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文化傳統(十八):魏 · 何晏談《論語》

2021-02-13 文化傳統

《論語》的文化傳統(十八)

魏·何晏談《論語》

敘曰,漢中壘校尉劉向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大(太)子大傅夏侯勝,前將軍蕭望之,丞相韋賢及子玄成等傳之。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琅邪王卿及膠東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故有魯論,有齊論。魯共王時,嘗欲以孔子宅為宮,壞得古文《論語》。齊論有《問王》《知道》,多於魯論二篇。古論亦無此二篇,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為一篇,有兩《子張》,凡二十一篇。篇次不與齊魯論同。

安昌侯張禹,本受魯論,兼講齊說,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為世所貴。包氏、周氏章句出焉。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解,而世不傳。至順帝時,南郡太守馬融亦為之訓說。漢末大司農鄭玄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為之注。近故司空陳群,大(太)常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為義說。

前世傳受師說,雖有異同,不為訓解,中間為之訓解,至於今多矣。所見不同,互有得失。今集諸家之善,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為改易,名曰《論語集解》。

光祿大夫關內侯臣孫邑,光祿大夫臣鄭衝,散騎常侍中領軍安鄉亭侯臣曹羲,侍中臣荀顗,尚書駙馬都尉關內侯臣何晏等上。

———選自「中華民國二十年故宮博物院影印元盱郡覆宋本何晏《論語集解·序》」

何晏(?~249年),字平叔 。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大將軍何進之孫。三國時期魏國玄學家、大臣。何晏有文集十一卷,著有《老子道德論》二卷 ,《新唐書·經籍志》於道家《老子》下有何晏《講疏》四卷。曾與鄭衝等共撰《論語集解》。

鍾嶸《詩品》稱「平叔鴻鵠之篇,風規見矣」,將何晏詩列入中品。袁宏在《名士傳》中將何晏等稱為正始名士。他與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競事清談,遂開一時風氣,為魏晉玄學的創始者之一。

評價:

王廣:「曹爽以驕奢失民,何平叔虛華不治,丁、畢、桓、鄧雖並有宿望,皆專競於世。」

傅嘏:「何平叔言遠而情近,好辯而無誠,所謂利口覆邦國之人也。」

管輅:「其才若盆盎之水,所見者清,所不見者濁。神在廣博,志不務學,弗能成才。欲以盆盎之水,求一山之形,形不可得,則智由此惑。故說老、莊則巧而多華,說易生義則美而多偽;華則道浮,偽則神虛;得上才則淺而流絕,得中才則遊精而獨出,輅以為少功之才也。」

傅玄:「是時何晏以才辯顯於貴戚之間。」

荀勖:「晏能清言,而當時權勢,天下談士,多宗尚之。」

範寧:「王、何蔑棄典文,不遵禮度,遊辭浮說,波蕩後生,飾華言以翳實,騁繁文以惑世。搢紳之徒,翻然改轍,洙泗之風,緬焉將墜。遂令仁義幽淪,儒雅蒙塵,禮壞樂崩,中原傾覆。古之所謂言偽而辯,行僻而堅者,其斯人之徒歟?昔夫子斬少正於魯,太公戮華士於齊,豈非曠世而同誅乎?桀紂暴虐,正足以滅身覆國,為後世鑑戒耳。豈能回百姓之視聽哉!王何叨海內之浮譽,資膏粱之傲誕,畫螭魅以為巧,扇無檢以為俗,鄭聲之亂樂,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吾固以為一世之禍輕,歷代之罪重,自喪之釁少,迷眾之愆大也。」

司馬光:「何晏性自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尤好老、莊之書,與夏侯玄、荀粲及山陽王弼之徒,競為清談,祖尚虛無,謂《六經》為聖人糟粕。由是天下士大夫爭慕效之,遂成風流,不可複製焉。」

按:玄風競起,中原板蕩。

相關焦點

  • 李零讀《論語》:古人讀《論語》有哪些版本?
    《古論語》有21篇,何晏說它與《齊論語》《魯論語》篇次是不一樣的,文字也有差異,彼此對照,有四百多字的差異。桓譚說有六百四十字的差異。《漢志》中知識收錄了其文本,並沒有師說。何晏在做《論語集解》的時候,收入了孔安國傳,來歷不明很多人懷疑不是當年的原本,有可能是扶卿和馬融傳下來的文本。在世不傳。
  • 說《論語》「束脩」
    唐人孔穎達在《尚書正義》中引述漢人孔安國注《論語》:「孔注《論語》以束脩為束帶修飾,此亦當然。」也就是說,《尚書正義》認為,孔安國在注《論語》時把「束脩」解釋為束帶修飾,在注釋《尚書》時使用「束脩」一詞,也應取束帶修飾之義。這是束帶修飾之說的源頭和依據,但《尚書正義》所引的內容並不可靠。  三國時的何晏在《論語集解》中引孔安國註:「言人能奉禮,自行束脩以上,則皆教誨之。」
  • 我讀《論語》—《論語學而篇》之八:「賢賢易色」到底是啥意思
    咱們先看看有哪些解釋:1、何晏《論語註疏》:「賢賢易色」者,上「賢」,謂好尚之也。下「賢」,謂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人多好色不好賢者,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賢,則善矣,故曰「賢賢易色」。3、辜鴻銘《辜鴻銘講論語》:「賢賢易色」是指:大丈夫當如欣賞女人之美一樣去追求他人身上值得追求的東西。4、錢穆《論語新解》:「賢賢易色」是指:一個人能好人之賢德勝過其好色之心。
  • 朱熹《論語集注》研究綜述
    張琪在《經典與解釋–解釋學視野下的《論語集注》〉一文中指出,朱熹不是為了注釋而注釋,他之所以重視經典本身,注釋力求與原文相符,主要是因為其注釋經典的目的在於繼承和發展傳統的儒家思想,他需要從傳統儒家經典中闡發自己的理想思想,因此《論語集注》具有明顯的思想傾向性,自然《論語集注》是其理學思想的一大載體,朱熹在解釋經典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傳達自己的理學思想。
  • 談《論語》精要及文化內涵
    東漢的鄭玄根據他還能看到的《魯論》、《齊論》等本子,給《論語》做了一個注,這個注本成為後來《論語》流傳本的基礎。  《論語》是儒學和中華文化最重要的一部經典。漢後2000多年,儒學是中華文化的主幹,而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儒學的基本思想都在《論語》中,所以《論語》也被稱為「中國人的聖經」。
  • 《論語》版本及其流變(上)
    在中國文化史上,沒有哪一部書比《論語》更為重要、影響更大,沒有哪一部書像《論語》那樣受到那麼多的關注。《論語》全書共20篇,16000字左右。它作為孔子儒學最基本、最原始的材料,主要彙編了孔子的言論。《魯論語》為20篇,主要在魯地學者中傳習;《齊論語》分為22篇,比《魯論語》多出《問王》和《知道》兩篇,主要在齊地學者中傳習。魯、齊《論語》最初各有師承,到西漢靈帝時,安昌侯張禹先學了《魯論語》,後來又講習《齊論語》,他把兩個本子融合為一,而篇目沿襲《魯論語》,稱《張侯論》。
  • 錢穆:自己讀《論語》與勸人讀《論語》乃中國讀書人兩大責任
    以後造論著述,多屬文化性,提倡復興中國文化,或作中西文化比較,其開始轉機,則當自為《思想與時代》撰文始。是餘生平學問思想,先後轉折一大要點所在。」「《論語》一書,乃孔門遺訓所萃,此為中國最古最有價值之寶典」,自然格外受到錢穆的推重。
  • 傳誦中華經典弘揚傳統文化 《論語》中英文音頻書在京發布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陸彩榮介紹,《論語》(中英雙語·誦讀版)是外文出版社精心策劃的一部面向海內外傳播中華經典文化的圖書,既適合海外讀者通過《論語》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也適合國內青少年讀者藉由自己熟知的文化學習英語表達,學會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同時,作為融媒體時代出版界的一次創新嘗試,該書將傳統出版與新興媒體相融合,除了極具中國風的內文版式設計和插畫,還配備了漢英雙語音頻。
  • 為何《詩經》《論語》是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首選經典
    近日召開的亞洲文明大會上,《詩經》《論語》與《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語》被列為是亞洲文化交流第一級別的經典。那麼,豐富燦爛的華夏文明成果中,為何是《詩經》《論語》成為代表性的文化名片?
  • 兩千年的《論語》,今天怎麼讀?「海上暢談」聽《中國詩詞大會...
    《論語》的編纂團隊,多數學者認為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組成,而領銜主編的又有仲弓、子遊、子夏、曾子、子思等數種說法;此外,還有戰國時期的鄒魯學人和西漢文景時期的博士兩種說法。這都反映了《論語》成書的複雜性。《論語》的成書,大約在戰國早期。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論語》,並不是原本的模樣。
  • 由文化和教養談於丹如何「做」壞了《論語》
    人的傳統意識裡,習慣於將一個人接受文化教育的高地、擁有文化知識的多少與一個人的文化和教養結合起來,慣性使然地認為「有文化的人就有教養」。當然,之前在我的潛意識裡也是這樣的認知,一個有文化的人應該有教養,一個有教養的人是這樣的:知書達理、恭寬謙讓、仁愛有禮、與人為善。」文化和教養應該是成正比的。
  • 《論語》譯本談
    《論語》最初的譯本是哪本?應當是1687年在巴黎以拉丁文出版的《中國哲學家孔子》,由比利時傳教士柏應理等編譯,可稱最早且最有影響力的關於中國儒家思想的譯著。事實上,來華耶穌會士對儒家經典的翻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 閱讀《論語》,選對注本很重要
    再簡要介紹一下有關《論語》的知識。[6] 班固的《漢書·藝文志》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文選·辯命論》李善注引《傅子》也說:「昔仲尼既歿,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
  • 《齊論語》長什麼樣
    終兩漢之世,三種傳本的《論語》都有流傳,其情況何晏《論語集解序》所言最為詳細,也比較可靠。他引用劉向的說法,稱《魯論語》二十篇,《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齊論》有《問王》、《知道》,多於《魯論》二篇」,《問王》篇實際即《問玉》篇也。
  • 《論語》篇章結構研究述評
    何晏《論語集解敘》曰:「安昌侯張禹本受《魯論》,兼講《齊說》,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為世所貴,苞氏周氏章句出焉。」皇侃疏曰:「苞周二人注張侯《魯論》而為之分斷章句也。」苞、周之後,繼起者很難打破《論語》章句註疏格局。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力圖將《論語》篇次、篇名、篇義聯繫起來,構築一個完整的理解體系,但這並不是皇疏的重點,因此並不嚴謹。
  • 讀《論語》該從何起步
    要在從古至今如此眾多的典籍中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部《論語》讀本,實非易事。錢穆《論語新解》備採眾說,折衷求是,文言註解,白話試譯,且時有按斷。孫欽善《論語新注》收在「新編新注十三經」叢書,側重對《論語》經文、篇章的校注辯證,不附譯文。楊逢彬《論語新注新譯》、蔣紹愚《論語研讀》二書皆採用語言學的方法,致力於在《論語》疑難詞句的考釋上求得突破。
  • 書單|《論語》入選北京高考必考?總有一本適合你!
    論語——中小學傳統文化必讀經典李申 編著書號:9787101118582定價:15元本書屬「中小學傳統文化必讀經典」叢書中的「必讀思想經典」系列,以中小學生為目標讀者,力求準確、簡明地向讀者呈現《論語》的精華部分
  • 程翔:《論語》整本書閱讀教學談
    教學目標1.利用課堂對話激發學生閱讀《論語》的興趣,引導學生了解儒家經典《論語》。2.指導學生自由閱讀《論語·裡仁篇》,初步感受《論語》的思想內涵,掌握閱讀《論語》的方法。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論語》,喜歡《論語》,走進《論語》,啟發學生用《論語》陪伴一生。課時安排1課時。
  • 《〈論語〉:大傳統視野的新認識》:從大傳統視角解讀儒家經典的...
    該書以《論語》為研究對象,圍繞「學」與「習」、「覺」與「效」、「仁」與「智」、「禮」與「體」等對應性概念,從文學人類學、哲學人類學等跨學科、跨文化理論的角度,有力闡釋了《論語》中的一些文化性疑難,諸如《論語》與口傳文化傳統的關係、儒家神話、「仁」的愛感文化、「中庸」的再認識、「禮」的概念等,在大傳統視野下提出了一些解讀《論語》的新認識和新思路,從知識考古的層面上揭示了
  • 論語重讀合集
    2021年2月6日深夜於京華東齋 ✦《論語》重讀提綱 ✦ 一、《論語》讀法  二、《論語》宗旨  三、《論語》名詞四、《論語》名篇  五、《論語》名言  六、《論語》名人七、《論語》影響  八、《論語》評價  九、《論語》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