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湯和六君子湯僅一字之差,均以「君子」命名,其差別在哪兒?
出處:
四君子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六君子湯出自《婦人良方》。
組成:
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
六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
功效:
四君子湯具有益氣健脾功效,六君子湯具有健脾止嘔功效。
共同點:
六君子湯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陳皮、半夏而成,故均含有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味藥。
不同點:
四君子湯注重以補益為主,六君子湯補益的同時兼有止嘔作用。
辨證點:
四君子湯主要用於脾胃氣虛之證,常表現為面色蒼白,語聲低微,四肢無力,食少或便溏,舌淡苔少,脈細緩。
六君子湯主要用於脾虛夾溼之證,常表現為不思飲食,噁心嘔吐,胸脘痞悶,大便不實,或伴有咳嗽痰多而稀白,舌淡苔白,脈細滑。
《名醫方論》中引用張璐的話記載,「氣虛者,補之以甘。參、術、苓、草,甘溫益胃,有健運之功,具衝和之德,故為君子。」方中人參甘溫大補元氣,健脾益胃;白朮苦溫健脾燥溼;茯苓、白朮合用健脾除溼之功更強,從而促進脾胃運化功能,甘草甘溫調中,全方配合,共奏益氣健脾之功,並起溫補不留邪,驅邪不傷正之功。
六君子湯是在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陳皮、半夏而成。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調中、燥溼、化痰功效;半夏辛溫,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等功效。四君子湯中加陳、夏,說明患者出現明顯的脾胃氣虛並皆有或夾雜痰溼之證。
所以,六君子湯適用於脾虛夾溼之證。正如《名醫方論》中引用張璐的話,「蓋人之一身,以胃氣為本,胃氣旺,則五臟收蔭;胃氣傷,則百病叢生,故凡病久不愈,諸藥不效者,唯有益胃補腎兩途,故用四君子隨證加減.是知四君、六君為司命之本也。」
據文獻資料記載,四君子湯和六君子湯均可用於治療現代醫學所稱的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出現脾胃氣虛證候者。
筆者20多年臨證經驗總結,凡脾氣虛弱、脾胃氣虛、胃氣不足、脾腎氣虛等證候,均可選用四君子湯或六君子湯方加減治療,若伴有明顯的脾虛夾溼證候者,選用六君子湯加減較為合適。
不過,要詳細詢問病史,對中藥過敏、心肺功能不全、肝腎功能不全、高血壓、孕產婦等特殊患者,要慎用半夏,畢竟其含有少許毒性,部分極度虛弱者,用之更容易出現中毒反應,比如舌麻、心慌等。
從中醫藥學角度來說,四君子湯和六君子湯均屬於補益劑,過量服用容易滯留邪氣,凡熱邪明顯者,應當避免使用。
同時,在運用四君、六君之時,要嚴密觀察病情,一旦出現「補益充足」而出現「滯留邪氣」臨床症狀時,就該停止使用,或根據臨床症狀辨證加減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