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簡在中國書壇到底怎麼樣?答案在這裡

2020-12-20 書法名家堂

漢簡,是我國書法遺產中的一朵瑰麗的奇葩。東漢碑刻書法佔據了中國書法領域中的重要位置,而大量西漢竹木簡書的出土更呈現奇觀,填補了由秦至東漢這一歷史階段的空白,使漢代書法有了全貌。 簡牘中的真、 草、隸、篆洋洋大觀, 筆致精妙,質樸古雅,自然茂美,在中國書壇獨樹幟,光彩奪目。

由於漢簡出士的時間較近,人們還來不及充分認識到簡書的藝術價值,有些人還懷疑簡書的藝術性。而懷疑的緣由,是漢簡大多出自社會下層的職業抄書人之手或為下層士吏、士卒所書;結體不如東漢書法嚴謹,用筆不如東漢書法規範。於是,他們認為在兩漢只有東漢成熟、規範化時期的隸書名碑《張遷碑》、《乙瑛碑》、《禮器碑》、《曹全碑》、《史晨碑》等,這才是具有高度藝術性的書法碑刻。

須知歷代的書法藝術珍品有相當一部分是工匠和無名書家留下來的。如秦漢的磚文和瓦當文字,商周的養器中的銘文、鏡文、印璽文等。即使是東漢或魏晉時期的不少碑刻文字,也是一些無名書家的手跡。那些來自民間和下層的千百萬不知名的書家,所創立的書法藝術成果,是人民群眾辛勤勞動的產物,確實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強大的生命力,是不容忽視的。中國文字書體的演進幾乎都有這樣一個過程, 即任何高明的書體往往都是先由社會下層士吏率先創造。開始總不免帶有不規則和稚拙的形態,但被統治者利用以後,在御用書法家或當時書壇的佼佼者加工整理之後,逐漸被規則、工整的形式所代替,進而加工成標準化、規範化的字體。現存世的名碑、名碣、墓誌多屬於後者。這是中國文字的演進規律,也是中國書法演進的規律。從一般人角度只重視後者。只承認後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從書法藝術家的角度也是只看重後者,那就不免偏頗了。

漢簡書法都是漢人的墨跡,從墨跡中更能領略到漢代書法家的書法氣息。墨跡在書法中的地位是眾所周知的,較之於刻石,墨跡更能真實反映原作者的書法意趣。而刻石即使是新刻也是經過加工走樣以後的了。我們在讀古碑帖的時候就會發現,有的碑由於刻工文化低,有的則由於粗心把字刻錯、刻掉筆畫,或任意增加筆畫,造成了古碑中的錯別字。何況有的刻工技術粗劣,效果更加可想而知。何況漢碑經上千年風蝕和人為磨損(指搬動、撫摩、椎拓等),字跡已模糊不清,離原作者書法意趣已相距千裡。就是有保護措施的孔廟和岱廟裡的漢碑刻石絕大多數都已殘破,有許多字跡都已脫落。如《乙瑛碑》《禮器碑》《史晨碑》等最為明顯,有些碑刻就有已被「洗」過之嫌。今人要想領略漢人筆法,多以傳世的東漢碑刻現在呈現的筆形為據,其實相距原漢人筆意已遠矣!依我之見,現在書家推崇的漢碑,如《張遷碑》、《乙瑛碑》、《禮器碑》等,如不經過近兩千年大自然的再創造,而是如新刻之時,筆畫清清楚楚、光光生生、整整齊齊,那今人恐怕是不會有那麼大的興趣的。何況拓工技藝高低又左右了作品的質量。我在市面上看到不少發行的《曹全碑》版本,因椎拓、製版、印刷的原因,已離原碑風貌甚遠。有的偏肥,更多的偏瘦,有的因筆畫已被墨蝕而面目全非,但初學隸書的人仍把它作為範本。這叫初學者怎樣去領略漢人的筆法呢?

而漢簡就不大同了,我們可以直接欣賞到距今二千年左右的漢人手書墨跡。普通條件的人也可看到影印的漢簡墨跡,結體之天成,筆法之執著,墨色之燥潤,行筆之疾澀,乃至氣度和神韻,皆躍然簡上。在用墨上,「漢時的墨是當時通行的丸墨,那種墨是天然原料製成的漆煙」。色澤烏黑而帶紫光,而且墨色經久不衰,所以兩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看到的幾處出土的簡牘書法的墨色仍然烏黑而有光澤。這是由於社會的發展,對文字一人 們社會交流的工具,不得不追求簡易速成、草率急就。這也是漢簡書寫中的一大特色。正因為如此,反而在書法藝術上表現出一種自然生趣、落落大方、粗獷拙實、使轉用筆較速而不拘謹做作的古拙風格。

漢簡以它頑強的藝術生命力,直接影響著中國書法的各種流派。中國書法發展到漢代已開始出現真、草、隸、篆各體,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漢簡在書體上真、草、隸、篆四體是齊備的。簡書中的隸書,我們目前看到的影印件很多,如《武威醫簡》、《甘谷漢簡》等,簡文均用墨書,那是種典型的規範化隸書的先導,筆畫渾厚樸茂,古雅端莊。字形呈正方、長方、扁方的都有,不拘一格,筆畫肥、瘦、剛、柔相濟,縱橫奔放,渾厚凝重,變化多端,最為茂美,已為中國隸書走向高峰奠定了基礎。我們從《甘谷漢簡》中的許多字的結體和用筆中已明顯看到具備名碑《禮器碑》、《曹全碑》的主要特點。簡書中的草書,主要指章草, 然而今草痕跡已不鮮見,甚至可以看到有些整字的結構和筆畫已出現濃厚的今草意味。從甘肅省博物館和武威縣文化館合編的《武威漢代醫簡》中可以看到那些簡書,書體是以章草為主,結體和用筆已具備章草法度,波勢美妙,為後世章草的發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礎。

相關焦點

  • 黃坤生:穿越千年對話漢簡帛書 入古出新
    黃坤生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漳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漳州出現了書法家群體,這些書法家在風格方面比較接近,大多以明清行草書風為主,他們頻頻入展全國的各個展覽並獲獎,當時的書壇稱其為「漳州書風」。黃坤生就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近幾年來,他將漢簡帛書的筆意用到行草書創作,書風獨標,引發書法界廣泛關注。
  • 張有清︱海嶽風華—當代書壇代表書家學術研究觀摩展
    在學院書法教育的普及和全民書法的熱潮下,湧現出一批優秀的書法家,他們經過多年的砥礪與探索,在各自的創作領域已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個性和學術特徵,有著良好的學術視野和創作能力,這些書法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當代書法的較高水平,同時也是當下中國藝術生態的樣本,他們中的一些佼佼者,已經或將成為中國當代書法藝術的中堅力量和代表書家。
  • 往事|徐森玉先生與搶救居延漢簡的傳奇
    二事實上,徐森玉先生與居延漢簡的關係極為深厚,早在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自行組織科考團打算至西北考察之初,中國學界為了反對這一行徑,而於1927年3月5日,在國立北京大學三院研究所成立了中國學術團體聯席會議(後改名中國學術團體協會),用意在於反對外人隨意採取中國之古物。
  • 書法大家錢君匋,70歲時學漢簡,開創妙趣橫生的新書風
    錢君匋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畫家、篆刻家、書籍裝幀家。他才氣縱橫,書法之外,篆刻、繪畫、音樂造詣也非常精深。他能夠大膽地將篆書筆法融入隸書中,並結合草書的飛動奔騰,融入金石趣味,開創了一種前無古人的天真稚拙、雅致秀逸、筆墨酣暢、妙趣橫生的漢簡新書風。他的漢簡書法,以一種天真率意的風格獨樹一幟,以一種暫新的面貌矗立於當代書壇。 錢君匋先生開始漢簡書法的創作是在70歲左右, 此後這種書體便成為他的代表書體。
  • 驛站漢簡解讀:中國漢代已有嚴格的政府接待制度
    近日,記者從甘肅省文物考古部門了解到,歷經12年的整理解讀,1990年在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2.3萬枚有字漢簡的解讀工作已近尾聲,中國漢朝政府通過懸泉置驛站與西域各地溝通交往的史實將全部公開。   據新華網報導,長期從事簡牘研究工作的國際簡牘學會會長何雙全說,漢朝政府在絲綢之路上修建了大量的驛站,由專人負責接待過往的「公差」人員。
  • 肩水金關漢簡《齊論語》整理(下)
    西北地區出土漢簡《論語》,以肩水金關《齊論語》時代較早、版本獨特、簡牘存世最多。「齊人所學,謂之《齊論》」[23],肩水金關之中有來自齊地的吏民[24],《齊論》簡牘應是由他們自齊地帶來、或就地默寫而成的。金關漢簡中還曾出現「學師」一詞[25],此「學師」,或即「置學師以教之」[26]。
  • 「美在阿拉善-巖畫與居延漢簡藝術展」在酒泉啟動
    正北方網訊(北方新報正北方網記者 馬麗俠)7月3日,酒泉市—阿拉善盟文旅區域合作交流暨「美在阿拉善—巖畫與居延漢簡藝術展」啟動儀式在甘肅省酒泉市舉行。啟動儀式此次展出的巖畫與居延漢簡藝術,是20世紀我國四大考古發現之一,被稱為「美術世界的活化石」。原生態民族文化展演據了解,阿拉善地區歷來為草原遊牧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的碰撞交匯地帶,歷史上許多民族都在此留下印記。
  • 沈亞明︱也談徐森玉、沈仲章與居延漢簡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的陳洪進研究員,先本人後派人專題採訪父親。後由胡繡楓根據口述記錄稿,整理成《沈仲章搶救居延漢簡歷險記》(簡稱《歷險記》),1986年首發於《團結報》,署名為「沈仲章口述、霍偉記錄、胡繡楓整理」。同年,《人民日報海外版》和《文物天地》相繼轉載。我手中現無文本,記憶初讀《團結報》,大節基本可以。
  • 餘姚出土的漢簡上寫了什麼?含有哪些重要信息?
    漢簡這個名字,聽上去離寧波實在有些遙遠。 我們熟悉的漢簡,如居延漢簡、武威漢簡、敦煌漢簡,都遠在距離寧波幾千公裡外的大西北,大漠黃沙,相對乾燥易保存的氣候,才是它們的「標配」。 寧波以及寧波周邊,出土過漢簡嗎?
  • 喜訊 ▎王洪宇入選提名我最喜愛的全國硬筆書壇人物
    在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指導下,由中國硬筆書法網發起並聯合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官網、《中國大書法》雜誌、《語文報·書法版》、硬筆書法天地網、中國書法家園網、中國硬筆書法江湖網、中國品牌書法網《書法·書法家》、全國硬筆書法教育考試網、藝之卓網等多家媒體共同協辦的當代硬筆書壇「我最喜愛的全國硬筆書壇人物」評選活動,經過一年來的組織發動、宣傳推介、自願申報、協會提名、媒體推薦、評委投票
  • 人物 | 沙孟海,中國當代書壇巨擘
    二十世紀書壇泰鬥。於語言文字、文史、考古、書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畢業於浙江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曾任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浙江美術學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長、西泠書畫院院長、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 46釐米,150多個字,寧波餘姚出土的漢簡上寫了什麼?
    漢簡這個名字,聽上去離寧波實在有些遙遠。 我們熟悉的漢簡,如居延漢簡、武威漢簡、敦煌漢簡,都遠在距離寧波幾千公裡外的大西北,大漠黃沙,相對乾燥易保存的氣候,才是它們的「標配」。 寧波以及寧波周邊,出土過漢簡嗎?
  • 九州臺擬引進「漢簡博物館」建文化森林旅遊園區
    另據安寧區綠化站負責人介紹,園區內擬引進一個全國首屈一指的文化項目———「中國漢簡博物館」,因漢簡發現被譽為20世紀「中國四大考古發現之一」,甘肅考古所保存60100枚,佔全國所出漢簡總量的82%,如能促成該項目落戶,將大大提升九州颱風景區的歷史文化底蘊,對「文化蘭州」的建設起到不可估量的意義。
  • 依託出土漢簡,甘肅簡牘博物館、中西書局等翻譯2000多年前的「檔案...
    因為該書依託的是懸泉置遺址中出土的有字漢簡。  懸泉置遺址位於甘肅省敦煌市以東60公裡的戈壁裡,於1990年至1992年間被發現,出土的2.3萬枚有字漢簡相當於2000多年前的檔案文件。  歷經30年研究首次公開  「甘肅是簡牘大省,自1907年以來,共有8萬多枚簡牘出土,其中又以漢簡為最,總量達7萬多枚,佔中國出土漢簡總數的80%以上,素有『漢簡之鄉』的美譽。懸泉置漢簡的出土應該說是對古絲綢之路的研究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一個百科書式的史料。」
  • 對陝西書壇的發展來說,追隨吳三大的書家太多,將是一種拖累
    陝西書壇一個具有影響的人物吳三大先生已經過世一年了,雖然今日談及這個話題,有點不太禮貌。但針對陝西書法發展的現狀, 還是想說說這個話題。 吳三大先生在世時,對陝西書壇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也是遍及全省範圍的。
  • 甘肅300枚珍貴漢簡在北京展出
    本報北京9月1日電(記者宋喜群)「古塞奇珍——甘肅古代簡牘暨漢簡書法展」1日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展,此次展覽由國家藝術基金會資助,由中國書法家協會、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聯、甘肅省文化廳、甘肅省文物局主辦,甘肅簡牘博物館承辦。
  • 【書壇中堅】陳志平的學術與書法
    陳志平長期從事書法研究,在《文藝研究》、《文獻》、《中國書法》等重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主持2010年國家社科基金《基於〈墨池編〉的古代書論文獻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宋代書家叢考》以及廣東省社科基金《明清時期嶺南書家群體研究》等國家和省部級課題多項。
  • 江西中華人物、江西書壇十老——徐林義
    1963年於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本科畢業,書法與中國畫師承胡獻雅教授。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書法展覽,曾應邀出訪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參加書法展覽與交流。書法作品被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及諸多紀念館收藏。
  • 當代書壇3大網紅書法,射書、亂書、吼書,哪個是真藝術?
    書法江湖大師何其多,網絡上靠秀書法大紅大紫的大師多如牛毛,但真正能在當代書壇排得上號的卻不多。網紅大師不一定是真正的書法大佬,但書法大佬卻一定是網紅大師。當代書壇就有三位網紅大師——邵巖、王冬齡、曾翔,這三位大師打造了當代書壇三大網紅書法——射書、亂書、吼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