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文化傳統(十八)
魏·何晏談《論語》
敘曰,漢中壘校尉劉向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大(太)子大傅夏侯勝,前將軍蕭望之,丞相韋賢及子玄成等傳之。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琅邪王卿及膠東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故有魯論,有齊論。魯共王時,嘗欲以孔子宅為宮,壞得古文《論語》。齊論有《問王》《知道》,多於魯論二篇。古論亦無此二篇,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為一篇,有兩《子張》,凡二十一篇。篇次不與齊魯論同。
安昌侯張禹,本受魯論,兼講齊說,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為世所貴。包氏、周氏章句出焉。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解,而世不傳。至順帝時,南郡太守馬融亦為之訓說。漢末大司農鄭玄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為之注。近故司空陳群,大(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為義說。
前世傳受師說,雖有異同,不為訓解,中間為之訓解,至於今多矣。所見不同,互有得失。今集諸家之善,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為改易,名曰《論語集解》。
光祿大夫關內侯臣孫邑,光祿大夫臣鄭衝,散騎常侍中領軍安鄉亭侯臣曹羲,侍中臣荀顗,尚書駙馬都尉關內侯臣何晏等上。
———選自「中華民國二十年故宮博物院影印元盱郡覆宋本何晏《論語集解·序》」
何晏(?~249年),字平叔 。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大將軍何進之孫。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家、大臣。何晏有文集十一卷,著有《老子道德論》二卷 ,《新唐書·經籍志》於道家《老子》下有何晏《講疏》四卷。曾與鄭衝等共撰《論語集解》。
鍾嶸《詩品》稱「平叔鴻鵠之篇,風規見矣」,將何晏詩列入中品。袁宏在《名士傳》中將何晏等稱為正始名士。他與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競事清談,遂開一時風氣,為魏晉玄學的創始者之一。
評價:
王廣:「曹爽以驕奢失民,何平叔虛華不治,丁、畢、桓、鄧雖並有宿望,皆專競於世。」
傅嘏:「何平叔言遠而情近,好辯而無誠,所謂利口覆邦國之人也。」
管輅:「其才若盆盎之水,所見者清,所不見者濁。神在廣博,志不務學,弗能成才。欲以盆盎之水,求一山之形,形不可得,則智由此惑。故說老、莊則巧而多華,說易生義則美而多偽;華則道浮,偽則神虛;得上才則淺而流絕,得中才則遊精而獨出,輅以為少功之才也。」
傅玄:「是時何晏以才辯顯於貴戚之間。」
荀勖:「晏能清言,而當時權勢,天下談士,多宗尚之。」
範寧:「王、何蔑棄典文,不遵禮度,遊辭浮說,波蕩後生,飾華言以翳實,騁繁文以惑世。搢紳之徒,翻然改轍,洙泗之風,緬焉將墜。遂令仁義幽淪,儒雅蒙塵,禮壞樂崩,中原傾覆。古之所謂言偽而辯,行僻而堅者,其斯人之徒歟?昔夫子斬少正於魯,太公戮華士於齊,豈非曠世而同誅乎?桀紂暴虐,正足以滅身覆國,為後世鑑戒耳。豈能回百姓之視聽哉!王何叨海內之浮譽,資膏粱之傲誕,畫螭魅以為巧,扇無檢以為俗,鄭聲之亂樂,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吾固以為一世之禍輕,歷代之罪重,自喪之釁少,迷眾之愆大也。」
司馬光:「何晏性自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尤好老、莊之書,與夏侯玄、荀粲及山陽王弼之徒,競為清談,祖尚虛無,謂《六經》為聖人糟粕。由是天下士大夫爭慕效之,遂成風流,不可複製焉。」
按:玄風競起,中原板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