >4.10裡仁篇——君子之於天下也【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夫「義」,人之正路也;倚於一偏,則莫能遵於正路矣。惟君子之心無適也,而亦無莫也,其於天下,惟義之親而已。蓋天下事事物物皆有義焉。義者,存於中而形於外者也。……若果能無適無莫,則所謂「義」者,蓋森然自得於物則之中矣。(按:無論「親疏」「厚薄」「敵慕」等等,「兩端也」,都在此語中包含之。所以貴於不偏也,能循其正路。)
  • 【論語導讀】4.10無適無莫 義之與比
    下來這一章《論語》裡仁第四篇第十章,孔子講君子對於天下就是要講道義。原文如下,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思是,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絕對適從的,也沒有絕對不適從的,但合義是從。」對於這一章,歷代有不同的註解,主要分歧在於「適」與「莫」的不同解釋。下面分別說明一下。    一、朱熹的解釋。見《四書章句集注》,適,丁歷反,專主也。莫,不肯也。
  • 【國學經典解讀】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 從《論語·公冶長》看孔子的「君子」觀
    當然,子產具有君子的品格,不就是說做到「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就是「君子」的完美描述。在《孔子·雍也第六》中,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如此看來,僅有「文」,而沒有「禮」之「約」,一般人難免不會「叛」。而此處更暗含了,「君子」必須有所約束。
  • 《論語》中「君子」出現107次,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君子」?
    在《論語》20篇中,「君子」一詞共出現107次,從開篇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到末篇的「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可謂是首尾呼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內在有機聯繫的、不斷深化的君子修養體系。那麼在孔子看來,人應該如何才能修行稱為君子呢?
  • 君子喻於義
    孔子之後,決定一個人能否成為君子的條件不再是身份等級,而是高尚的思想和正派的行為。也因此,《論語》中的「君子」主要是作為道德概念使用,指有德者或道德高尚之人。  經過孔子的改造與重釋,尤其賦予君子以「義」的內涵後,「君子」便成為一種理想人格。「義者,宜也」,「義」本指公正的、合理的、應當做的。《論語》中多次將義與君子聯繫起來,如「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 語文|《論語·裡仁》(一)
    《裡仁》,是《論語》中的的第四篇,共二十六章,內容主要涉及到了義與利之間的關係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子曰:「裡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譯文】孔子說:「住的地方,要有仁德這才好。選擇住處,沒有仁德,怎麼能是聰明呢?」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論語必備精選之裡仁篇(上)
    點名求學問道者應當首先過衣食之欲這一關。在學而篇中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與之密切相關。孔子認為,一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物質享受,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他的所由、所安都不在道,所以就不必與他討論道的問題。在孔子心目中,士應該努力成為君子。
  • 「戰「疫」·名師五日談④」微言大義情韻流——疫情下讀《論語》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疫情大難在考驗人性的善良與慷慨;「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是對呼籲病毒傳人全民防護的鐘南山院士等人的最佳寫照;「仁以為己任」「臨大節而不奪」,在這裡無數的白衣戰士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披甲執銳,衝鋒在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快遞小哥汪勇、貨車司機梁榮波等無數平凡的人們聚攏溫暖,守護英雄,助力抗疫…… 「君子懷德」「君子喻於義」「君子之於天下也
  • 論語微閱讀裡仁:義之與比
    莫是不可以,否定的意思。比(bì)是挨著,靠近的意思。這一章可翻譯為:前幾章講仁,即仁道;此章講義。仁偏在宅心,義偏在應務。仁近內心,義近外務,孟子將仁義合起來說,深得孔子之心意。《孟子·離婁》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義之與比。」孟子之意,仁德之人做事,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行為不一定貫徹始終,與義同在,依義而行。
  • 論語中有關君子的語句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7、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8、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 《論語》今譯:裡仁第四
    本文結合作者修身實踐,對《論語》進行翻譯,供讀者參考。《論語》博大精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可以品出不同的味道。
  • 兒童蒙學經典,《論語·裡仁》篇,成語一次全學會
    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論語·裡仁)心裡有多餘的願望,但能力不足,無法去做。《紅樓夢》二五回:「阿彌陀佛!我手裡但凡從容些,也時常來上供,只是『心有而力不足』。」
  • 《論語》12則,君子尊賢而容眾,不求全責備;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2、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君子大公無私,不把好處只留給親近的人。不要讓身邊大臣有不以為然的怨懟。老臣有功勞和苦勞,如若他們沒有犯大錯,不拋棄他們。不要對人求全責備,不要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