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心裡)沒有偏親,也沒有偏疏,而是按照最恰當適宜的標準去行事。」
【解讀】所謂「義者,宜也」,「義之於比」就是「宜之於比」,也就是在心裡冷靜地比較事物的兩邊,選擇最恰當適宜的做法,然後再去行事。《中庸》上說:「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舜真是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歡尋問並留心觀察身邊人的言行,將惡的一面隱藏起來,宣揚善的一面,然後把握善惡的兩端,選擇最恰當適宜的做法行事於老百姓。這就是舜為什麼稱之為聖人的原因啊。」
舉一個具體的案例,《了凡四訓》上記載:「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於急流淺灘之中,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翻譯成白話文即是講:「傳說在雷澤這個地方,舜看見那裡打魚的人都爭搶著到水深魚多的潭澤裡去打魚,而老弱的人只能被擠到急流淺灘魚少的地方,於是他內心生起惻隱哀憐,便也化身到漁人中去打魚。舜見到有爭搶的人就隱匿不談他們的過失,看見忍讓的人,就讚揚並取法他們的行為。一年之後,漁人們都開始把水深魚多的潭澤彼此相謙讓。以舜的明哲,難道不能說一句話來教化眾人嗎?他是不拿言語教化而是以身體力行來感化轉化眾人的行為啊,這真是用心良苦啊。」
或許孔夫子正是以舜作為模板來說明君子的,所謂「無適也,無莫也,宜之於比」的道理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其實不也正是「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嗎?這也難怪孔子一生會如此推崇舜作為聖人呢,其在《論語》中讚嘆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朋友,請您反思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的行事標準是「無適也,無莫也,宜之於比」嗎?在具體行為時,您是「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嗎?
每天早起10分鐘,可以讀一篇《大學》、可以讀一章《論語》;每天晚睡半小時,可以讀一篇《道德經》、讀一篇《金剛經》、讀一篇《中庸》...讀經最大的聽眾是自己,最大的受益者也是自己。您今天讀經典了嗎?
誦讀經典、品悟聖賢、修身精進、廣結善緣,歡迎加入「國學經典誦讀同修匯」,開啟國學誦讀的修身之旅,自助助人,自立立人,自覺覺他。誦讀、感悟、分享;覺察、精進、成長...
為滿足更多人誦讀經典及交流需要,同修匯即日起建立一個新的微信誦讀群,請發送「微信誦讀」到我們的微信公眾平臺獲取二維碼加入!
歡迎加入國學經典誦讀同修匯
請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