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20日訊(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易彬)今天,2020年度思賢講壇收官之作「讀書明理之君子」主題講座在長沙圖書館舉行,唐浩明、鄭佳明、朱漢民3位學者再次齊聚。孔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何為君子?如何成為君子?3位學者認為,「君子」一詞在《論語》裡出現100餘次,足見孔子對君子的重視。君子是普通人通過讀書、學習能養成的人格。
「君子是中華民族主流的文化、教育所追求的人生目標。在孔子心中,具備3個條件就可以成為君子。」唐浩明說,《論語》中談到聖人時只提了3種,談到賢人、賢才和賢者出現了16種,談到君子的時候有了92種,大大超過了聖賢的數量。君子是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是可以通過努力做到的。一是有比較好的文化教養,通過讀書有意識地對自己進行提高,就可以走向君子的道路;二是有比較好的品性,君子要從道德品質、良好的習慣、性格著眼,而不是自身有多高的地位,多大的財富;三是內心充滿快樂,君子的胸懷是寬廣的,內心是快樂的。
「君子有三戒、三道、三畏、九思,這是孔子所認為的君子的德行。」鄭佳明說,三戒即: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君子之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九思就是教人怎麼思考。他表示,湖南人喜歡講周敦頤,講《愛蓮說》,蓮是花中之君子。還有近代的戊戌六君子、愛國會七君子。君子的概念貫穿中國文化的始終,而且與社會主義價值觀裡面所提倡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朱漢民則認為,君子在孔子的時代之前是社會地位的表達。到了孔子的時代後,君子的意義有了重大變化,成為道德典範、普通人可以追求的人格。「春秋戰國是一個非常動亂的、完全無序的社會時代。孔子希望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所以他提出仁學。這個『 仁』是一種內在的情感,內在的愛人之心。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才是一個天下有道的社會。他希望重建這樣一個社會秩序,但是重建這個秩序靠誰來承擔?他心目中的君子就是承擔這個社會秩序的。」
最後,唐浩明、鄭佳明、朱漢民結合「讀書的好處」,與在座的觀眾分享了自己求學和讀書的經歷,並希望大家能立志於讀書,通過讀書明理來做君子。
[責編:戴蓉]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來源:新湖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