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前讀詩經,可以發現很多形式上的特點。包括以四言詩為主,包括一詠三嘆、有很多重複的詞句等等,這都是詩經在形式上的一些特點。隨著詩詞的發展,這樣的一些特點逐漸被捨棄。
但是當我們重新讀到這些詩詞、重新還原這些詩詞特點的時候,才真正的感覺到《詩經》中一詠三嘆的韻味。尤其是這篇文章所談到的這首詩詞,可謂是《詩經》中最為「低碳」的詩歌。整首古詩一共包括三章節,每章只改動了兩個字。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這首古詩就是出自《詩經》的《國風·周南·樛木》,寫的是一首祝賀新婚的詩歌。「樛木」指的是一種下曲而高的樹,詩歌中用來比喻男子的身材,也用來比喻男子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葛藟」是一種草本植物,如同爬山虎一樣有纏繞能力,詩歌中用來比喻女性。包括其形體特點,還有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
所以這首古詩繼承了《詩經》當中的賦比興表現手法,以現實生活當中的一種樹木和一種草本植物,來比喻新婚當中的夫妻關係。男子都是高大威猛,而女子則是柔情似水,猶如藤蔓一般作為男子的依附物而存在。
這首古詩分為三章,但是每一張只改動了兩個字。在第一章當中,「葛藟累之」,形象的說明這種草纏繞的樹幹之上,而君子「福履綏之」,能夠既來之則安之,起到安撫對方的作用。
在第二章當中,「葛藟荒之」,說明這種草本植物全面覆蓋在樹幹之上。而樹幹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福履將之」,扶持這種草的繼續蔓延和發展成長;第三章同樣也只是變了兩個字,「葛藟縈之」,表達的意思和前兩句相似,迴旋纏繞在樹幹之上,君子則是「福履成之」,用全力來幫助對方更好的成長。
作為一首祝賀新婚的詩詞,這樣的一首詩表達的主題也就不言自明,那就是希望新婚的夫婦能夠相互扶持,互相幫助,共同撐起一個家,共同應對生活的挑戰。詩歌當中對婚姻關係當中的男女地位和形象進行了形象的論述,尤其對於婚姻關係當中起主導的男子就更為重要的看待。
而在其中極力推高君子的地位,又不乏君子成人之美這種思想。三章都是在寫明君子應該積極地幫助對方成長,幫助對方發展。這就是君子所為,這也是中國古代對君子的最高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