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論語》,我們都在小時候背誦過無數次「子曰」。那時,它被視作規定的某項背誦任務。而長大之後,很多人才慢慢發現《論語》的價值所在。
跨越了幾千年的時代鴻溝,《論語》至今經久不衰。大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到家庭倫理、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其中。
南宋,《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被列為「四書」,經過理學大師朱熹的注釋之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而《論語》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謎。它是什麼人編寫的?什麼時候成書的?《論語》這個書名到底有什麼意思?為什麼不叫《孔子》?它是如何流傳下來的?
本期海上暢談,我們邀請到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方笑一為我們揭曉答案。
1
《論語》書名最早見之於《禮記·坊記》。《坊記》傳說為孔子的孫子子思所記錄。東漢史學家班固點明了《論語》的編纂者也是命名者,而命名「論語」的理由是對「弟子各有所記」的文本資料做了一番「論纂」的工作。後人據此,把「論」大體理解為「討論,議論」。當然,也有人把「論」理解為有倫理,有條理的意思。
《論語》的編纂,不是一人完成的,而是由多人組成的編纂團隊增訂完成的。《論語》的編纂團隊,多數學者認為是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組成,而領銜主編的又有仲弓、子遊、子夏、曾子、子思等數種說法;此外,還有戰國時期的鄒魯學人和西漢文景時期的博士兩種說法。這都反映了《論語》成書的複雜性。
《論語》的成書,大約在戰國早期。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論語》,並不是原本的模樣。事實上,《論語》在流傳的過程中,到漢朝產生了三個流派,分別為齊論語,魯論語,後來漢朝魯恭王劉餘在建造宮殿時毀壞了孔子家的牆壁,發現了古文論語。因為上面的文字不是當時通行的隸書,而是六國時的文字,所以稱為「古論語」。
現在通行版《論語》大致為魯論語,古文論語比論論語多出了《子張》一篇,有兩篇《子張》;齊論語多出了《問王》,《知道》兩篇。前幾年,南昌漢代海昏侯墓考古發掘中,就找到了失傳1800年之久的《齊論語》竹簡。目前,已完成掃描,為文字釋讀做好了準備。
海昏侯墓失傳《論語》
2
通過歷朝歷代對《論語》的註疏研究,可以看出《論語》在文人學士心中地位的提升。
最初的漢到唐,《論語》是作為解讀經典的工具,被視作「經之附庸」,晚唐時期《論語》被收入經,但也只是「小經」,南宋時期上升為「大經」,明清時期成為獨尊。下面,為大家推薦一些古今學者對《論語》做的集解注釋。
《論語義疏》
(南朝梁)皇侃 撰,高尚榘 校點
中華書局 2013年出版
這本皇侃撰寫、高尚榘校點的《論語義疏》經歷傳奇,原本已經失傳,但日本有舊刻本,清朝又回傳我們中國,是早期比較重要的論語注釋。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
(魏)何晏 注,(宋)邢昺 疏,朱漢民 整理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年出版
《論語註疏》是《十三經註疏》中的一種。宋代經學家邢昺根據魏晉名士何晏的《論語集解》做的註疏,刪除了一些皇侃所寫的枝枝蔓蔓,加上了自己對義理的闡說,是宋代前期論語學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宋代官方對論語的解釋。
《四書章句集注》
(宋)朱熹 撰
中華書局 1983年出版
宋代最重要,地位最高的是南宋朱熹作的《論語集注》,由宋代不同時期理學家對於論語的種種說法和看法撰成。這本書後來收入《四書章句集注》,與科舉考試關係非常密切,廣為流傳。
《論語正義》
(清)劉寶楠 撰,高流水 點校
中華書局 1990年出版
清代是中國經學極盛的朝代,而乾嘉時期尤為翹楚,劉寶楠發揚了乾嘉學風,在前代人的基礎上做了一本書叫《論語正義》,這本書注重考據和闡發義理,做到考據義理,兩不偏廢,是清代《論語》考據的集大成者,在經學史和學術史上擁有非常高的地位。
現當代的五本著作都是帶白話翻譯和簡明注釋的普及本,這些作品中有很多作者本人的理解,各具特點,學術界的評價也不盡一致。現代人讀古書,和古人是不一樣的。
方笑一教授說, 讀《論語》最好倒著讀,讀完今人的書,不妨再讀讀古人的書。 畢竟今人的許多觀點由古人論注而來,是對古代文本的承襲,也保存了很多古人對文本的理解,看古書更能看出一些不一樣的體悟。
【來源:上海新聞廣播】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