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解讀】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2021-02-19 國學經典誦讀同修匯

【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心裡)沒有偏親,也沒有偏疏,而是按照最恰當適宜的標準去行事。」

【解讀】所謂「義者,宜也」,「義之於比」就是「宜之於比」,也就是在心裡冷靜地比較事物的兩邊,選擇最恰當適宜的做法,然後再去行事。《中庸》上說:「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舜真是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歡尋問並留心觀察身邊人的言行,將惡的一面隱藏起來,宣揚善的一面,然後把握善惡的兩端,選擇最恰當適宜的做法行事於老百姓。這就是舜為什麼稱之為聖人的原因啊。」

舉一個具體的案例,《了凡四訓》上記載:「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於急流淺灘之中,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翻譯成白話文即是講:「傳說在雷澤這個地方,舜看見那裡打魚的人都爭搶著到水深魚多的潭澤裡去打魚,而老弱的人只能被擠到急流淺灘魚少的地方,於是他內心生起惻隱哀憐,便也化身到漁人中去打魚。舜見到有爭搶的人就隱匿不談他們的過失,看見忍讓的人,就讚揚並取法他們的行為。一年之後,漁人們都開始把水深魚多的潭澤彼此相謙讓。以舜的明哲,難道不能說一句話來教化眾人嗎?他是不拿言語教化而是以身體力行來感化轉化眾人的行為啊,這真是用心良苦啊。」

或許孔夫子正是以舜作為模板來說明君子的,所謂「無適也,無莫也,宜之於比」的道理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其實不也正是「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嗎?這也難怪孔子一生會如此推崇舜作為聖人呢,其在《論語》中讚嘆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朋友,請您反思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的行事標準是「無適也,無莫也,宜之於比」嗎?在具體行為時,您是「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嗎?

每天早起10分鐘,可以讀一篇《大學》、可以讀一章《論語》;每天晚睡半小時,可以讀一篇《道德經》、讀一篇《金剛經》、讀一篇《中庸》...讀經最大的聽眾是自己,最大的受益者也是自己。您今天讀經典了嗎?

誦讀經典、品悟聖賢、修身精進、廣結善緣,歡迎加入「國學經典誦讀同修匯」,開啟國學誦讀的修身之旅,自助助人,自立立人,自覺覺他。誦讀、感悟、分享;覺察、精進、成長...

為滿足更多人誦讀經典及交流需要,同修匯即日起建立一個新的微信誦讀群,請發送「微信誦讀」到我們的微信公眾平臺獲取二維碼加入!

歡迎加入國學經典誦讀同修匯

請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我們

相關焦點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章》 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朱子解讀:適,丁歷反。比,必二反。○適,專主也。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十章》原文:子曰
  • 論語: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①也,無莫②也,義之與比③。」    ②莫:不可。③比:緊靠,為鄰。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無可無不可,只要是符合正義的就行。」   【讀解】這裡翻譯成「君子對於天下的事情,無可無不可,只要是符合正義的就行。」大家翻開《道德經》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論語講要》◈『裡仁第四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四十二(待續)
    《論語》二十篇,各取首章第一句之二字或三字為題。【原文】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講要君子對於天下人,無專主之親,無特定之疏,惟以道義是從。即不問親疏,但以道義是親,亦即以義為處世準繩。無適的適字,無莫的莫字,古注有多種解釋。
  • 一起學《論語》4.10裡仁篇——君子之於天下也
    【原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夫「義」,人之正路也;倚於一偏,則莫能遵於正路矣。惟君子之心無適也,而亦無莫也,其於天下,惟義之親而已。蓋天下事事物物皆有義焉。義者,存於中而形於外者也。……若果能無適無莫,則所謂「義」者,蓋森然自得於物則之中矣。(按:無論「親疏」「厚薄」「敵慕」等等,「兩端也」,都在此語中包含之。所以貴於不偏也,能循其正路。)
  • 國學經典學習:《中庸》全文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語文>正文國學經典學習:《中庸》全文 2013-01-24 15:50 來源:網際網路
  • 【經典解讀】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 【經典解讀】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 經典音頻---《孟子》.盡心上、下
    有天民者,達可行於天下而後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曰:「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
  • 通過對漢字「義」的解讀,理解傳統道德文化的內涵
    義在《釋名》中解讀:義,宜也。裁製事物,使各宜也。《易·乾卦》:利物足以和義。又《說卦傳》: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論語·為政》)信是五常之一,是為人處事的最根本規範,但信的核心則是義。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論語·衛靈公》)義是禮儀、謙遜、誠信的核心,禮儀、謙遜、誠信是義的外在表現。所以孔子《論語·裡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 國學經典語錄一日一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忠、孝、仁、義、信」是做人之本之淺見
    自古以來,「忠、孝、仁、義、信」是中國人做人的根本準則。
  • 論語必備精選之裡仁篇(上)
    4.9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解讀:這裡緊接著昨天的4.8都是關於道的討論。點名求學問道者應當首先過衣食之欲這一關。在學而篇中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與之密切相關。在孔子心目中,士應該努力成為君子。如果一個人口頭上說要學道,而又以生活窮困為恥,表明他的心思仍然停留在名利上,實際上並未立下堅定的學道志向,故不值得與這樣的人談論道。4.10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 國學經典「四書」之《中庸》全文及譯文
    第一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yú)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xian))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 【國學】君子成人之美
    【國學經典】君子成人之美
  • 《論語》晨讀,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 ...
    危者,將亂之兆也。《論語集注》:君子見危授命,則仕危邦者無可去之義,在外則不入可也。亂邦易危,而行政綱紀紊矣,故潔其身而去之。《論語集注》:天下舉一世而言,無道則隱其身而不見也。此惟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者能之。清焦袁熹《此木軒四書說》:危亂之邦,其君相不能用人聽言,雖有扶危定亂之術,無所復施其力,故不如不居,非特為避禍而已。如果所有的邦都無法行道,就只好退出政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