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失傳 1800年的《齊論語》出土引發《論語》熱 這十句孔子語錄最常被誤讀

2021-03-01 金英網

    不過即使《論語》不翻新,再次重讀《論語》,你也會發現,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名句,都有你意想不到的下一句。

    TOP  1


    父母在不遠遊

    這句知名度很高的孔子語錄,出自《論語·裡仁》。很多人會照字面意思理解成:父母在,不要出去浪。

    孔子可沒這麼迂腐,「父母在,不遠遊」之後還有半句——「遊必有方」,方就是「確定的去處」。整句話孔子說的是:「父母在世,不離家遠行,如果要外出也必須有確定的去處。」

    孔子從來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鬥。所以,年輕人不要慌,世界那麼大,想去看一看的,和父母溝通好,就大膽去吧。

    TOP  2


    以德報怨

    這四個字出自《論語·憲問》,原文是這樣的:「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有人問孔子,「用恩惠來回報怨恨,怎麼樣?」孔子說:「那麼又用什麼來回報恩惠呢?應該用正直來回報怨恨,用恩惠來回報恩惠。」

    所以,「以德報怨」並不是孔子在提倡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孔子真正的價值觀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裡的「直」,可以解釋為「公正合理」。

  

    TOP  3


    三思而後行

    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看電視劇時,特別是古裝片,經常會聽到一句這樣的臺詞:「主公,你要三思而後行啊。」首先要聲明,古人說「三」,一般並不指數字「三」,而是次數很多的意思。但這句話後面還提到了「再」,所以仍可看作數字「三」。

    這段《論語》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季文子凡事要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到了,說:「思考兩次,也就可以了。」

    季文子是魯國的一名貴族。顯然孔子並不贊成季文子做事想太多,想兩次也就夠了。如果第三次再考慮一下,很可能就猶豫不決,再也不會去做了。

    TOP  4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這句《論語·陽貨》中的語錄,簡直是千古疑案!因為到現在,學者們還在爭論它的真正含義。

    不管怎樣,從字面意思看,「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已經成了古往今來攻擊女性的第一話術。同樣因為這句話,孔子一到現代社會就背上了「不尊重女性」的黑鍋。

    別忘了它還有後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直譯下來就是,孔子說:「只有女子與小人是最難養的,與他們親近了,他們就會不遜從;與他們疏遠了,他們就會怨恨。」而且孔子所言的「小人」,多指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而「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所以,這句話實際講的是人與人的相處之道: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仔細想想,也許孔子當時只想感嘆:相愛容易相處難。

  

TOP  5


    愚不可及

    語出《論語·公冶長》,「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寧武子是衛國大夫。孔子對他有個評價:「寧武子這個人,國家政治清明時,就表現得很有才能;國家政治混亂時,就表現得很愚笨。他在該聰明的時候聰明,這個別人也能做到;他在該愚笨的時候愚笨,卻是別人很難做到的。」

    「愚不可及」這個貶義詞,最早其實是孔聖人用來讚美寧武子的!變化這麼大,估計連孔子自己都想不到。

 TOP  6


    老而不死是為賊

    語出《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翻譯一下,原壤叉開雙腿坐著等待孔子。孔子罵他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說著,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這裡的原壤是孔子的老友,好友相見,小打小罵,其實是一種親熱表現。就像「老不死」這個稱謂,也經常被一些老夫老妻用來秀恩愛。不過,「老而不死是為賊」到了元明時期,已經普遍作為不敬語了。

 TOP  7


    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論語·子路》,很多人將這句話作為君子之道,掛在嘴上。但其實和孔子的想法相左。

    原文是孔子的弟子子貢向孔子請教何謂君子。於是,孔子談了君子的最高境界。子貢又問:其次呢?孔子又說了一番話。子貢再問:再次一等呢?孔子這才說:「言必行,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說話必定有信用,行為必定果決,這是不管是非曲直的固執小人!不過也可以算再次一等的君子吧。」

    此處的「硜(keng)硜然」形容淺薄而固執的庸人。

    TOP  8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這個詞,現在大概可以被列為逼婚常用語。這句話原本出自《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現在很多人會把「立」理解為成家立業。但孔子在《論語·泰伯》中說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又在《論語·堯曰》中說「不知禮,無以立也」,所以他說的「三十而立」,其實是指這個時候,他已經懂得禮,言行都很得當,可以立足社會。

    孔子的「立」,立的是人格。這是一種自我的覺醒。

  TOP  9


    學而優則仕

    出自《論語·子張》,原話是「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多少中國父母將這句話作為家訓啊!

    然而這裡的「仕」並不是指做官,而是說具體做一件事,也就是實踐。「優」指的是悠閒,學有餘力。所以這句話講的是實踐和理論的辯證關係:事情做好了,可以總結經驗,從中學習;學習學好了,就可以把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做事中。「學而優則仕」並不是說「讀書好就能當官」。

   

TOP  10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出自《論語·雍也》,「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因為知和樂都是多音字,這句話正確的讀法應該是:子曰:「知(zhì)者樂(yào,愛好)水,仁者樂(yào)山;知(zhì)者動,仁者靜;知者樂(lè),仁者壽。」

    有人會把智者和仁者對立起來,變成「智慧的人喜歡水,仁義的人喜歡山;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這樣理解就錯了。孔子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仁智者樂山水,仁智者動靜相融,仁智者樂而壽。」

相關焦點

  • 海昏侯墓失傳論語被發現 1800年《論語·齊論》部分章節內容一覽
    海昏侯墓失傳論語被發現 1800年《論語·齊論》部分章節內容一覽時間:2016-09-11 20:34   來源:搜狐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昏侯墓失傳論語被發現 1800年《論語齊論》部分章節內容一覽 重大消息,海昏侯墓失傳論語!
  • 肩水金關漢簡《齊論語》整理(下)
    表2肩水金關漢簡所見《齊論語》失傳章句
  • 李零讀《論語》:古人讀《論語》有哪些版本?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的,大約成書於戰國時期。但是戰國時期的《論語》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呢?目前還不清楚,海昏侯墓出土的《論語》屬於西漢時期的抄本。根據古書上對《論語》的介紹,我們大概可以知道《論語》文本有三個不同的體系在流傳,或許版本更多還沒被發現。
  • 《齊論語》長什麼樣
    筆者數年前曾寫過一篇小文,討論的正是《齊論語》的模樣,故翻出來湊湊熱鬧。 文獻可見的《論語》傳授始自西漢。《漢書·藝文志》曰:「《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當時有《齊論》、《魯論》、《古論》三種傳本,均見於《漢書·藝文志》的記載。
  • 「百家講壇」主講人劉強來《贛圖大講堂》講述「孔子的智慧」
    ,探討以往對儒學的誤讀和曲解。2571年前,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誕生在山東曲阜。孔子用一生坎坷的命運,創造出古今中外最溫柔、最詩意、最無可替代的哲學,他的言行思想構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儒家思想的基礎。
  • 《論語》版本及其流變(上)
    在中國文化史上,沒有哪一部書比《論語》更為重要、影響更大,沒有哪一部書像《論語》那樣受到那麼多的關注。《論語》全書共20篇,16000字左右。它作為孔子儒學最基本、最原始的材料,主要彙編了孔子的言論。經歷了秦朝焚書坑儒及秦末的戰亂,《論語》像許多先秦古籍那樣曾一度失傳,至漢代復出現若干個傳本,最著名的是《古論語》、《齊論語》、《魯論語》三個流派,它們在文字、篇名及篇數上皆有一定差異。《古論語》分為21篇,由西漢前期的魯恭王劉餘在孔子舊宅中發現,其字為蝌蚪文,為戰國古文,當時難以傳授,僅孔安國為之訓解。
  • 孔子《論語》中哪些語錄還在影響著我們?
    孔子,名丘 ,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位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卒於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
  • 陳桐生:《論語》是怎樣編成的
    以澹臺滅明為例,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孔子死後,澹臺滅明「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乎諸侯」,儼然成為戰國初年南方一代儒宗,但《論語》中只有一則關於澹臺滅明的語錄,還是孔子與子遊在對話中偶然談及的。這就意味著,澹臺滅明這一系的弟子可能由於遠在江漢,未能參加《論語》的編輯工作。當然,像澹臺滅明這種情形的人,應該不止他一人。
  • 《論語》十句經典語錄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今天小編整理了十句處世之言,請看客一觀。十、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譯文】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
  • 全球孔子熱 福建退休教師英譯《論語》
    全球孔子熱 福建退休教師英譯《論語》 Retired teacher translates 'The Analects' into English
  • 《論語》格言十句,終身受益!
    《論語》,是一部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格式的經典,裡面處處都是格言,其內容豐富,無所不包,涉及社會人生的方方面面。值此孔子誕辰紀念日之際,再次學習《論語》的十句格言,感悟一下經典的智慧。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石淵博||文學中的珍寶——《論語》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它以語錄體為主,其內容包括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等,凝聚了儒家的思想智慧,凝結了孔門弟子的心血,是儒家不朽的經典著作之根。      打開《論語》我仿佛穿越了近2500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爭霸,逐鹿天下的春秋時期。《論語》的字裡行間,展示出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他們的形象是那樣的栩栩如生。比如,溫良恭儉讓誨人不倦的大成至聖文宣王孔子、勤奮好學的顏回、豪邁直爽的子路、孝順父母的閔子騫以及善於政事、很有經濟頭腦的子貢等。
  • 有生之年居然看到《論語》更新…千年第一坑!
    在主墓出土的眾多竹簡中,公布了兩張竹簡圖片,這兩張竹簡為同一支簡的正反面。竹簡反面寫有「智道」,正面寫有:「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雲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漢代「知」、「智」互通,此前公布的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簡上就將《論語》中「知者樂水」一句寫為「智者樂水」。由此可知,這枚竹簡上所書寫的「智道」,就是《漢書·藝文志》所載《齊論語》第二十二篇的篇題——「知道」。專家斷定,「基本可以確信,海昏侯墓出土竹書《論語》確係失傳1800年的《齊論語》。」
  • ——《論語》
    出自於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及思想的《論語》。這句話的意思是:見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齊,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點。 賞析 這是孔子說的話,也是後世儒家修身養德的座右銘。「見賢思齊」是說好的榜樣對自己的震撼,驅使自己努力趕上;「見不賢而內自省」是說壞的榜樣對自己的「教益」,要學會吸取教訓,不要跟別人墮落下去。
  • 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論語》「曾晳言志」簡初釋
    蔡邕《月令章句》引述《論語》此文之後,說:「今三月上巳祓禊於水濱,蓋出於此。」[7]這是將「浴乎沂」當作祓除儀式,只需洗濯手足。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採用此說,云:「浴,盥濯也,今上巳祓除是也。」他又補充說,沂水「地誌以為有溫泉焉,理或然也」,顯然是為了應對天涼不宜洗濯的質疑[8]。韓愈則索性認為「浴」是「沿」的訛字[9],改字作解,失於武斷。
  • 論語學研究 |《論語》「三月不知肉味」之辨說
    ,《大眾文藝》2012年第20期;(11)王虹霞:《「三月不知肉味」辨正》,《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12)周燕:《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實指》,《第六屆世界儒學大會學術論文集》,山東曲阜2013年9月;(13)屈行甫:《論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音樂審美本質》,《人民音樂》2016年第2期。(14)佚名者:《「三月不知肉味」》,《古典文學知識》2017年第5期。
  • 孔子《論語節選》
    論語(選錄)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日:「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論語》是用語錄體寫成的最早一部儒家經典,書中記錄了孔子及其門人的言行,共二十篇。撰者非止一人,成書可能在曾參逝世的公元前436年以後。我們今天研究包括文學思想在內的孔子思想,《論語》此書仍然是主要依據。
  • 讓住在《論語》中的孔子更鮮活
    整體觀照,洞察隱秘結構在普通讀者看來,《論語》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薈萃,零散參差。但何偉俊卻以銳利眼光,發現《論語》隱秘的「篇章結構」。他在詳細闡述《學而篇第一》之後,指出——《論語》首尾照應,內容相互貫通以升級,就像地球圍繞太陽轉,形成周而復始、完美無瑕的圓,體現了孔子「吾道一以貫之」的思想,令人回味無窮。
  • 錢穆:孔子誕辰勸人讀《論語》並及《論語》之讀法
    讀《論語》並不難,一個高級中文中學的學生,平直讀其大義,應可通十分之四乃至十分之五。讀《論語》可分章讀,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不懂處暫時跳過,俟讀了一遍再讀第二遍,從前不懂的逐漸可懂。如是反覆讀過十遍八遍以上,一個普通人,應可通其十分之六七。如是也就夠了。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幾分鐘時問,不論枕上、廁上、舟車上,任何處,可拿出《論語》,讀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論語》,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複的。
  • 《論語》中有關人際關係的五句語錄,跟孔子學為人處世,受益匪淺
    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的發展影響巨大,甚至很多東亞強國都留下飽受儒學薰陶的印記。北宋的大學問家趙普曾經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名言,足見儒學思想的寶貴,是現代人了解過去,指導未來的精神財富。一部論語包羅萬象,蘊藏自省修身、陶情解惑、治國齊家之金玉良言。今天就為大家節選出十句與為人處世有關的語錄,學習孔子高明的人際關係處理法則:1、以德聚人。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有人說:「用恩德來回報仇怨,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