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校訓
校訓內容: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校訓釋義:
早在1911年,清華學堂初創時就提出「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之方針」(《清華學堂章程》)。1914年,著名學者梁啓超來清華發表以《君子》為題的演說。梁先生以《周易》乾、坤兩個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來激勵清華學子崇德修業,發奮圖強,「異日出膺大任」,「作中流砥柱」。後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便成為了清華校訓,並被鑄入校徽,高懸於大禮堂的上方,成為師生共同遵守的準則。「自強不息」要求每一個清華人無論求學治業,都要堅忍強毅,不屈不撓,見義勇為,不避艱險,不能見利而進、知難而退,要善於克己制勝,為實現既定目標而奮鬥不息。「厚德載物」要求清華人以博大的襟懷待人接物,寬宏大量,責己嚴,待人寬,以高尚的道德風貌和精神境界去主動承擔起歷史的重任。清華校訓體現了清華人的人生哲學,是使清華人保持其凝聚力和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的源泉。
清華大學校徽
1926年11月25日,校評議會議正式通過了清華學校校徽。之後經過幾次修改,形成了現在的校徽圖案。清華校徽是由三個同心圓構成的圓面。同心圓輪廓以及之間的連接線以繩結結構呈現,象徵著清華人才薈萃、清華人團結向心。外環文字內容是清華大學的中英文校名以及建校年份,內環文字內容是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清華大學校歌
1923年前後,清華公開徵求校歌,當時在清華教授國文與哲學課的汪鸞翔先生以其佳作「西山蒼蒼」詞應徵,經校內外名人審定膺選。又經本校英文文案處主任何林一先生的夫人張麗珍女士配曲,於是成為雋永流傳、一直深受歷代師生歡迎的佳作。
校歌開頭既道出清華所處的地理位置,又引出「東西文化,薈萃一堂」之句,「中西會通」是清華學派的重要主張,也是清華傳統中的重要方面。「大同爰躋,祖國以光」即大同的理想將在現實中升起,祖國因此而煥發出新的光芒,「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就是這種實現理想的激情落實到了努力學習,「自強不息」的行動上。
第二段開頭「左圖右史,鄴架巍巍」形象地描繪了清華圖書的宏豐,並與下句聯結,道出清華學生人文與科技合冶、新與舊貫通,博採各家之長,熔瓷於一爐之博大的治學胸懷與方略。「海能卑下眾水歸,學問篤實生光輝」意味深長地指出,只有胸懷博大,容納百川,而不拘一豆之見,才能使自己的學問煥發光輝。
校歌第三段鼓勵全校師生團結起來實現「立德立言,無問西東」的宏偉歷史任務。作者相信莘莘學子必然不辱使命,為學校爭光,並以「赫赫吾校名無窮」的預言收束。歷史過去了,清華確實名聲遠播海內外,這同歷屆學子自強不息,薈萃西東,為發展我國與世界科學文化作出的突出貢獻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