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九論道「君子有九思」,孔子語錄千百句,我最喜歡這一句

2021-03-01 品藏天下

九思堂:中華德行文化中的君子「九思」

先秦《齊國佐不辱命》曰:「四王之王也,樹德而濟同欲焉。」意思是說,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四王」統一天下的時候,樹立德行而濟天下。

春秋《左傳》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這就是所謂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德是中華儒家文化中最高的境界。

位於福建武平縣興賢坊古文化街區的樹德堂(武平客家匾額博物館),以傳統歷史匾額為媒介,展示和傳承中華德行文化,明德、立德、樹德,古人的道德思想,在今天亦有振聾發聵之效。

武平客家匾額博物館(樹德堂)一樓主廳正中位置,懸掛了一塊題匾詞為「九思堂」的清代老匾。

樹德堂大廳

所謂字越少、事越大。「九思」是孔子提出的德行根本,即「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九思」是中國古代德行規範的基本標準之一:一個人遵循了「九思」原則,其道德水準起碼在八十分以上。因此,「九思堂」這塊堂號匾,開門見山地宣示了樹德堂匾額展覽的主題:弘揚中華優秀德行文化。

 

接下來我們具體來闡釋一下孔子的「君子有九思」之說的具體內涵。「君子有九思」意思是,君子有九種思考(即言行考量):

 

 

「色思溫」: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即要溫和待人,不可嚴厲苛責;

「貌思恭」:容貌神色,要思考是否謙恭。即要對他人恭敬有禮,不可傲慢待人或輕忽他人;

「言思忠」:言談時,要思考是否忠誠。即言辭要忠厚誠懇,不可弄虛作假;

「事思敬」:辦事,要思考是否認真負責。即做事要有責任心、全力以赴;

「疑思問」: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虛心求教。即遇到問題要主動解決疑惑,不可得過且過、糊弄自己;

「忿思難」:憤怒時,要思考是否有後患。即生氣時要想到災難後果,不能衝動;

「見得思義」:取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理。即不義之財不可取。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同理。

 

其實在《論語·季氏篇第十六》中,除了記載孔子語錄「君子有九思」,還有「君子有三畏」之說:即「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意思是說,君子有三件應敬畏的事: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聖人說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敬畏天道;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聖人的言論。

 

依筆者之見,孔子的「君子三畏」之說,放在現代社會來看,略顯不合理,迷信色彩、盲從思維充斥其間,跟現代社會提倡的獨立思考精神格格不入。

因此,我們大可把「三畏」之說當做傳統天道思想。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中就包括鑑別「不優秀」或不合理的部分。

但孔子說的「君子九思」,則沒有時代局限性,放之四海而皆準,用短詞語來總結,它倡導的是眼見為實、不信讒言、待人溫和、為人真誠、責任心、虛心求教、不衝動、拒不義之財等,這樣的為人準則,就是亙古不變的中華優秀道德思想,值得今人學習之、傳承之。

因此,本文接下來著重圍繞「君子九思」標準,來說一說歷史上的一些名人大家人物,他們有的做到了「九思」,所以留下千古美名;有的沒有做到「九思」,結果做出了遺恨歷史的行為。

所謂追昔撫今,歷史的案例總能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發。

「君子九思」第一條:視思明,即行事要看清楚事物的本質。這是有難度的,透過現象看本質,有時候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到。貴如晚清重臣李鴻章這樣的歷史大人物,也不免在這個問題上載了大跟頭。清光緒十九年(1893)二月十五日,在李鴻章七十歲生日的時候,慈禧太后差人送來了一塊匾送給他,上書「調鼎凝釐」四個大字,誇他是晚清的中流砥柱宰相人物。另外慈禧還為李鴻章親筆書寫了一對壽聯:「棟梁華夏資良輔,帶礪河山錫大年」。單看頭兩個字「棟梁」,就可知李鴻章在慈禧心目中是何等重要的人物了。

但李鴻章恐怕沒有想到,追隨慈禧太后是一把雙刃劍:他由此得到了位極人臣的個人榮耀,以及在世界外交舞臺上大放異彩的高光;但他也因此背上了諸多歷史罵名,被多少人指責為「賣國賊」。作為北洋大臣,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總共對外籤署過30多個中外條約,基本上都是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如1876年的中英《煙臺條約》、1884年的中法《會議簡明條款》、1885年的中日《天津條約》和《中法新約》、1895年的《馬關條約》、1901年的《辛丑條約》等。受盡屈辱的晚年,李鴻章生不如死,就在籤署《辛丑條約》不久後,他終於撒手人寰,為屈辱的晚清外交史畫上了一個逗號。的確,李鴻章個人或許無法扭轉晚清政府衰敗或屢屢向西方勢力投降的大局。但他作為個人,無法看清現實,把效忠慈禧而不是國家利益作為頭等大事,加上他把慈禧賦予他的「棟梁」角色看得太重,導致他事事遵從清廷的意願,連推辭的勇氣都沒有,以致他成為晚清屈辱外交的代表性人物,被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從李鴻章個人的角度看,歷史舞臺留給他選擇的空間有很多,但凡他能做到「君子九思」中的「視思明」,看清效忠慈禧的本質,那麼他的「賣國賊」形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君子九思」第二條:聽思聰,即要聽清事實或懂得分辨他人言語的真偽。這也是有難度的。因為人性的弱點決定了,人都有偏聽的缺點,主觀心理上喜歡誰,就容易相信對方說的話。

 

春秋末年的楚國佞臣費無忌,為討好楚平王,把貌美如花的太子新娘送給了楚平王。為使將來免除太子的報復,又在楚平王跟前說太子的壞話,誣陷太子想要謀反。楚平王遂下令捕殺太子及其老師伍奢,還有伍奢的兩個兒子。太子、伍奢的二兒子伍子胥,成功逃離楚國。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數年後,伍子胥率吳國大軍復仇,滅掉了楚國。楚平王先是被個人私慾衝昏了頭腦,後又違背「聽思聰」的原則,盲信費無忌的挑撥離間之言而濫殺無辜,最終導致亡國。這個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又如,漢武帝時期,皇帝使者江充因私人恩怨,在漢武帝跟前誣陷趙太子劉丹在後宮淫亂,致使劉丹被下獄,並被廢除太子位。江充通過說人壞話嘗到了甜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後因與太子劉據合不來,江充又在漢武帝面前誣陷其試圖謀反,太子百口莫辯。

 

江充、漢武帝劇照

大禍臨頭,劉據又驚又怕,不得已真的做出了起兵的選擇。他首先誅殺了信口雌黃的小人江充,接著率部跟皇家軍隊展開混戰。最終劉據的「叛亂」被徹底鎮壓,但皇家損失極其慘烈:戰事死傷數萬人,劉據懸梁自盡,皇后衛子夫也自殺了。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小人江充的「言人之惡」。

 

後來漢武帝也知曉了,太子劉據本無謀反之心,都是被江充逼的。漢武帝氣憤難平,滅了江充三族。江充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固然可恨,但漢武帝不思「聽思聰」,辨別不出哪些話可信、哪些話不可信,也是令人可嘆、可氣。

「君子九思」第三條:色思溫,即要溫和待人,不可嚴厲苛責。這一點看似沒什麼技術難度,但需要先天的溫厚之心,以及後天的耐心,二者結合才能做到。因此,能做到「色思溫」的人,往往更少。古語云:「孺子心虛而雉馴,海翁機息而鷗親,此藏機挾術者,鳥怖其兇人避其害。」

意思是,心志淡泊之人,虛懷若谷、神色溫和,連飛禽走獸也能馴服於他;海邊的老人,和藹可親,沒有心機,海鳥也會來親近他。凡是暗藏殺機、心術複雜之人,飛鳥會害怕他,旁人也會躲著他,以防被其所禍害。這個道理,跟「色思溫」的可貴是同理的。漢代有一個賢孝人物魯恭,他是漢代漢章帝年間的一個地方官員。後來做官到了今河南中牟縣,當縣令。魯恭這個人,沒有官老爺的威嚴和架子,治理民生縣情,總是和藹可親、臉色慈祥,凡事以講道理為主,就像電影《方世玉》裡頭的雷老虎:「我是以德服人。」

魯恭

久而久之,受他的影響,中牟縣的社會道德水平也變得很高。當時魯恭實施的仁政,名聲在外,據說連飛禽走獸都被感化了。坊間傳聞,中牟縣有三奇:一、蝗蟲都不侵犯該縣農作物;二、這裡的野雞到處跑,既不怕人,路人也不抓它們;三、中牟縣的小孩都有仁慈之心。魯恭的謙恭禮讓與仁德政風,名揚漢朝廷。魯恭的千古美名,就是遵從君子「色思溫」的結果,外表可親、心地良善,從內到外都是謙謙君子之風,百姓自然會記得他的好。

「君子九思」第四條:貌思恭,即要對他人恭敬有禮,不可傲慢待人或輕忽他人。外表對他人恭敬,臨時或短期可以偽裝或強裝,但長期性的溫和、恭敬,必然出自忠厚的天性。所謂相由心生,一個人是否真的忠厚,容貌上是有痕跡的。

 

北宋名臣範純仁,人稱「布衣宰相」,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厚道人物標杆榜樣。

很多人可能沒聽過這個名字,但他的父親列位肯定熟悉,那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

 

範純仁的厚道是出自於他人性深處的本能,也就是說他天生就是這麼個厚道人。範純仁一生謹遵「忠恕」二字,作為自己的處世原則,顯然已經超越了厚道人的本色,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聖賢的境界。

 

忠恕,強調對人對己要平等視之,通俗地說就是「將心比心」。用孟子的一句話可以總結其核心精髓:「仁者愛人。」所以說,「忠恕」是範純仁作為仁者固有的品德。

 

範純仁由於處在北宋歷史上王安石和司馬光變法之爭的夾縫中,他雖然生性厚道,但也不可避免地被捲入到政治鬥爭之中。但是,他的站隊,僅僅是政治理念層面的站隊,而不是從利益角度去站隊,更不是從情感上去站隊。

 

範純仁曾經受過王安石派系的政治迫害,一度被貶官下放,後來他受益於司馬光的提攜,成為朝廷重臣,但他從不願意全盤否定王安石,反而極力維護王安石新政的合理部分。這就是他為人「忠恕」的表現。

 

再後來,範純仁又受到了司馬光派系的排擠而被流放,當王安石的徒子徒孫們重新得勢上位後,範純仁照樣不願意說司馬光的不是,而是處處說他的好。這也是他為人「忠恕」的結果。

「君子九思」第五條:言思忠,即言辭要忠厚誠懇,不可虛情假意。誠懇待人者,別人也會以誠相待。反之,誰要是虛情假意待人,他接受到的,也必然是別人的虛情假意。大禹,中國人幾乎都知道這個名字,上古洪荒時期,黃河流域水災頻發,大禹就是以治水聞名於世的。由於治水有功,大禹受到了黎民百姓的擁戴,個人威望很高。雖然後來舜把帝位禪讓給了大禹,但在禪位之前,舜跟大禹之間是存在心理芥蒂的,原因有二:一是大禹的民間威望實在太高了,舜帝心裡不舒服;二是大禹的父親鯀被舜流放深山,死得不明不白,大禹的心裡也不舒服。但為了天下民生的考慮,後來大禹接受了他人的意見,主動向舜展示誠意(當時舜並沒有禪位的想法)。大禹表示誠意,並不是向舜說好話,什麼漂亮話、恭維的話一概沒有,他反而對舜說了一番刺耳的忠言:「作為帝王,你要體恤百姓;你要勤勉工作,不得安逸淫樂;你要聽得進別人的意見……」總之說了一大堆,都是鞭策舜帝的話。聖賢的境界畢竟高出普通人一等。舜聽了大禹的逆耳忠言之後,雖然臉上白一陣紅一陣,但打心眼裡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全盤接受了建議。舜又當眾對大禹說:「日後我有什麼過失,你儘管匡正,只要有道理的,再難聽的話我都會接受。但有一條:你不要當面順從我,背後又說我的不是。」這一番談心,舜和禹的關係大為增進,彼此建立了信任。這就是以誠相待的典型案例。後來大禹接受舜的禪讓稱帝,隨後大禹建立了夏王朝。登基以後,大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塗山召開了諸侯大會,他在大會上當眾宣布:「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希望以後大家時刻監督我,如果我有犯錯,歡迎你們責備我,規誡我,好幫我改進。有意見一定當面說,這才是真正的善,防止我變得驕傲放縱,淪為不仁之人。」

「君子九思」第六條:事思敬,即做事要有責任心、全力以赴。古往今來,為官做事盡職盡責的人,只要自身作風正派,但凡遇上明君,自然功成名就。

 

清代早中期,有一位重量級的官員名叫史貽直,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供職朝廷最久的人,他在大清「體制」內風光了六十二年,比康熙皇帝在位時間還要長。

 

在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清宮朝廷,史貽直之所以一輩子穩立官場而不倒,最根本的原因是他為官盡職盡責,從不敷衍了事,所以深受皇帝信任,又受百臣擁護。

 

史貽直於1682年出生於江蘇溧陽,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在他十九歲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考中進士後,年輕的史貽直,很快成為內閣侍講、侍讀學士等,類似於「陪太子讀書」的角色。

 

雍正元年(1723),史貽直被任命為內閣學士,從此進入發達的人生軌道。接下來的幾年,史貽直先後擔任工部、戶部尚書等,成為內閣重要大臣。

 

每當雍正皇帝遇到難題,總是習慣找史貽直商量。久而久之,史貽直就成了雍正眼中的救火隊員,哪裡有危急事務,就把史貽直派去哪裡。

 

雍正畫像

史貽直不僅跟雍正的關係好,而且為人也很正直,剛正不阿。只要是有利於老百姓的事,他都敢於力排眾議;遇到貪贓枉法之事,不管對方多大的官兒,後臺多硬,他也照實啟奏,法辦貪官不留情面。

 

如此一來,但凡是作風正派的官員,沒有理由不喜歡史貽直;因為受雍正皇帝的信任,視他為攔路虎的勢力集團,也不敢拿他怎麼樣。

 

正因為官場中「黑白兩道」的人都敬重史貽直,所以他得以在大清「體制」內如魚得水,左右逢源,成為政壇不倒翁。

實事求是地說,史貽直每任職一個官位,任期都不長。究其原因,並不是史貽直幹得不好,相反,是因為他的任職十分出色,加上雍正皇帝信任,所以史貽直頻頻被調動到各處擔任救火隊員。

 

雍正駕崩後,新繼位的乾隆皇帝繼續對史貽直委以重任。乾隆九年,史貽直被授文淵閣大學士,次年加太子太保,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君子九思」第七條:疑思問,即遇到問題要善於解決疑惑,不可得過且過、糊弄自己。從字面上看,孔子是在倡導好學、不恥下問,但內核的要義,其實是說君子要有上進心。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是古代周易文化千百年來帶給中國人的心理暗示。但其實早在明代晚期,有一個人就對周易文化派生出來的命理學說提出了批判性的否定,並創立了與之相對的、頗具唯物主義色彩的「立命之學」。

 

這個人就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袁了凡。中國古代家訓家規文化的鼎峰之作,《了凡四訓》就是袁了凡的著作。

 

袁了凡的「立命」思想並不是先天就有的。少年時期,有一回袁了凡在一座寺廟裡遇見一個隱世老者,看上去像是個世外高人。這位老人看了看袁了凡說:「這位少年,我看你氣宇不凡,有當官的命。但壽命不長,只能到五十八歲。」

 

袁了凡半信半疑,於是就經常去找老人算命。神奇的是,袁了凡人生路上的每一步,都被老人一一說中了(其實是算命先生的套話技巧)。

 

久而久之,袁了凡就失去了發奮的動力,心灰意冷:「一切都是已知的,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奔頭?」就這樣,袁了凡過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意志消沉、垂頭喪氣的日子。

 

再後來,袁了凡在南京棲霞寺認識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雲谷禪師。認識的過程是這樣的:袁了凡跑去寺廟裡,一言不發,跟雲谷禪師相向而坐,陪他打起坐來,這一坐就是三天。

 

到了第三天,雲谷禪師先忍不住了:「你這位後生倒是很有定力啊,難道也看破紅塵了?」袁了凡無奈地說:「不是我定力好,而是算命先生算定了我的命運,我實在是對人生沒什麼想法了。」

 

雲谷禪師何等高人?他見袁了凡被算命先生束縛了心志,便善心大發,對袁了凡說了一大堆人生大道理,都是勸他要上進的話,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話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雲谷禪師的造詣當然要勝過前述算命老人,袁了凡於是聽從雲谷禪師的教誨,開始發奮讀書。袁了凡後來不僅成為了大明晚期的思想巨人,而且他還博學多才,在天文、水利、醫藥、農學、算數等領域均有建樹。他終於通過自己的努力,完全改變了命運。

 

袁了凡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路途中若遇到疑惑難解的局面,尋求他人的授道解惑是必要之舉,但絕不是說像袁了凡那樣被動邂逅高人。主動出擊,不恥下問,尋找人生答案,才是「君子九思」中「疑思問」的正解。

「君子九思」第八條:忿思難,即生氣時要想到災難後果,不能衝動。《論語》有言說得好:「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歷史上著名的韓信忍受胯下之辱,就是遵從「忿思難」原則的經典案例。楚漢相爭,可謂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燦爛的篇章之一,韓信,就是劉邦贏得天下最重要的助手之一,他跟張良、蕭何一併被稱為「漢初三傑」。韓信在早年就是那種堅信自己會出人頭地的人。但他出身低微,對於他的志向,旁人無不抱以冷嘲熱諷。 有一次,韓信佩戴刀劍在大街上大搖大擺地行走,以此顯示自己是個將才。街上賣豬肉的屠夫看他不順眼,於是出言挑釁:「別看你人模狗樣的,你就是個懦夫。有膽量你就用劍來刺我,否則你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去。」韓信非常生氣,恨不得立即拔劍殺了屠夫。但他站著想了想,最後還是「乖乖」地從屠夫胯下爬了過去。滿大街的人都在嘲笑韓信的懦弱,但此時此刻,韓信的內心世界是這樣的:「我不跟屠夫這樣的小人物置氣,就算殺了他,也不會有人欽佩我的。」於是他轉身離去。如果當初韓信不堪忍受屠夫的「胯下之辱」,一刀斬殺了他,那麼歷史上就不會留下韓信的名字,他的歷史角色只會定格在無名的廢柴或市井兇徒層面。小忍之後,終取大義,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意義所在。「君子九思」第九條:見得思義,即不義之財不可取。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面對唾手可得的不義之財,堅守信念、經得起考驗,並不容易做到。東漢名臣楊震,不但是一代名儒,聲名遠播,人稱「關西孔子」;而且他為官也清廉,屬於愛惜羽毛勝過愛金錢的人。楊震在任荊州刺史期間,發現一個名叫王密的人,才華出眾,做事很有能力。楊震有感於自己有責任要向朝廷多多舉薦有才之人,所以他向朝廷舉薦王密做了昌邑(今山東巨野縣)的縣令。楊震舉薦王密,完全出於公心,別無想法。但王密反過來卻對楊震甚是感激,心想:「日後一定要找機會報答楊公的提攜之恩。」後來楊震調任東萊太守,趕去任職時,途徑昌邑縣,縣令王密自然要好好招待一番自己的推薦人了。當天晚上,王密去拜會楊震,好一番敘舊,直到深夜。告辭臨行,王密從懷裡掏出了一大把黃金,要送給楊震,意思是多謝楊震提攜之恩,黃金若干,略表心意。

楊震拒不接受黃金,但他性格平易,好聲好氣地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是,作為老朋友,我了解你,但你反過來為什麼不了解我呢?楊震話外的含義是,他本不是個貪財的人,王密應該了解才對。但王密卻誤會了,以為楊震擔心這種赤裸裸的金錢交易太顯眼,又說:「暮夜無知者」。意思是說,大晚上的沒人知道,您就放心收下吧。楊震這下可怒了:「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這下可把話挑明了: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麼會沒人知道呢?王密這才明白,楊震拒收禮,不是說著玩的。於是他羞愧而去。而楊震則展現出了一個士人該有的淡泊名利的風度,保留了自己的清白,同時收穫了千古聲名。

相關焦點

  • 孔子的「君子有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全面概括了人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裡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範,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構成孔子的道德修養學說。
  • 孔子名言 經典語錄123句(含百句譯文)
    ——《論語》(如果三個人一同走路,其他兩個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他們有優點,我就學習,他們有缺點,我就作為借鑑而改掉。)47、孔子語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學習文化,修養德行,忠誠不渝,言行一致。)48、孔子語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不可不知的儒家智慧
    孔子所說的「君子有九思」,全面概括了世間人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他要求自己和弟子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裡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範,如謙、良、溫、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等,所有這些構成了孔子的道德修養學說,也是儒家的主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傳承、吸收。看看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做到「九思」中的那幾條呢?
  • 孔子精華語錄10句:句句精闢,句句經典,值得收藏!
    孔子精華語錄10句:句句精闢,句句經典,值得收藏!孔子精華語錄10句:第一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解析】孔子評價自己:我並不是一個天生博學廣知的人,我只是一個熱愛古典文化,勤奮學習、不斷求知的人。
  • 孔子名言 經典語錄123句(含百句譯文)【十一月初四,孔聖人誕辰紀念】
    ——《論語》(如果三個人一同走路,其他兩個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他們有優點,我就學習,他們有缺點,我就作為借鑑而改掉。)47、孔子語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學習文化,修養德行,忠誠不渝,言行一致。)48、孔子語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 孔子罵了一句髒話,流傳千年,卻成為現代人的口頭禪,是哪句呢?
    這句經典罵人的話,出自先賢聖人孔子之口。孔子所痛罵的人,是他的弟子宰予。自儒家思想開始普及至今,孔子的大名,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即便是小學課本裡出現的孔子,也是在教導孩子:「孔老夫子是一位謙謙君子,是一位聖人,同學們一定要立志成為他那樣的人。」
  • 【文學】失傳 1800年的《齊論語》出土引發《論語》熱 這十句孔子語錄最常被誤讀
    不過即使《論語》不翻新,再次重讀《論語》,你也會發現,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名句,都有你意想不到的下一句。    TOP  1    父母在不遠遊    這句知名度很高的孔子語錄,出自《論語·裡仁》。
  • 孔子十句經典語錄,每一句都很精闢,充滿智慧,值得細讀深思
    據記載,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名,其中包括曾子、顏回、子路等為大家所熟悉的弟子。孔子曾經帶領他的部分弟子周遊列國數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教育觀念、倫理思想等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 【國學】君子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不可不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全面概括了人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裡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範,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構成孔子的道德修養學說。你能做到「九思」中的那幾條呢?
  • 君子九思,句句經典
    內容來源:百度作業幫(http://dwz.cn/5XFwC4),圖文綜合自網絡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孔子所談的「君子有九思」,全面概括了人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裡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範,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所有這些構成孔子的道德修養學說。
  • 《論語》|君子有九思,不只是9種思慮,做到了就會終生受益
    孔子說,「君子有九思。」關鍵詞就是思,思慮的意思。不過不是簡單的思考,而是用心考慮,是深思熟慮,有深刻反省的意思,要善思、正念,而不是胡思亂想。君子隨時要存哪9種思慮呢?「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要從視、聽、色、貌、言、事、疑、忿、得9個方面去思慮,並且努力去做到。
  • 我讀論語:孔子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慍」,卻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
    歡迎大家來到靜心閣文化,本文為《我讀論語》第2期:孔子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慍「,卻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謎,如果您喜歡,不妨點個關注吧!有人說「人不知」這句話是接上一句說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就是說從遠方而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的話,「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知識」了。
  • 君子三立、四不、三戒、九思、三樂、五恥、三德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句話清楚地指出了人們應按照不同時期的體質特點來養生,即年齡不同,生理、心理特點不一樣,養生方法就應有所區別。   青少年時期,由於發育不成熟,不能早婚,不能迷花戀蝶,沉迷於兒女之情。中醫歷來反對貪色縱慾,主張節慾以養精,藏精而健身。
  • 三本經典的京味高幹文,強推《君子有九思》
    哈嘍,小編今天向大家推薦三本經典的京味高幹文,但是強推的是《君子有九思》。主要小編很喜歡《君子有九思》的男女主的性格,他們都很厲害聰明,小說內容豐富。喜歡的請點擊上方的關注哦,關注看更多小說。《一禽定音》 作者:北傾入坑指南:這個男人,她從15歲開始,整整喜歡了七年。他慣得她無法無天,寵得她嬌俏任性。她做過最勇敢的事,就是從未放棄過他。就如他做過最好的事,就是愛上了她。二爺一生放蕩不羈,唯獨折了真心在她的身上。
  • 【國學】君子九思,守住自己內心的淨土
    本文來源:論語微信公號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 《君子有九思》高幹文,顧九思,我一生狂妄,卻從未贏過你一場
    陳慕白緩緩從她身邊走過,聲音依舊波瀾不驚:「你最不顧一屑的不是相思,是我。」——東奔西顧 《君子有九思》作者:東奔西顧文案:顧九思咬牙切齒的讓自己冷靜下來,「慕少,你做這麼雞鳴狗盜的事情不怕辱沒了你陳家三少的名聲嗎?」
  • 【國學】孔子語錄精華100句(附釋文)
    ——摘孔子《論語》  (默記所學的東西,堅持學習而不厭煩,教誨別人不知疲倦。)  44、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摘孔子《論語》  (如果財富能夠爭取得到,即使讓我手執馬鞭去做一個車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還不如去幹我喜歡的事。)  45、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 「The Master said…」現在的美國年輕人都會一兩句孔子語錄
    消息一發布就引來了網友們的熱議,這到底是哪句中國諺語?誤用中國諺語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現象,好像不論什麼話只要加上「Confucius says」、「The Master said」(孔子曰)或&34;(中國的古老諺語說)都能使這句話變得非常有道理。這就好像上學時候寫作文,背不住名人名言就自己編一樣。還有網友調侃稱:在網際網路上,你可以把任何一句老話稱為中國諺語。
  • 履卦:初九「素履,往,無咎。」解析;君子素位而行
    我在前文中講過,履卦是禮卦,全卦皆言「禮」,「禮」有「四正」(心正、身正、言正、行正),詳見《《周易·履卦》其實就講了三個字「履、禮、虔」,明白後卦義自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魯國和吳國同姓,都姓姬;周禮規定:同姓不婚;吳孟子是魯昭公夫人。春秋時期,國君夫人的稱號,一般是她出生的國名加上她的姓,但因她姓姬,故稱為吳孟子,而不稱吳姬。魯昭公娶同姓女子為夫人,違反了禮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