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肩水金關漢簡所見《齊論語》失傳章句
簡八「之方」章,此章見《說文·玉部》「(玉)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21]。《說文》釋義時多引《論語》、《逸論語》,此章或亦為《說文》引用《齊論語》。另見《孔子家語·問玉》、《禮記·聘義》與《荀子·法行》,三書所載內容較《說文》為多,在引述此句前有「子貢問於孔子曰」及「孔子曰」,故此章或當屬《齊論》。
宋王應麟的《漢藝文志考證》以為「《問王》疑即《問玉》也」,因「篆文相似」而誤[22],清朱彝尊《經義考》、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馮登府《論語異文考證》、近人陳漢章《經學通論》均贊同此說,清馬國翰於所輯《玉函山房輯佚書·齊論語》中即將《禮記•聘義》所載「子貢問於孔子」等語作為《問王(玉)》篇首章。據此,「之方」章或即《問王(玉)》篇首章。
三
肩水金關漢簡中出現的十三枚《論語》簡牘,對經學研究具有重大意義。這些簡牘共屬十三章、共計一百八十七字(含3個重文符號「=」,不含5個分章符號「·」),出自《論語》前二十篇的簡五、章句六、五十七字,失傳的《知道》篇簡八、章句七、百三十字(因「之方」章中未明確見「問王」二字,暫將全部失傳章句歸入《知道》篇),這構建出了《齊論語》的部分經義與大致面貌。其中孔子關於「自愛」、「自敬」的闡發,豐富了「仁」、「知(智)」的內涵;「九變復貫,知言之篡」等逸詩的出現,為「孔子刪詩」等問題提供了一定的證據;此外,《荀子》《家語》《禮記》《法言》《說文》等秦漢儒學作品與早期儒家典籍之間的關係也值得重新審視。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西北地區出土漢簡《論語》,以肩水金關《齊論語》時代較早、版本獨特、簡牘存世最多。「齊人所學,謂之《齊論》」[23],肩水金關之中有來自齊地的吏民[24],《齊論》簡牘應是由他們自齊地帶來、或就地默寫而成的。金關漢簡中還曾出現「學師」一詞[25],此「學師」,或即「置學師以教之」[26]。據此,漢簡《齊論語》或是金關之中「學師」教授時所用的教材,肩水金關除軍事保衛與行政管理的職能外,應還有一定的文化教育功能,這代表了漢代國內各地文化交流的狀況與儒家思想在西北地區的傳播情況。
肩水金關漢簡《齊論語》為科學考古出土的珍貴文物,來源清晰可靠,但學界對其重視程度有限。筆者以為,以肩水金關漢簡為代表的西北地區出土簡牘,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對其價值重新評定。
考古是嚴謹的人文科學,與盜墓有本質區別。考古重視的是文化價值與人文關懷,而非經濟價值的簡單獲取。《齊論語》是失傳一千八百年的《論語》版本,失傳篇章的經學地位應大致等同於傳世篇章。關於《齊論》的經文與經義是歷代經學家爭論千年的問題,但是,這些爭論只能建立在推論甚至臆測的基礎上,而沒有實物證據。只有考古,能以文物證據證明:《齊論語》,尚在人間。
[1] 作者郵箱:wangchuning1992@sina.com
[2] 楊軍、王楚寧、徐長青:《西漢海昏侯墓出土<論語·知道>簡初探》,《文物》2016年第12期。
[3] 甘肅簡牘研究保護中心:《肩水金關漢簡(貳)》,中西書局2012年,第94頁。
[4] 蕭從禮、趙蘭香:《金關漢簡「孔子知道之易」為<論語・知道>佚文蠡測》,《簡帛研究二〇一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84—187頁。
[5] 蕭從禮、趙蘭香:《金關漢簡「孔子知道之易」為<論語・知道>佚文蠡測》,《簡帛研究二〇一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
[6] 郝樹聲:《漢代<論語>在邊疆的傳播》,光明日報,2016年11月28日。
[7] 張英梅《試探<肩水金關漢簡(叄)>中所見典籍簡及相關問題》,《敦煌研究》2015年第4期。
[8] 黃浩波《肩水金關漢簡所見典籍殘簡》,簡帛網,2013年8月1日。
[9] 姚磊《讀<肩水金關漢簡>札記(十九)》,簡帛網,2017年5月26日。
[10] 尉侯凱《讀<肩水金關漢簡>零札七則》,《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
[11] 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
[12] 圖1為筆者據原圖重置,原圖為《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中的「圖一二」。《文物》1978年第1期。
[13] 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633頁。
[14] (三國)王肅註:《孔子家語•顏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2頁。
[15] (漢)揚雄撰、汪榮寶義疏:《法言義疏•君子》,中華書局,1987年,第515頁。
[16] (戰國)荀況撰、(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子道》,中華書局,1988年,第533頁。
[17] (三國)王肅註:《孔子家語•顏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4頁。
[18] (漢)班固:《漢書•武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第169頁。
[19] 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小雅·正月》,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716頁。
[20] 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陳風·衡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443頁。
[2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註:《說文解字注·玉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0頁。
[22] (宋)王應麟撰,張三夕等點校:《漢制考 漢藝文志考證》,中華書局,2011年,第182頁。
[23] 皇侃《論語義疏序》引劉向《別錄》。(南朝梁)皇侃:《論語集解義疏》,中華書局,1985年,第4頁。
[24] 「齊郡臨菑吉羊裡簪弱王光年廿三 長七尺三尺黃色疾 字子叔(73EJT9:3)」、「齊郡臨菑滿羊裡公乘薛弘年(73EJT9:20)」、「齊郡臨菑西通裡大夫侯壽年五十長七尺二寸黑色(73EJT9:28)」、「齊郡鉅定縣壯裡不更羅遷宿建年(73EJT9:126)」、「齊郡鉅定廣裡不更宿延(73EJT37:470)」。
[25] 「府告肩水關嗇夫許常負學師張卿錢五百錄(EJT23:883)」
[26]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中華書局,1964年,第23頁。
(原文刊於:《中國文物報》( 2017年08月11日 )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
責任編輯:任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