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君子有九思」

2021-02-20 國際儒學聯合會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全面概括了人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裡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範,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構成孔子的道德修養學說。

  你能做到「九思」中的那幾條呢?

  1.視思明:考慮是否看得清楚

  就算是眼睛看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實的,所以在看待一件事情時就是對一件事要每個角度都要去觀察思考,只有看到實物的本質,你才會看的清楚明白。

  君子視思明,要分得清是非,辯得明真假,要把人和事看得通透。可往往人就是看不清是非曲直,或者不敢或者不想看清真假虛實。放棄了自我的標準,換得一時安穩,卻遭受良心的煎熬。當然,如果是看不清人和事,但是看清了自己,願意與世無爭,逍遙自在,這樣的君子,至少還能守住自己內心的淨土。

  2.聽思聰:考慮是否聽得明白

  一件事,一種觀念,一個理論,一種言論,都不可人云亦云,要以自己的智慧去判斷,去取捨。所以要聽逆耳之言,要聽遠方之言,逆耳之言可以省思,遠方之言可以攻錯。

  君子聽思聰,不要聽風則雨,要多聽多想,要聽得聰明。人多嘴雜,每個人的標準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同一個事物在不同人那裡千差萬別,有的真實有的誇張,光是聽人說,安能辨它真偽?君子要多聽,要善於聽不同的聲音,還要聽得聰明,要聽得出什麼對,什麼對自己有利。

  3.色思溫:考慮是否溫和

  色,就是臉色,一個人的臉色,充分代表你的內心情感。一個人的喜怒哀樂往往都是通過面部表情表現出來的。面對著他人,自已的臉色,是和藹可親,還是拒人於千裡。色思溫,溫者不冷不熱,恰如其分。

  君子色思溫,謙謙君子,自古就有。君子是應該有平和的心態,溼潤的言語。要心懷寬廣,有容乃大;要處變不驚,瀟灑自如。有時候太激烈和明顯的表情能瞬間轉變周圍的氣氛,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君子應該有比常人更大的氣量,比常人更穩定的情緒。

  4.貌思恭:考慮是否莊重恭敬

  貌者就是一個人的儀容、儀態。無論是言談、服裝、態度、在任何場合,要給對方一種要謙虛、恭敬,尊重的感覺。

  君子貌思恭,要真誠待人,無論貴;懂得尊敬,也懂得謙卑,就像是玉一塊,不如炭火那麼熾熱,不好冰水那麼寒冷,溫溫的,讓人覺得舒服。只有尊敬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那些目空無人,總是高高在上的人,不懂得自己什麼時候應該謙虛和恭敬的人,不會有好結果的。

  5.言思忠:考慮是否忠誠老實

  忠,首先要做到的是「忠於自己」,不做違背良心,違背道德的事。然後才能做到忠於人,忠於事。對事竭心盡力去做就是忠,忠與信是不可分的,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誠實是最好的做人態度。

  君子言思忠,要學會說話,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要言行一致,說出的話,擲地在聲,常言道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自己的話要對自己的心忠誠,自己的話要對自己的行為忠誠。只可惜,有的人陽奉陰違,心口不一,讓人感到厭惡。

  6.事思敬:考慮是否認真謹慎

  事無大小,也無貴賤,做好一件事,做完一件事,就是敬業。社會上有百行百業,所謂的行行出狀元,你選擇了做什麼,就要尊重你的選擇,以負責、盡職的態度去做,自會出人頭地。

  君子事思敬,要懂得敬業,每一份事業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入。沒有隨隨便便就能做好的事情,只有仔細思考,周密準備,才能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7.疑思問:考慮應該詢問請教別人

  有了疑難的問題,要不恥下問。旬子勸學篇中說,「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韓愈的師說上也說:「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無惑?」學問之廣之大,無人能通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就問,何恥之有!

  君子疑思問,要好奇,要有疑問,要多問。只有能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思考問題,教給不斷解決問題,才能不斷進步。學會提問,需要時間的積累和實踐的經驗,才能知道什麼地方有問題,要有提問的好奇心,才能在別人沒有發現的地方發現問題。

  8.忿思難:考慮是否會產生後患

  當怒火滿腔,將要暴發時,要想一想如果你的怒氣發完之後,會有什麼後果?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而皆中節謂之和。所以當你不能掌握喜怒哀樂發而中節時,就要克制自已的情緒,以免招禍。

  君子忿思難,君子要克制自己的情緒,要學會三思而後行,學會忍讓。當然,這些都是在自己的最大限度以內的,不能因為需要做君子就讓那些小人們得寸進尺。首先是要忍讓,其次才是反擊。退一步海闊天空,有時候一時的忍耐,可以換來今後長久的平穩。

  9.見得思義:考慮是否合於仁義

  面對垂手可得的利益時,是否應該最先想起「義」字?義者,適不適宜,正不正當,合不合理之謂。適宜、正當、合理,得之可也。

  君子見得思義,個人認為是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堅守的道義。有的人見利忘義,看見即得好處,便記憶了自己還是人,可以犧牲別人的一切甚至生命。愛財要取之有道,切不能把道義放兩旁,把利字擺中間。

相關焦點

  • 年初九論道「君子有九思」,孔子語錄千百句,我最喜歡這一句
    「九思」是孔子提出的德行根本,即「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接下來我們具體來闡釋一下孔子的「君子有九思」之說的具體內涵。「君子有九思」意思是,君子有九種思考(即言行考量):  「色思溫」: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即要溫和待人,不可嚴厲苛責;「貌思恭」:容貌神色,要思考是否謙恭。
  • 【國學】君子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不可不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全面概括了人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裡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範,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構成孔子的道德修養學說。你能做到「九思」中的那幾條呢?
  •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不可不知的儒家智慧
    孔子所說的「君子有九思」,全面概括了世間人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他要求自己和弟子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裡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範,如謙、良、溫、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等,所有這些構成了孔子的道德修養學說,也是儒家的主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傳承、吸收。看看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做到「九思」中的那幾條呢?
  • 君子九思,句句經典
    內容來源:百度作業幫(http://dwz.cn/5XFwC4),圖文綜合自網絡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全面概括了人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裡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範,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構成孔子的道德修養學說。
  • 《論語》|君子有九思,不只是9種思慮,做到了就會終生受益
    孔子說,「君子有九思。」關鍵詞就是思,思慮的意思。不過不是簡單的思考,而是用心考慮,是深思熟慮,有深刻反省的意思,要善思、正念,而不是胡思亂想。君子隨時要存哪9種思慮呢?「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要從視、聽、色、貌、言、事、疑、忿、得9個方面去思慮,並且努力去做到。
  • 【國學】君子九思,守住自己內心的淨土
    本文來源:論語微信公號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 君子三立、四不、三戒、九思、三樂、五恥、三德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對之極為重視。   君子有三德   孔子說:君子有三德,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容德以儀表形態正君子之形,顏德以表情姿態正君子之姿,辭德以言語聲音正君子之聲。   所謂「仁者不憂」,指導我們以仁厚、寬和的心態面對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
  • 三本經典的京味高幹文,強推《君子有九思》
    哈嘍,小編今天向大家推薦三本經典的京味高幹文,但是強推的是《君子有九思》。主要小編很喜歡《君子有九思》的男女主的性格,他們都很厲害聰明,小說內容豐富。喜歡的請點擊上方的關注哦,關注看更多小說。《南北往事》 作者:長宇宙入坑指南:久別重逢梗,有虐有甜,京味十足的對話寫得頗有意思。女主霍皙善良倔強柔軟也剛強。沈斯亮是比較接地氣的男主,他於細微之處的溫情,於大義人性中的悲憫,會為了愛情耍心機,不完美但是有擔當,一切都恰到好處的真實和美好。
  • 第八天,第八封信:君子九思,坦蕩蕩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意思是,君子在九個方面要多用心考慮,看要看得清楚,聽要聽得明白,面色恭和態度端正,談吐言辭莊重不虛浮,做事謹慎認真,有問題就要請教解決,發火是否合適以避免後患,不義之財不取,行路要取高尚之道。
  • 學論語做君子,孔子論君子之道40大金句!
    君子,所謂君之子,就是國君的兒子。最早是指身居高位的人,孔子賦予了君子以全新的含義,在孔子的眼裡,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是君子,君子是那些擁有美好的德性的人。君子人格是中國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好玩的國學君從論語中精選了40句關於君子之道的論述,希望在這個喧囂的世界,為您帶來一絲心靈上的慰藉。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孔子:君子的精神
    何謂君子?君子的精神又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孔夫子的一生行止中,有所領悟。君子當好學。君子當執著大道。君子當進取。君子當好學。孔子一生執教,據說弟子三千,門徒七十二,可謂桃李滿天下。對學生的教育中,談到學習時,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孔子老年時,因為常讀《周易》,導致「韋編三絕」。可見,他老人家是樂在其中。孔子的一生,求學不止,有時竟至廢寢忘食。
  • 唐浩明鄭佳明朱漢民暢談「讀書明理之君子」
    3位學者認為,「君子」一詞在《論語》裡出現100餘次,足見孔子對君子的重視。君子是普通人通過讀書、學習能養成的人格。「君子是中華民族主流的文化、教育所追求的人生目標。在孔子心中,具備3個條件就可以成為君子。」唐浩明說,《論語》中談到聖人時只提了3種,談到賢人、賢才和賢者出現了16種,談到君子的時候有了92種,大大超過了聖賢的數量。
  • 《君子有九思》高幹文,顧九思,我一生狂妄,卻從未贏過你一場
    ——東奔西顧 《君子有九思》作者:東奔西顧文案:顧九思咬牙切齒的讓自己冷靜下來,「慕少,你做這麼雞鳴狗盜的事情不怕辱沒了你陳家三少的名聲嗎?」此刻顧九思除了心虛還略感到些許的惆悵和憤怒。顧九思本就喜歡孩子,覺得孩子就像是天使,純潔無暇,她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都放到了這個孩子身上,對陳慕白有點兒顧不上了,陳慕白便有些……吃醋,沒事兒便揉捏著孩子一張肉呼呼的臉,因為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便「小胖子小胖子」的叫,被顧九思說了幾次之後有所收斂,當然僅限於顧九思在場的時候。
  • 院士說丨胡思得院士:君子九思成其大 鑄就核盾寫忠誠
    院士說丨胡思得院士:君子九思成其大 鑄就核盾寫忠誠 2020-12-11 14: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九思
    一日,翻閱《論語》,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 七本現言糙漢文:《白色口哨》《君子有九思》《退燒》值得二刷!
    今天給大家分享七本現言糙漢文,這七本小說質量都很好,作者的文筆有保障!強推《白色口哨》《退燒》《他笑時風華正茂》!話不多說,我們正文開始~一、他笑時風華正茂二、白色口哨三、最好不過明天見四、退燒五、周三有雨
  • 張坤:君子豹變
    想到「學做君子」,是因為日前看到一篇權威媒體關於鄰國首相辭職的報導。報導稱,這位勤勉的首相剛就任時,為主動見一大國總統,自降「身份」,被當時的媒體冷嘲熱諷,他後來也解釋,這樣做,只是遵循中國人用的那個詞:「君子豹變」。為了國家和民眾,可以捨棄所謂的面子。「君子豹變」出自我們的古籍《易經》,原話是:大人虎變,小人革面,君子豹變。
  • 孔子論君子人格
    (《論語·裡仁》)意思是,一個未曾入仕的讀書人,以及欲謀求更高職位的人,其所思所慮應該是「所以立」,即自己是否有立於其位的德能素質。「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周易·繫辭下》)孔子認為,不勝其任,很少有不遭及災禍的。敬業守位也是位意識的基本理念,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 孔子完成了君子由先秦貴族、官僚的通稱向理想人格的學術轉換。
  • 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名士,有誰能符合《論語》中的「君子」定義?
    《論語》中提到「君子」二字有一百零七次,雖然很少直接指明誰是君子,但卻為君子下了至少幾十個套,做到這些,你就是君子。「務本」、「忠信」、「不器」、「不爭」、「不比」、「慎言」、「三戒」、「三畏」、「九思」、「懷德」、「懷刑」、「喻於義」、「坦蕩蕩」、「無所爭」、「求諸己」、「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自強不息」、「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人不知而不慍」、「訥於言敏於行」......有朋友自遠方來,還得不亦樂乎,緊趕著上前招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