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2010年5月,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對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校長陳力俊說:「大學有三寶:校訓、校友和校園。兩岸清華的校訓相同,海外校友會是一家。」「兩岸還沒統一,但海峽兩岸清華校友會早就統一了。」顧秉林的風趣講話得到了陳力俊的認同,海峽兩岸的清華同根同源,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被傳為佳話。
兩岸清華同樣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緣起於梁啓超先生在清華的一次演講。梁啓超對清華情有獨鍾,將孩子梁思成、梁思永送到清華學校念書,二人都成為享譽世界的名家。同時,梁啓超本人十分關注清華的辦學和學子的成長。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留美學子的文化植根,曾說過:「清華學生除研究西學外,當研究國學;蓋國學為立國之本,建功立業,尤非國學不為功。」他欣賞清華學堂章程所述的「以培植全材、增進國力為宗旨」,「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之方針」。1914年11月他到清華演講,以《周易》的兩個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激勵學子,指出:君子自勵猶如天體之運行剛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應見利而進,知難而退,而應重自勝擯私慾尚果毅,不屈不撓,見義勇為,不避艱險,自強不息;同時,君子應如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容載萬物,責己嚴,責人輕,以博大之襟懷,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以寬厚的道德,擔負起歷史重任。梁啓超慷慨激昂的演講深深激勵了清華學子,後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成為清華校訓。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是清華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清華精神文化的支柱與靈魂。清華老學長錢耕森教授解讀清華校訓時提到,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認為清華校訓是世界所有大學最好的校訓,而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則認為,清華校訓的內涵高度概括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曾指出:「厚德載物是一種寬容的思想,對不同意見持一種寬容的態度,對思想、學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自強不息是對生命的體會,人的生命就是努力前進、奮發向上。」「我認為這兩種思想:堅強的意志、寬容的態度在中國文化裡面起了主導作用,是一種健康的正確的思想。在歷史上,當中華民族受到外來侵略時,一定是反抗而絕不是屈服,它有一種堅定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同時中國文化的又一特點是比較寬容、博大,像基督教、伊斯蘭教進入中國都被中國文化所接納。」張岱年自身便是踐行這一精神的典範。他以「直道而行」的理念追求真理,剛正不阿,同時,繼承與發揚了清華國學院「中西融會,古今貫通」的學術傳統,提出了文化綜合創新論和「兼和」哲學觀——「最高的價值準則曰兼賅眾異而得其平衡。簡雲兼和,古代謂之曰和,亦曰富有日新而一以貫之。」這裡「兼和」「日新」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張岱年的哲學觀影響了清華文科恢復發展理念「中西融會,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綜合創新」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