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清華大學校訓:君子如何「自強不息」?

2020-12-12 抱雪齋讀易筆記

清華大學的兩句話校訓,第一句就是「自強不息」。

這句話,出自《大象》的「君子以自強不息」,是對《周易》第一卦的卦德總結。

清華大學校訓

一、「君子」至誠,心術為主

「君子」一詞非常常見,因此大多人都已經習以為常,簡單地認為是對古代貴族男子的泛稱,對其真實的含義未加深思。

但是在屬於思孟學派的《大象》作者筆下,「君子」一詞有著非常明確的特殊含義。

作者將「君子」一詞放在「天行」的卦象和「健」的卦名之後,更顯示出它與前兩者的特殊關係。

前文說過,「健」字在思孟學派眼中,有「誠」的意思。《大象》把「健」和「君子」連起來說,自然是認為要有「誠」才能夠稱得上君子。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

誠不僅是「人之道」,還是「天之道」,因此《大象》又將「天行」與「君子」聯繫起來說,透露出以天為法的思想。君子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這是先秦諸家的共同理念,儒家思孟學派也不例外。

「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論語》)

說到「道」,不論是天道還是人道,思孟學派的著眼點都在於「誠」,而這個「誠」,實際上是一種「心術」。近年出土的郭店楚簡《性自命出》,就是思孟學派的一篇代表作,裡面寫道:

道者,群物之道,凡道,心術為主。

所謂「心術」,其實就是如何處理好「心」與「物」之間的關係。思孟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就是以「心術」作為劃分「大人」和「小人」的標準: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

也就是說,只有能夠以心「君」物之人,才有資格稱為「君子」和「大人」,如果被耳目感官誘惑,被「物」蒙蔽了心志,那麼這樣的人就是「小人」。

在思孟學派看來,劃分君子(大人)和小人的標準,不在於身份地位的高低,而在於其「心術」之道的高低。

我們看到,《周易》卦爻辭中,同樣多處出現了君子、大人和小人,而且也都是以「君子」或「大人」作為「小人」的反義詞,它們的劃分標準,很明顯也和《大象》的作者完全一致。

二、何謂「自強」?

《大象》說,君子應該「自強」。

什麼叫做「自強」呢?

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知道,君子至誠之道,修的是「心術」。所以,君子「自強」,強的也是自己的內心。

「自強」一詞,出自思孟學派的經典作品《禮記·學記》: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我們看到,《學記》中的「自強」,是和「自反」一詞聯繫起來,用於闡述「教學相長」的。

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是:包括思孟學派在內的諸多先秦學派,他們所說的「教學」,內容都不是我們今天所教學的文化知識,而是自己內心的修行

比如《中庸》的首章就說: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裡的「修道之謂教」,其實上就點明了「教」就是修習心術之道(「凡道,心術為主」)。

古文中「教」和「學」二字經常混用,不論是「教」還是「學」,其內容都是心術。孔子就曾這樣解釋過「學」的本質: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

《勸學》對孔子的這句話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

「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由此可見,分辨「君子」和「小人」之「學」的關鍵,還是在於其所「學」的對象是否是自身的內心。

當我們明白了《學記》中「教學相長」一詞的真正含義之後,我們才能深刻理解到,篇中提到的「自強」和「自反」,實際上都是君子修習心術之道的方法。

《學記》說:「教然後知困,知困而後能自強」,已經明確道出了「自強」與「教」的關係。

至於「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而後能自反」中的「自反」,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孟子的名言: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對於「自反」的心術之道是很有心得的,因此還提出了「反身而誠」的說法: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通過「反身」,就可以達到思孟學派所推崇的完美品德——「誠」,所以《大象》也說:「君子以反身修德」

自反能夠自誠,因此《中庸》又把「自明誠」稱之為「教」。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中庸》還為我們詳細指明了自反而「誠」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也就是說,「誠之者」,「雖柔必強」,這就是《大象》作者所想要說的「自強」之道!

三、何謂「不息」?

再來說說「不息」。

不息,就是不已,不停止。如果說「自強」是君子之學的目標,那麼「不已」就是君子之學的最大特徵。

《勸學》一開頭就說「學不可以已」,對於心術之道的修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中庸》也說「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者也,可離,非道也」。君子要時刻修習心術之道,不能有片刻的懈怠,所以《周易》爻辭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

「不已」體現了君子對乾卦之象「天行」的效法。天行不已,「周行而不殆」,所以君子反身修德,也當如天行般「不已」。《中庸》就引詩云: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程子對這一段話的解釋是:「天道不已,文王純於天道亦不已」——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大象》作者的用詞和思想,處處都透露出與《中庸》的相似之處。

既然君子之學是至誠之道,那麼,用《中庸》的話來說,「至誠無息」就是「自強不息」的同義詞。

「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中庸》)

相關焦點

  • 從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想到了什麼
    那位上級領導同志從陝西出來後,到福建寧德,福建省委,浙江省委等地擔任領導……但是,他官當的很大卻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老師,後來他的老師調進清華大學。負責著一些研究與教學工作,包括那位上級領導外地來的老同學與老朋友來了京城,都是清華大學這位老鄉大哥教授負責接待。他這是可是厚德載物的行為。今天下午,在清華大學南門口,粉刷一新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赫然在目。
  • 【校訓如燈】清華大學校訓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校訓原本一個由日本引進的舶來詞,在辭海中沒有對校訓的解釋。最早對 「校訓」概念進行解釋的是舒新城主編、中華書局1930年出版的 《中華百科辭典》,它對「校訓」的解釋是:「學校為訓育之便利,選若干德育條目製成匾額,懸見於校中公見之地」,「目的在於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我們將陸續分享,古今中外的名校校訓。今天,先品讀清華大學校訓。
  • 清華大學校訓的故事:「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2010年5月,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對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校長陳力俊說:「大學有三寶:校訓、校友和校園。兩岸清華的校訓相同,海外校友會是一家。」「兩岸還沒統一,但海峽兩岸清華校友會早就統一了。」顧秉林的風趣講話得到了陳力俊的認同,海峽兩岸的清華同根同源,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被傳為佳話。
  •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
    圖片來源:網絡    2010年5月,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對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校長陳力俊說:「大學有三寶:校訓、校友和校園。兩岸清華的校訓相同,海外校友會是一家。」「兩岸還沒統一,但海峽兩岸清華校友會早就統一了。」顧秉林的風趣講話得到了陳力俊的認同,海峽兩岸的清華同根同源,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被傳為佳話。  兩岸清華同樣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緣起於梁啓超先生在清華的一次演講。梁啓超對清華情有獨鍾,將孩子梁思成、梁思永送到清華學校念書,二人都成為享譽世界的名家。
  •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
    2010年5月,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對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校長陳力俊說:「大學有三寶:校訓、校友和校園
  • 【每日校訓】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Self-Improvemen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校訓解讀】清華校訓源於我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學者梁啓超1914年在清華的一次演講,他以《周易》的兩個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激勵學子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完全人格,做「真君子」。
  •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
    「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出自《周易》中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憤發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地最大,它包容萬物。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解釋:來源於《周易》的兩句話: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民國時期,梁啓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並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此後,清華人便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後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 清華校訓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背後
    1914年11月5日他到清華作了以「君子」為題的演講,以《周易》的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激勵學子,指出:「君子自勵猶如天體之運行不息,不得一暴十寒,不應見利而進,知難而退,而應重自勝、擯私慾、尚果毅,不屈不撓,見義勇為,不避艱險,自強不息;同時,君子待人接物應度量寬厚,如大地之博,無所不載,責己嚴,責人輕,氣度雍容。
  • 清華,還記得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嗎
    1914年11月,梁啓超到清華演講,以《周易》的兩個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激勵學子,指出:君子自勵猶如天體之運行剛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應見利而進,知難而退,而應重自勝擯私慾尚果毅,不屈不撓,見義勇為,不避艱險,自強不息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解釋:來源於《周易》的兩句話: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民國時期,梁啓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並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此後,清華人便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後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 清華大學的校訓
    原載清華大學校史館網站,原題也談清華校訓。
  • 清華大學校訓為何引用易經
    東方玄學文化傳播公司劉濟熊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早已揚名世界,必將銘刻萬世,並永遠鐫刻在清華人身心靈中。這既集中體現了清華的精神,也彰顯了清華精神文化的支柱與靈魂所在。難怪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認為清華校訓是世界所有大學最好的校訓。清華大學校訓來源《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
  • 從《無問西東》到清華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從《無問西東》到清華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作者∣洛紅塵1、關於這個問題,也許清華校訓就是最好的回答,那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他引用《周易》中兩句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激勵清華人發奮圖強,做社會的中流砥柱。自此之後,清華學校便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寫進了校規,2017年,又把它鑄到了校徽上,成為師生共同遵守的校訓。
  • 清華校訓:「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八字真言,助你破解人生困頓
    清華大學,我想這是每一個讀書學子心中最嚮往的地方之一。清華大學始建於1911年,其前身名為清華學堂。從創建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百年以來,清華大學始終是我國的一流學府,是許多學子奮鬥的目標。清華屹立百年而始終站在教育的前沿,他的八字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隨著清華大學的發展,矗立了百年。1914年冬,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啓超先生,在清華學校任教期間,曾做了一次名為《君子》的演講,在演講中,梁啓超先生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刊,君子以厚德載物」兩句話進行了深刻的闡釋。
  • 你可知道清華大學校訓真正含義?
    清華大學是我國最著名的大學之一,1911年建校,坐落於美麗的清華園,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勿載「。清華大學在我國的發展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棟梁之才,比如楊振寧,鄧稼先等各領域先鋒人物。
  • 【清華史苑】清華大學校訓、校徽、校歌
  • 清華大學校訓
    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來源:人民政協報 2016-3-31 胡顯章  1911年2月,清政府在北京城內設立的遊美學務處和籌建中的遊美肄業館遷入西北郊外的清華園辦公,並將校名定為「清華學堂」。4月29日,清華學堂正式開學。
  • 李嵐清同志贈送清華大學校訓篆刻印
    李嵐清同志贈送清華大學校訓篆刻印清華新聞網10月28日電(記者 柳 夏)10月26日,《中國部分高校校訓篆刻作品選》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首發式。該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收錄了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的184方篆刻作品,其中除8方涉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教興國和德智體美外,其餘176方均為高校校訓,為清華大學篆刻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收錄其中。這些篆刻作品,使用的書體主要為小篆和大篆,規範典雅,富於美感。本書也是國內首次以校訓為內容和題材,集中創作並結集出版的篆刻作品集。
  • ——清華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來源:光明日報 2014-6-20 胡顯章  2010年5月,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對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校長陳力俊說:「大學有三寶:校訓、校友和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