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

2020-12-14 新華教育

圖片來源:網絡

    2010年5月,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對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校長陳力俊說:「大學有三寶:校訓、校友和校園。兩岸清華的校訓相同,海外校友會是一家。」「兩岸還沒統一,但海峽兩岸清華校友會早就統一了。」顧秉林的風趣講話得到了陳力俊的認同,海峽兩岸的清華同根同源,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被傳為佳話。

  兩岸清華同樣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緣起於梁啓超先生在清華的一次演講。梁啓超對清華情有獨鍾,將孩子梁思成、梁思永送到清華學校念書,二人都成為享譽世界的名家。同時,梁啓超本人十分關注清華的辦學和學子的成長。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留美學子的文化植根,曾說過:「清華學生除研究西學外,當研究國學;蓋國學為立國之本,建功立業,尤非國學不為功。」他欣賞清華學堂章程所述的「以培植全材、增進國力為宗旨」,「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之方針」。1914年11月他到清華演講,以《周易》的兩個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激勵學子,指出:君子自勵猶如天體之運行剛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應見利而進,知難而退,而應重自勝擯私慾尚果毅,不屈不撓,見義勇為,不避艱險,自強不息;同時,君子應如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容載萬物,責己嚴,責人輕,以博大之襟懷,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以寬厚的道德,擔負起歷史重任。梁啓超慷慨激昂的演講深深激勵了清華學子,後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成為清華校訓。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是清華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清華精神文化的支柱與靈魂。清華老學長錢耕森教授解讀清華校訓時提到,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認為清華校訓是世界所有大學最好的校訓,而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則認為,清華校訓的內涵高度概括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曾指出:「厚德載物是一種寬容的思想,對不同意見持一種寬容的態度,對思想、學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自強不息是對生命的體會,人的生命就是努力前進、奮發向上。」「我認為這兩種思想:堅強的意志、寬容的態度在中國文化裡面起了主導作用,是一種健康的正確的思想。在歷史上,當中華民族受到外來侵略時,一定是反抗而絕不是屈服,它有一種堅定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同時中國文化的又一特點是比較寬容、博大,像基督教、伊斯蘭教進入中國都被中國文化所接納。」張岱年自身便是踐行這一精神的典範。他以「直道而行」的理念追求真理,剛正不阿,同時,繼承與發揚了清華國學院「中西融會,古今貫通」的學術傳統,提出了文化綜合創新論和「兼和」哲學觀——「最高的價值準則曰兼賅眾異而得其平衡。簡雲兼和,古代謂之曰和,亦曰富有日新而一以貫之。」這裡「兼和」「日新」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張岱年的哲學觀影響了清華文科恢復發展理念「中西融會,古今貫通,文理滲透,綜合創新」的形成。

相關焦點

  •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
    2010年5月,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對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校長陳力俊說:「大學有三寶:校訓、校友和校園
  • 清華大學校訓的故事:「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2010年5月,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對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校長陳力俊說:「大學有三寶:校訓、校友和校園。兩岸清華的校訓相同,海外校友會是一家。」「兩岸還沒統一,但海峽兩岸清華校友會早就統一了。」顧秉林的風趣講話得到了陳力俊的認同,海峽兩岸的清華同根同源,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被傳為佳話。
  • 【每日校訓】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 清華校訓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背後
    1918年4月25日出版的《清華周刊》總138期封面上出現內含「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八個字的圓形圖標(圖一),1926年11月25日,由校評議會議決正式確定為清華學校校徽(圖二)。1928年,清華學校正式命名為清華大學,校徽依然沿用以上八字校訓(圖三)。
  • 從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想到了什麼
    那位上級領導同志從陝西出來後,到福建寧德,福建省委,浙江省委等地擔任領導……但是,他官當的很大卻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老師,後來他的老師調進清華大學。負責著一些研究與教學工作,包括那位上級領導外地來的老同學與老朋友來了京城,都是清華大學這位老鄉大哥教授負責接待。他這是可是厚德載物的行為。今天下午,在清華大學南門口,粉刷一新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赫然在目。
  • 【校訓如燈】清華大學校訓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校訓原本一個由日本引進的舶來詞,在辭海中沒有對校訓的解釋。最早對 「校訓」概念進行解釋的是舒新城主編、中華書局1930年出版的 《中華百科辭典》,它對「校訓」的解釋是:「學校為訓育之便利,選若干德育條目製成匾額,懸見於校中公見之地」,「目的在於使個人隨時注意而實踐之。」我們將陸續分享,古今中外的名校校訓。今天,先品讀清華大學校訓。
  •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
    「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出自《周易》中的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憤發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地最大,它包容萬物。
  • ——清華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背後的故事來源:光明日報 2014-6-20 胡顯章  2010年5月,時任北京清華大學校長的顧秉林對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校長陳力俊說:「大學有三寶:校訓、校友和校園。
  • 清華大學開學典禮舉辦,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清華大學開學典禮於8月15日舉辦,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摘要:就在昨日上午,位於我國北京的清華大學進行了2019級的新生開學典禮,有大約3800名學生參加了此次活動,在舉辦活動期間,學生們正式佩戴了清華大學的校徽,戴上了校徽就是清華的一分子,清華大學自開辦以來也秉持著獨有的精神傳承。
  • 清華,還記得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嗎
    1914年11月,梁啓超到清華演講,以《周易》的兩個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激勵學子,指出:君子自勵猶如天體之運行剛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應見利而進,知難而退,而應重自勝擯私慾尚果毅,不屈不撓,見義勇為,不避艱險,自強不息
  • 清華校訓:「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八字真言,助你破解人生困頓
    清華大學,我想這是每一個讀書學子心中最嚮往的地方之一。清華大學始建於1911年,其前身名為清華學堂。從創建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百年以來,清華大學始終是我國的一流學府,是許多學子奮鬥的目標。清華屹立百年而始終站在教育的前沿,他的八字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隨著清華大學的發展,矗立了百年。1914年冬,中國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啓超先生,在清華學校任教期間,曾做了一次名為《君子》的演講,在演講中,梁啓超先生對「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刊,君子以厚德載物」兩句話進行了深刻的闡釋。
  • 大學校訓中的「關鍵詞」:揭秘名校背後的故事
    原標題:大學校訓中的「關鍵詞」:揭秘名校背後的故事 【文藝星青年按】校訓,是一所大學傳統與精神的集中體現,是薪火相傳的理念,也是激勵師生努力奮鬥的精神依託。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上海交大的「飲水思源」;浙江大學的「求是創新」……不同的校訓體現著每所高校不同的辦學理念和治學特色。 校訓背後的故事和文學出處你知道嗎?
  • 清華校園裡刻寫最多的校訓石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它們寄託著清華人最真摯的情懷,見證著清華園的變遷與發展,更象徵著清華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在天地間浩然長存。即將踏入清華園子的同學們,可以在這個暑期,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歷史中的清華園。清華風物之校訓在清華校園裡,刻寫最多的石碑就是校訓了。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解釋:來源於《周易》的兩句話: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民國時期,梁啓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並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此後,清華人便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後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 清華大學的校訓
    原載清華大學校史館網站,原題也談清華校訓。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解釋:來源於《周易》的兩句話: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民國時期,梁啓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並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此後,清華人便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後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古人的智慧,自強不息就是讓我們不斷去探索,精益求精,讓我們始終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仰望星空;厚德載物就是讓我們不斷前行的路上打好基礎,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有海納百川一樣的胸懷,不懼任何困難,勇敢面對一切,相信自己一定行。這樣天就是天,地就是地,你就是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清華大學校訓為何引用易經
    東方玄學文化傳播公司劉濟熊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早已揚名世界,必將銘刻萬世,並永遠鐫刻在清華人身心靈中。這既集中體現了清華的精神,也彰顯了清華精神文化的支柱與靈魂所在。難怪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認為清華校訓是世界所有大學最好的校訓。清華大學校訓來源《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
  • 李嵐清同志贈送清華大學校訓篆刻印
    該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收錄了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的184方篆刻作品,其中除8方涉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教興國和德智體美外,其餘176方均為高校校訓,為清華大學篆刻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收錄其中。這些篆刻作品,使用的書體主要為小篆和大篆,規範典雅,富於美感。本書也是國內首次以校訓為內容和題材,集中創作並結集出版的篆刻作品集。
  • 為什麼清華大學用易經中的「厚德載物」作為校訓?
    為什麼清華大學用易經中的「厚德載物」作為校訓?易經智慧為什麼受到多人推崇?01《易經》為什麼是群經之首?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中,《易經》有著最為悠久的歷史淵源。其形成的歷史從傳說中的伏羲氏一直延續到孔子,達數千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