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此章語句淺顯明白,但其實尚需推敲。「君子成人之美」,一可理解為君子消極地、間接地成全他人好事;二可理解為君子主動地、直接地幫助他人實現美好願望,或完成好事。如《大戴禮·曾子立事》說「君子不說人之過,成人之美」,即屬於第一種成全。
善讀書者會問,若人之過乃關係重大的過錯,甚至罪過,「不說」仍是君子所當為嗎?這就涉及第二個需要推敲的問題。世間許多美惡為人所共識,大家有共同語言。不過,因價值觀、審美觀不同,則君子、小人之美惡有異。美惡若無評價標準,則難免是非混淆。故對他人之過,有不該說和該說兩種情況。君子不能成為沒有原則的「鄉原」(陽貨篇)。
清代學者孔廣森《論語補註》說:「彼有過者,方畏人非議,我從而為之辭說,則彼將無意於改,是成人之惡矣。故君子不為也。」辭說,申訴、辯解的言辭。君子既不該「辭說」他人之過,亦不該籠統「不說」他人之過。不說他人之大過或罪過,同樣是「成人之惡」。
今人理解「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多從積極方面考慮,即「君子主動幫助他人完成好事」,「君子不主動幫助他人辦成壞事」。
「君子成人之美」,根源在於君子「愛人」(顏淵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篇)。成人之美,是愛心的外化。今之「助人為樂」,近之。
學習此章,首先應當「省己」,反省自己是否有成人之美之心、之行。見人好事,不助力,冷眼旁觀,足顯心無熱情;羨慕嫉妒恨,尤見胸襟狹窄,心地不善;乃至搗亂破壞,則是徹徹底底的小人行徑。
其次,「觀人」。在任何人的好事面前,均可考察其他人是否有君子風範。倘是自己的正當好事,更能體會他人之態度與品行。
做成人之美的君子!從舉手之勞的小事做起!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