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水金關漢簡《齊論語》整理(下)

2021-03-01 考古匯

表2肩水金關漢簡所見《齊論語》失傳章句

簡八「之方」章,此章見《說文·玉部》「(玉)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21]。《說文》釋義時多引《論語》、《逸論語》,此章或亦為《說文》引用《齊論語》。另見《孔子家語·問玉》、《禮記·聘義》與《荀子·法行》,三書所載內容較《說文》為多,在引述此句前有「子貢問於孔子曰」及「孔子曰」,故此章或當屬《齊論》。

宋王應麟的《漢藝文志考證》以為「《問王》疑即《問玉》也」,因「篆文相似」而誤[22],清朱彝尊《經義考》、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馮登府《論語異文考證》、近人陳漢章《經學通論》均贊同此說,清馬國翰於所輯《玉函山房輯佚書·齊論語》中即將《禮記•聘義》所載「子貢問於孔子」等語作為《問王(玉)》篇首章。據此,「之方」章或即《問王(玉)》篇首章。

肩水金關漢簡中出現的十三枚《論語》簡牘,對經學研究具有重大意義。這些簡牘共屬十三章、共計一百八十七字(含3個重文符號「=」,不含5個分章符號「·」),出自《論語》前二十篇的簡五、章句六、五十七字,失傳的《知道》篇簡八、章句七、百三十字(因「之方」章中未明確見「問王」二字,暫將全部失傳章句歸入《知道》篇),這構建出了《齊論語》的部分經義與大致面貌。其中孔子關於「自愛」、「自敬」的闡發,豐富了「仁」、「知(智)」的內涵;「九變復貫,知言之篡」等逸詩的出現,為「孔子刪詩」等問題提供了一定的證據;此外,《荀子》《家語》《禮記》《法言》《說文》等秦漢儒學作品與早期儒家典籍之間的關係也值得重新審視。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西北地區出土漢簡《論語》,以肩水金關《齊論語》時代較早、版本獨特、簡牘存世最多。「齊人所學,謂之《齊論》」[23],肩水金關之中有來自齊地的吏民[24],《齊論》簡牘應是由他們自齊地帶來、或就地默寫而成的。金關漢簡中還曾出現「學師」一詞[25],此「學師」,或即「置學師以教之」[26]。據此,漢簡《齊論語》或是金關之中「學師」教授時所用的教材,肩水金關除軍事保衛與行政管理的職能外,應還有一定的文化教育功能,這代表了漢代國內各地文化交流的狀況與儒家思想在西北地區的傳播情況。

肩水金關漢簡《齊論語》為科學考古出土的珍貴文物,來源清晰可靠,但學界對其重視程度有限。筆者以為,以肩水金關漢簡為代表的西北地區出土簡牘,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對其價值重新評定。

考古是嚴謹的人文科學,與盜墓有本質區別。考古重視的是文化價值與人文關懷,而非經濟價值的簡單獲取。《齊論語》是失傳一千八百年的《論語》版本,失傳篇章的經學地位應大致等同於傳世篇章。關於《齊論》的經文與經義是歷代經學家爭論千年的問題,但是,這些爭論只能建立在推論甚至臆測的基礎上,而沒有實物證據。只有考古,能以文物證據證明:《齊論語》,尚在人間。

[1] 作者郵箱:wangchuning1992@sina.com

[2] 楊軍、王楚寧、徐長青:《西漢海昏侯墓出土<論語·知道>簡初探》,《文物》2016年第12期。

[3] 甘肅簡牘研究保護中心:《肩水金關漢簡(貳)》,中西書局2012年,第94頁。

[4] 蕭從禮、趙蘭香:《金關漢簡「孔子知道之易」為<論語・知道>佚文蠡測》,《簡帛研究二〇一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84—187頁。

[5] 蕭從禮、趙蘭香:《金關漢簡「孔子知道之易」為<論語・知道>佚文蠡測》,《簡帛研究二〇一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6] 郝樹聲:《漢代<論語>在邊疆的傳播》,光明日報,2016年11月28日。

[7] 張英梅《試探<肩水金關漢簡(叄)>中所見典籍簡及相關問題》,《敦煌研究》2015年第4期。

[8] 黃浩波《肩水金關漢簡所見典籍殘簡》,簡帛網,2013年8月1日。

[9] 姚磊《讀<肩水金關漢簡>札記(十九)》,簡帛網,2017年5月26日。

[10] 尉侯凱《讀<肩水金關漢簡>零札七則》,《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11] 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

[12] 圖1為筆者據原圖重置,原圖為《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中的「圖一二」。《文物》1978年第1期。

[13] 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633頁。

[14] (三國)王肅註:《孔子家語•顏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2頁。

[15] (漢)揚雄撰、汪榮寶義疏:《法言義疏•君子》,中華書局,1987年,第515頁。

[16] (戰國)荀況撰、(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子道》,中華書局,1988年,第533頁。

[17] (三國)王肅註:《孔子家語•顏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4頁。

[18] (漢)班固:《漢書•武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第169頁。

[19] 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小雅·正月》,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716頁。

[20] 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陳風·衡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443頁。

[2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註:《說文解字注·玉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0頁。

[22] (宋)王應麟撰,張三夕等點校:《漢制考 漢藝文志考證》,中華書局,2011年,第182頁。

[23] 皇侃《論語義疏序》引劉向《別錄》。(南朝梁)皇侃:《論語集解義疏》,中華書局,1985年,第4頁。

[24] 「齊郡臨菑吉羊裡簪弱王光年廿三 長七尺三尺黃色疾 字子叔(73EJT9:3)」、「齊郡臨菑滿羊裡公乘薛弘年(73EJT9:20)」、「齊郡臨菑西通裡大夫侯壽年五十長七尺二寸黑色(73EJT9:28)」、「齊郡鉅定縣壯裡不更羅遷宿建年(73EJT9:126)」、「齊郡鉅定廣裡不更宿延(73EJT37:470)」。

[25] 「府告肩水關嗇夫許常負學師張卿錢五百錄(EJT23:883)」

[26]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中華書局,1964年,第23頁。

(原文刊於:《中國文物報》( 2017年08月11日 )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

責任編輯:任冠宇

相關焦點

  • 甘肅系統整理出版1萬餘枚漢簡 為漢代各領域研究提供一手資料
    新華社蘭州8月16日專電(記者張文靜)記者從甘肅省簡牘博物館了解到,隨著《肩水金關漢簡(伍)》近日正式出版,歷時六年的「肩水金關漢簡」整理出版工作完美「收官」,這為研究漢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法律、兩漢河西四郡軍事防禦和民族交流等各個領域,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 甘肅300枚珍貴漢簡在北京展出
    展出的漢簡有1974年出土於居延甲渠候官遺址的《候粟君所責寇恩冊》《相利善劍冊》,1973年出土於肩水金關遺址的《甘露二年丞相御史律冊令》《勞邊使者過界中費冊》,1990年出土於敦煌懸泉置遺址的《建昭二年敦煌太守調史監製書》。其中《候粟君所責寇恩冊》是一份完整的司法文書,內容涉及軍事、民政、法律、經濟等各方面內容,是研究東漢初年社會歷史的重要文獻。
  • 《齊論語》長什麼樣
    漢景帝末年,又在孔子老宅發現了《古論語》,有二十一篇,編次與《魯》、《齊》不同,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為一篇,故有兩《子張》篇。我們今天所讀乃是漢成帝的老師張禹以《魯論語》為基礎整理的《張侯論》,實際上是一個西漢晚期的本子。其實,《張侯論》在雖然《論語》原本方面屬於《魯論》,但在訓詁方面是兼收《齊》說的。張禹本人的《論語》之學,也習自《齊論語》大師王吉和庸生。
  • 往事|徐森玉先生與搶救居延漢簡的傳奇
    西屋三間,貝格曼在北間整理古物。甘泉寶在中間修復古器物,還有安德生助手白萬玉推薦的通州人潘某在此作整潔木簡,拼湊膠合之事。我和傅明德在南間整理木簡,將登記的木簡納入卡片長方座櫃中,按照號次做成囊匣分裝其中。」【傅振倫《第一批居延漢簡的採集與整理始末記》,見於《文物天地》1987年第1期,p.27-29。】
  • 沈亞明︱也談徐森玉、沈仲章與居延漢簡
    後由胡繡楓根據口述記錄稿,整理成《沈仲章搶救居延漢簡歷險記》(簡稱《歷險記》),1986年首發於《團結報》,署名為「沈仲章口述、霍偉記錄、胡繡楓整理」。同年,《人民日報海外版》和《文物天地》相繼轉載。我手中現無文本,記憶初讀《團結報》,大節基本可以。
  • 海昏侯墓失傳論語被發現 1800年《論語·齊論》部分章節內容一覽
    海昏侯墓失傳論語被發現 1800年《論語·齊論》部分章節內容一覽時間:2016-09-11 20:34   來源:搜狐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昏侯墓失傳論語被發現 1800年《論語齊論》部分章節內容一覽 重大消息,海昏侯墓失傳論語!
  • 漢簡在中國書壇到底怎麼樣?答案在這裡
    漢簡,是我國書法遺產中的一朵瑰麗的奇葩。東漢碑刻書法佔據了中國書法領域中的重要位置,而大量西漢竹木簡書的出土更呈現奇觀,填補了由秦至東漢這一歷史階段的空白,使漢代書法有了全貌。 簡牘中的真、 草、隸、篆洋洋大觀, 筆致精妙,質樸古雅,自然茂美,在中國書壇獨樹幟,光彩奪目。
  • 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論語》「曾晳言志」簡初釋
    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竹簡本《論語》,是劉賀曾經擁有的西漢中期《論語》抄本,近於《漢書·藝文志》所謂的齊《論語》系統[1],已引起學界高度關注。但竹簡保存狀況不佳,整理較為困難,至今仍只能利用清理揭剝時掃描的紅外圖像釋讀出部分文句。目前的印象是,簡本與今本文句相似程度較高,差異多表現在虛詞和用字習慣上;但也有一些實質性異文,與今本含義有重要差別,值得儘早刊布,以供學界討論。
  • 一起閱讀‖《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5、《論語》:道千乘之國6、《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7、《論語》:賢賢易色8、《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9、《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10、《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11、《論語》: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12、《論語》:禮之用,和為貴13、《論語》:信近於義,言可復也14、《論語》:君子食無求飽
  • 驛站漢簡解讀:中國漢代已有嚴格的政府接待制度
    近日,記者從甘肅省文物考古部門了解到,歷經12年的整理解讀,1990年在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2.3萬枚有字漢簡的解讀工作已近尾聲,中國漢朝政府通過懸泉置驛站與西域各地溝通交往的史實將全部公開。   據新華網報導,長期從事簡牘研究工作的國際簡牘學會會長何雙全說,漢朝政府在絲綢之路上修建了大量的驛站,由專人負責接待過往的「公差」人員。
  • 黃坤生:穿越千年對話漢簡帛書 入古出新
    對話漢簡入古出新  「黃坤生的書法,有黃庭堅的痕跡,有二王的神韻,又有漢簡的東西。」中國美院教授邱志傑這樣評價黃坤生的作品。黃坤生說,由於漢簡在書寫思想上沒有受到那麼多的束縛,因此,表現出豐富的創造力。  黃坤生大量地學習研究漢簡帛書,並將它們引入到行草書中,這些篆隸相融的漢簡書體和取法明清的行草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穿越千年的時空。通過對每個漢字結體處理上的適度誇張,大膽運用空間的想像,自由適意地表達了黃坤生對漢簡書法的審美感覺,形成了古而新、放而雅、自由獨特的線條語言,表現了追求無所束縛的心靈直白。
  • 60篇再讀《論語》筆記整理1
    首先闡述:《論語》主要是聖賢孔子和學生們日常教學和生活的一些言行筆記,孔子過世後,他的弟子有子和曾子繼承了老師的事業繼續從事教育工作。 其次整理:有子的學生和曾子的學生共同努力整理成了一本小冊子,做為他們學習教學的教材。
  • 依託出土漢簡,甘肅簡牘博物館、中西書局等翻譯2000多年前的「檔案...
    因為該書依託的是懸泉置遺址中出土的有字漢簡。  懸泉置遺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以東60公裡的戈壁裡,於1990年至1992年間被發現,出土的2.3萬枚有字漢簡相當於2000多年前的檔案文件。  為了讓這批簡牘文獻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發揮到最大,經過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陝西師範大學、清華大學相關機構近30年的整理研究,《懸泉漢簡》(第一卷)首次將其中的2300枚漢簡的內容面向公眾公開。
  • 《論語》中的禮(下)
    生活在這種歷史環境下的孔子自然將目光更多投向了現實社會:他的學說以做人和為政兩方面為主,以恢復社會的穩定和諧為直接目的,教化的對象則是以各國君主為首的全體社會成員。禮的作用是為人們提供行為準則,使仁通過合乎禮節的儀節規範表現出來。
  • 「美在阿拉善-巖畫與居延漢簡藝術展」在酒泉啟動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馬麗俠)7月3日,酒泉市—阿拉善盟文旅區域合作交流暨「美在阿拉善—巖畫與居延漢簡藝術展」啟動儀式在甘肅省酒泉市舉行。啟動儀式此次展出的巖畫與居延漢簡藝術,是20世紀我國四大考古發現之一,被稱為「美術世界的活化石」。原生態民族文化展演據了解,阿拉善地區歷來為草原遊牧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的碰撞交匯地帶,歷史上許多民族都在此留下印記。
  • 《論語》的文化傳統(十八):魏 · 何晏談《論語》
    《論語》的文化傳統(十八)魏·何晏談《論語》敘曰,漢中壘校尉劉向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大(太)子大傅夏侯勝,前將軍蕭望之,丞相韋賢及子玄成等傳之。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琅邪王卿及膠東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故有魯論,有齊論。
  • 讓稀碎的漢簡沉睡千年後復活,這技術什麼水平?
    沒想到吧,都皺巴成這樣了,竟然還能恢復大半,而漢簡上的文字清晰可見。江西南昌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官博@海昏侯 今天(18日)發布的這一幕,來自12月16日央視播出的首部古籍修復保護紀錄片《古書復活記》,第四集介紹了「簡牘復活」的故事。
  • 論語|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譯文】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
  • 論語學研究 |《論語》「三月不知肉味」之辨說
    今音樂界人士對此尤為關注,迄今公開發表的比較重要的爭鳴論文不下16篇。但「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的「為」既不是系動詞、介詞、副詞,也不是上述提到的製作、製造義,更不是阮元《經籍籑詁》及近人聞一多《釋為釋豖》說的「為」即「媯」(劉寶楠《論語正義》卷八詳證)。準確言之,此「為」實是動詞,乃作起、興起下的學習、操習義。「為樂」不是「制樂」而是「學樂」「習樂」。「至於斯」不是至於齊地而是至於「三月不知肉味」,「斯」作指代詞,正指代前文說的「三月不知肉味」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