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思

2020-12-22 瀟湘晨報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是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論語·顏淵篇》中記載,弟子問什麼是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弟子仍疑惑: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到底什麼才是真君子呢?孔子弟子就曾向他請教這個問題。孔子的回答很簡單,只有一句話:真正的君子沒有憂愁和恐懼。弟子仍然困惑,難道做一個君子這麼簡單?孔子繼續說道,當一個人深夜反省自己的靈魂時,沒有任何愧疚,自然就不會有憂愁和恐懼。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雖然也有著社會地位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不惟「出身論」,而以「修身進德」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也就是說,有德者是君子,無德者是小人。

無獨有偶,唐太宗在《貞觀政要,教誡太子諸王》中說得更簡單,「君子、小人本無常,行善事則為君子,行惡事則為小人。」這種劃分很有趣,看似概括籠統,其實涇渭分明,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很明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是直觀的形貌;「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這是行事的方式;「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是處世的心態;「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這是修身的格調。更重要的是,君子有所敬畏。《論語》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人應該有敬有畏,敬天敬地敬自然,畏天畏地畏自然。所謂「無知者無畏」,無畏者無束,人沒有約束,就會惟我獨尊、惟利是圖、違法亂紀、胡作非為,行徑這般荒唐,自然就是小人了。

道德、善惡、美醜,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生內容和生活細節,細微之處見精神,從這些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在為人處事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格調中不難判斷出君子和小人。《論語》中曰「君子易事」,你只要守規循理即可;「小人難事」,你必須違規背道才能行。因此,正派之人難在小人手下做事!為什麼呢?管子曰:「寧過於君子,而無失於小人。過於君子,其為怨淺矣;失於小人,其為禍深矣。」故識人,先委屈之,再察視其怨多怨少,君子小人立馬可判!管仲是大政治家,但他的認知卻很普世。他知道,有些人心胸狹窄,受不得一絲委屈,簡直是蠍子屁股不敢碰,一碰就蜇人;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有些人老子天下第一,只坐轎,不抬轎;只佔便宜不吃虧。有些人則過河拆橋,別人幫助他十次,一次不幫就罵人……這些人就是典型的小人。

曾經滄海的曾國藩更務實。他南徵北戰,戎馬倥傯,刀刃上行走,容不得半點馬虎,根本就沒有時間相處共事後分別判斷。他直接看面相,特別喜歡「貴相」之人。什麼是「貴相」呢?他認為:「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關於「貴相」,曾國藩還有一個更具體的說法值得參考。「細參相人之法,神完氣足,眉聳鼻正,足重腰長,處處相稱。此四語者,貴相也,賢才相也。」何謂「神完氣足」?精神完好,意氣充足。何謂「眉聳鼻長」?眉骨高聳,鼻梁端正。何謂「足重腰長」?步履穩重,腰板挺直。何謂「處處相稱」?五官四體,搭配勻稱。這樣的體貌是貴相,是賢才相,是君子相。此種說法有其歷史局限性,本文不做論述。

蘇軾在《續歐陽子朋黨論》裡,講過一段話:「君子如嘉禾也,封殖之甚難,而去之甚易。小人如毒草也,不種而生,去之復蕃,世未有小人不除而治者也,然去之為最難!」這是為何?封建制度使然,人性使然!倘若小人擋道,有人會說我若君子般行事,就會吃虧、受騙,被人欺負羞辱。這樣想有些多慮,自古以來,正常人不欺君子,有所謂「三不欺」,「即不忍欺,不敢欺,不能欺。有德,人則不忍欺;有懲,人則不敢欺;有察,人則不能欺。」這是古人之風,也是君子之風;即便現代人,通常也會從內心禮敬君子。話說回來,如果你是君子,被小人欺負一下又有什麼了不起?難道狗咬你一口,你還要咬狗一口?只能隱忍一下算了,因為你是修身養性、操志高潔的君子。

「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出現了107次,是孔老先生使用頻率極高的倫理概念,也是儒家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君子約言,小人先言」,「君子一言,快馬一鞭」,「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不奪人之愛」,「君子成人之美」。中華民族仁、義、禮、智,信及忠、孝、廉、悌等倫理規範或者說美好品德,最終都沉澱、融入和升華到「君子」身上,君子成為眾望所歸的理想人格。君子文化曾經是傳統中國的主流文化,人人都希望當君子,沒有人願意當小人。也就是說,君子文化是國人長期以來的內在需求,君子不一定高高在上,也不一定完美無缺,越是在平凡生活體現的君子,越是在簡單形式中蘊含的君子,越能引起人們的崇敬之情,越能滿足人們的君子之思。

【來源:西安日報資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論語起名:君子九「思」如何起名?100個「思」字男孩女孩取名!
    「思」有成語「飲水思源」;在《論語·裡仁》中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在唐·陳鴻《長恨傳》:「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思」之意義深遠,不枚勝舉。而這篇文章分享的是孔子說的「君子有九思」,被後人喻為為人處世的基本素養和要素。而在文中,「思」就是思考、考慮的意思。
  • 四君子湯與六君子湯之異同
    四君子湯和六君子湯僅一字之差,均以「君子」命名,其差別在哪兒?出處:四君子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六君子湯出自《婦人良方》。組成: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六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從古到今,凡是真正的君子都是一個尊德之人,是一個明德之人,是一個有德之人,也是一個弘德之人。二、君子誠信真誠是自然規律,追求誠信是做人的規律。子思曰:「君子誠之為貴。」
  • 至誠之道:《大象》「君子以經綸」含義解析
    易傳《大象》對這一卦的卦德解析是:「《屯》,君子以經綸」。什麼叫「君子以經綸」?歷來解說者,都沒有聯繫到這句話的思想背景:《大象》的作者,屬於思孟學派,甚至連《周易》本身,也是思孟學派的作品。因此,用思孟學派的思想來解讀《大象》和《周易》,很多的疑難之處都可以豁然貫通。一、何以「經綸」君子用什麼「經綸」?
  • 「艮卦」象辭「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破解
    二、象辭破解(上接「一、卦圖破解」)象辭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孔子說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馬上想到《艮卦》中的「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說明這兩句話的意義是一致的。孟子也說:「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之句。
  • 張坤:君子豹變
    意思大致是:大變革時期,君子會像豹子一樣聞風而動,順從改革;小人(在古代多指平民百姓),也要順應改革而進行改變。今天我們還有多少「學做君子」的研究?還有多少所謂的」君子」?關於「君子」應該是個什麼樣子?如果按傳統文化的真義,至少有這樣幾個要素吧!一是君子九思,思有規。
  • 學論語做君子,孔子論君子之道40大金句!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只要嚴肅認真地對待所做的事情,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於禮的規定,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18.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 【國學】君子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 廉潔,君子之道,立人之本
    廉潔,君子之道,立人之本。廉潔,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可貴的品質。古往今來,有多少清正廉潔、務實為民的清官廉吏,他們為老百姓服務,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人民。學習他們一言一行不忘公僕形象,一舉一動常思百姓冷暖,一心為公自會寵辱不驚,兩袖清風始能正氣凜然。他們這種清正廉潔、一心為民的精神值得我們讚揚,更值得學習!
  • 謙卦:九三爻「勞謙,君子有終」;政如農功,日夜思之,君子無逸
    《孟子·離婁下·第二十節》「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大叔文子聞之,曰:「烏乎!《詩》所謂『我躬不說,皇恤我後』者,寧子可謂不恤其後矣。將可乎哉?殆必不可。君子之行,思其終也,思其復也。《書》曰:『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詩》曰:『夙夜匪解,以事一人。』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舉而滅之。可哀也哉!」」
  • 孔子的「君子有九思」
    所以要聽逆耳之言,要聽遠方之言,逆耳之言可以省思,遠方之言可以攻錯。  君子聽思聰,不要聽風則雨,要多聽多想,要聽得聰明。人多嘴雜,每個人的標準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同一個事物在不同人那裡千差萬別,有的真實有的誇張,光是聽人說,安能辨它真偽?君子要多聽,要善於聽不同的聲音,還要聽得聰明,要聽得出什麼對,什麼對自己有利。
  • 什麼叫好學,什麼叫君子之學?
    「日旦就業,夕而自省思,以歿其身,亦可謂守業矣。」就是說早上攻治學業,到晚上就自我反省檢查,一直到老死,一輩子都這樣堅持,這才可謂堅守學業。這句話是曾子把自己的學習心得和我們匯報,我們看他自己說的「吾曰三省吾身」,他自己確實是這樣去做的,否則他也不會有這樣好的教誨。
  • 四君子湯、六君子湯和八君子湯三個「君子」方有何異同?
    不同點:四君子湯注重以補益為主,六君子湯補益的同時兼有止嘔作用,八君子湯兼有祛溼作用。辨證點:四君子湯主要用於脾胃氣虛之證,常表現為面色蒼白,語聲低微,四肢無力,食少或便溏,舌淡苔少,脈細緩。六君子湯主要用於脾虛夾溼之證,常表現為不思飲食、噁心嘔吐、胸脘痞悶、大便不實,或伴有咳嗽痰多而稀白,舌淡苔白,脈細滑。
  • 君子九思,句句經典
    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所以要聽逆耳之言,要聽遠方之言,逆耳之言可以省思,遠方之言可以攻錯。君子聽思聰,不要聽風則雨,要多聽多想,要聽得聰明。人多嘴雜,每個人的標準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同一個事物在不同人那裡千差萬別,有的真實,有的誇張。光是聽人說,安能辨它真偽?君子要多聽,要善於聽不同的聲音,還要聽得聰明,要聽得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
  • 子思論君臣之道
    《禮記·檀弓》裡有這樣一段文字,是子思(孔子之孫)在回答魯穆公的疑問時,闡述了君臣之道。原文如下——穆公問於子思曰:「為舊君反服,古與?」子思曰:「古之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故有舊君反服之禮也;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隊諸淵,毋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禮之有?」魯穆公問子思:「已經依靠新君的臣子為舊君服喪,這是不是古制?」
  • 詳解清華大學校訓:君子如何「自強不息」?
    但是在屬於思孟學派的《大象》作者筆下,「君子」一詞有著非常明確的特殊含義。作者將「君子」一詞放在「天行」的卦象和「健」的卦名之後,更顯示出它與前兩者的特殊關係。前文說過,「健」字在思孟學派眼中,有「誠」的意思。
  • 黃岱鍾知府申論之三: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核君子取友之方,以文為始交而已。夫君子斯文之宗也,以文會友殆慎始交與。且曾子得大學之傳,其功自格致始,格致者際於文而既其功者也。君子知文之聚於詩書,載籍而散於人倫日用者。海內所稽求可藉是會吾友也則以之矣。且乎文載道之資也,君子之會豈惟是。著述相高,曜於詞章,以自局云爾哉。其得道之大原者河洛,苞符皆其精神所必及,而或微或顯相與闢。諸子百家之說區其類於彼此參錯之內,而不以自誣。其得道之偏端者,名物象數皆其志慮所必周,而或精或粗相與集。專門名家之長,分其際於一事,疑信之間而不以自蔽。
  • 詩經《淇奧》:古之君子,其內堅如竹,其外溫如玉
    詩經《衛風·淇奧》講的是一位品德高尚、溫潤如玉的君子。君子,德才兼備、文質彬彬,有所為有所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兩千多年來中國人追求的理想人格。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 俗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什麼是君子?君子並不是好當的
    對於「君子」一詞我們都不陌生,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君子呢?君子在最開始的時候指的是君王之子,也就是一個國家君王的兒子,到了後來才把君子和道德聯繫在了一起。其實「君子」一詞一共有8種意思,這8種意思證明了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漢字的魅力,同時也能夠讓我們更好的去了解什麼是君子?第一種意思:君子是一種竹子的名稱,有一種竹子叫做君子竹。不過後來的竹子與蘭花、菊花、梅花一起合稱為了四君子。第二種意思:君子是一種酒的名稱,在古代有一種酒就被稱為君子酒。
  •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不可不讀!
    所以要聽逆耳之言,要聽遠方之言,逆耳之言可以省思,遠方之言可以攻錯。君子聽思聰,不要聽風則雨,要多聽多想,要聽得聰明。人多嘴雜,每個人的標準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同一個事物在不同人那裡千差萬別,有的真實有的誇張,光是聽人說,安能辨它真偽?君子要多聽,要善於聽不同的聲音,還要聽得聰明,要聽得出什麼對,什麼對自己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