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①也,無莫②也,義之與比③。」
【注釋】①適:可。②莫:不可。③比:緊靠,為鄰。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無可無不可,只要是符合正義的就行。」
【讀解】這裡翻譯成「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無可無不可,只要是符合正義的就行。」大家翻開《道德經》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就可以明白孔夫子這句話的意思了,其實兩者意思一樣,只是表述方法有所區別而已。「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沒有什麼事情可做,「無莫也」,也沒有什麼事情不可做,孟子有云:「可仕則仕,可止則止,可久則久,可速則速。」他們不會被一些具體的教條所禁錮,借用佛教禪宗的話來說就叫盡性隨緣。
「義之與比」,義就是合理,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個「義之與比」實際上就是面對客觀條件、客觀因緣,既來之則安之,不要挑三揀四,該取就取,該舍就舍,要有當仁不讓的精神。關鍵是我們的身心要達到上善若水的狀態,使自己的性格不要僵化凝固。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將自己的心胸放大一些,一個氣象大的人肯定不會僵化,而僵化的人往往是心胸狹窄之輩。對於這點,大家可以對自己乃至周圍的人進行觀察,那些真正有魅力的人、有氣象的人,他們的心胸肯定是廣闊的,性格肯定不會是僵化的,他們為人隨和,沒有什麼不良的嗜好和壞脾氣。反而那些心胸狹窄的人,其性格、嗜好、脾氣等等確實就讓人不敢恭維了。
前面孔子說「君子不器」,這裡講「君子之於天下」,要「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沒有什麼不可以的,沒有什麼是絕對的,該如何處理事情就如何處理,不要墨守成規,也就是要將我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作風調整到自由狀態。人,要有一種自由感,學《莊子》就是要學逍遙遊,就是要去追尋那種自由自在的感覺,但是這種自由自在是建立在道的基礎上,是建立在仁義禮智信的基礎上,而不是對任何事情都可以不負責任,那樣是不行的。這裡講「君子之於天下」,實際上基於對天下負責任的一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