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譯本談

2020-12-14 人民日報

《論語》最初的譯本是哪本?應當是1687年在巴黎以拉丁文出版的《中國哲學家孔子》,由比利時傳教士柏應理等編譯,可稱最早且最有影響力的關於中國儒家思想的譯著。

事實上,來華耶穌會士對儒家經典的翻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中國哲學家孔子》之前,羅明堅、利瑪竇等傳教士都對儒家經典著作《四書》的某些部分進行過簡略直譯。雖然該書的最終完成者是柏應理,但在他之前,殷鐸澤、恩理格、魯日滿等傳教士也對此書的翻譯編撰作出了重要貢獻。

需要說明的是,《中國哲學家孔子》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譯本,而是包含《孔子傳》《大學》《中庸》《論語》《中華君主統治歷史年表》和《中華帝國及其大事記》等多方面內容,並附有柏應理繪製的中國地圖。耶穌會士翻譯此書時更看重《大學》和《中庸》,而《論語》則處理得比較簡略,選譯了一部分格言。

在筆者看來,更像譯本的是《中國六大經典》,由比利時耶穌會士衛方濟於1711年以拉丁文在布拉格出版。衛方濟在柏應理著作的基礎上,對《論語》加以補充,並增加了《孟子》《孝經》和朱熹《小學》的內容。

在17至18世紀的歐洲,還曾出版過一些《論語》的法文譯本、英文譯本,大多是在柏應理所著拉丁文版的基礎上進行的編譯。

從羅明堅、利瑪竇開始,然後經柏應理等人,最後在衛方濟手上,終於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翻譯成果,這個過程長達130餘年之久。

據不完全統計,《論語》目前有40多種語言的譯本。其中,英語世界經歷300餘年,譯本最多,還有很多語言也有多個譯本。不同譯本間的差異較大,有些譯本比較忠實於語言與歷史,能客觀介紹《論語》及孔子思想;有些譯本則善於在翻譯中寄託譯者本人的使命意識,這方面可以耶穌會傳教士為例;還有些譯者雖不擅長古漢語,他們的翻譯主要或部分依靠前人的譯著,但他們擅於解釋和傳播孔子思想,使之在異文化中產生很大影響。

任何譯本,如果在上述某一方面做得較好,就有關注與研究的價值。一個優秀的譯本,應當以客觀性為基礎,兼顧自己的使命意識和傳播效果。孔子是中國文化的偉大聖賢,他的思想對全人類都具有普遍的啟示意義。在未來的中外文化交流中,《論語》及其譯本仍將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為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相關焦點

  • 《論語》英譯海外傳播多元化策略
    其次,《論語》譯本多層次化、多模態化。經典的翻譯要考慮到讀者對象,既要面對專業讀者,滿足他們較高的品位和欣賞要求,也要為普通讀者著想,讓他們能夠輕鬆地閱讀經典,吸取他們需要的智慧。從《論語》的英譯歷史看來,海外譯本中主要有兩種傾向:一種是譯成學術型著作,面向專業讀者。
  • 17世紀法文本《論語導讀》入藏國圖,《論語》海外版本特別展出
    為了展示這部《論語導讀》的主要內容及其在中法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義,國家圖書館特別舉辦此次專題展覽。展覽以《論語導讀》為代表,展出了《論語》在日本和朝鮮地區的刻本,以及17至19世紀的法文、義大利文、德文和英文譯本,體現了儒家經典在世界範圍的傳播。 2019年3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法國尼斯會見法國總統馬克龍。
  • 《論語》的文化傳統(十八):魏 · 何晏談《論語》
    《論語》的文化傳統(十八)魏·何晏談《論語》敘曰,漢中壘校尉劉向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大(太)子大傅夏侯勝,前將軍蕭望之,丞相韋賢及子玄成等傳之。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魯論,琅邪王卿及膠東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故有魯論,有齊論。
  • 李繼宏談文學人夢想:做優質、易懂的經典名著譯本
    信息 李繼宏談文學人夢想:做優質、易懂的經典名著譯本 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上海7月17日電 題:李繼宏談「
  • 全球孔子熱 福建退休教師英譯《論語》
    一本適合各種層次中外讀者的《論語》新譯本,最近由福建一位從事中學英語教學34年的退休老師翻譯出版。  《<論語>最新英文全譯全注本》一書今年5月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這一新譯本的作者吳國珍老師11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稱,作為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贈送給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孔子學院的禮物,該書現已寄往加拿大。
  • 讀《易經》、《道德經》、《論語》要讀原著
    讀原著,不讀譯本,不要聽有些所謂學者長篇大論,瞎咧咧。 《易經》、《道德經》、《論語(包括大學與中庸)》為一個體系。
  • 除了習近平主席收到的「國禮」《論語》還有哪些外文版?
    實際上,《論語》最早譯介到西方的是拉丁文版,隨後才出現了法文版、英文版;而在東亞,早在公元三世紀前後,朝鮮、日本就流傳著漢語版的《論語》。如今,《論語》的翻譯版本幾乎涵蓋了世界上的主要語言。最早的西文版是拉丁文  《論語》在西方的第一個譯本並不是英文版,而是拉丁文版,於1687年在巴黎出版。
  • 法文本《論語導讀》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據介紹,記錄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語錄集《論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著作,早在17世紀就已傳入歐洲。1687年巴黎出版的《中國哲學家孔子》是《論語》在西方的第一個拉丁文譯本。1688年法國學者弗朗索瓦·貝尼耶為法國王室而作法文本《論語導讀》,第一次用法文表達了孔子的思想。
  • 解讀丨《論語》中的「直」字有幾種意思
    「直」在《論語》中共出現22次,其中「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前半句在《論語》中重出3次,後半句重出2次。雖然這些地方都以「直」字表示,但其所涉具體情境是不同的。《論語》有很多現代譯本。其中,錢穆的《論語新解》、楊伯峻的《論語譯註》、李澤厚的《論語今讀》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他們都力求通俗,除了注釋外,每章都有白話對譯。
  • 看孔子和《論語》漂洋過海
    《論語》等儒家經典最早傳入朝鮮半島,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  大約在西晉時期,王仁從百濟到日本傳授《論語》。朱熹的《四書集注》傳入日本後,日本研讀《論語》的人更多了。德川幕府時代,出現了眾多關於《論語》的著述;明治維新以來,《論語》通俗書增多。為天皇進講有《論語》,學校教材常選《論語》。
  • 警惕現代中文譯本聖經的毒素
    這個譯本怎麼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呢?我相信一個真正忠於聖經原文的譯者,絕不可能犯這樣的錯誤。騰訊系統隨機顯示廣告,購物請謹慎分辨。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其他的譯本:和合本聖經譯本:律法既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
  • 李銀河談馮唐譯《飛鳥集》:迄今為止最好的中文譯本
    2015年12月27日,李銀河發表博文,認為馮唐全都翻譯《飛鳥集》符合「信」的標準,在詩意上還勝過此前公認最好的鄭振鐸譯本,因此是《飛鳥集》「迄今為止最好的中文譯本」。一天後,浙江文藝出版社宣布,從即日起在全國各大書店及網絡平臺下架召回馮唐譯《飛鳥集》,並組織專家團隊評估審議譯本內容。  李銀河接受了南方周末專訪。  一本詩集有錯譯,那出版社就瀆職了嗎?
  • 楊俊傑︱文本與文獻:評蒂利希著作新漢譯本兩種
    其次,蒂利希談dynamics of faith,很大程度上就是談the dynamic concept of faith(1957年英文版21頁、23頁)。從用詞習慣來看,dynamic在蒂利希其它許多作品裡常與static結對使用。從漢語表達習慣來考慮,dynamic應是「動態的」(與「靜態的」相對),或者是「動力學的」(與「靜力學的」相對)。
  • 馮唐的譯本是《飛鳥集》迄今為止最好的中文譯本?
    12月28日8時左右,馮唐譯《飛鳥集》出版方浙江文藝出版社發布了一條微博,稱由於馮唐譯本的《飛鳥集》在出版後引起了國內文學界和譯界的極大爭議,出版社決定從市場上全面召回該書。原文標題:《馮唐的譯本是《飛鳥集》迄今為止最好的中文譯本》文 | 李銀河李銀河,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會學家,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者。師從於中國社會學奠基人費孝通。1952年生於北京。美國匹茲堡大學社會學博士。
  • 孔子既然不「從政」,《論語 為政篇》在談什麼?
    作為儒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影響深遠,尤其是收錄其言傳身教的《論語》,對於古代文人士子來說,它是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必讀書目。但奇怪的是,孔子大談「為證」之道,一生卻幾乎未任一官半職。有史料記載,魯國君主曾想分封孔子為諸侯,但是手下的謀臣說:「孔子弟子三千,其中不乏文武全才,假如給他封地,恐怕對您不利。」
  • 程翔:《論語》整本書閱讀教學談
    教學目標1.利用課堂對話激發學生閱讀《論語》的興趣,引導學生了解儒家經典《論語》。2.指導學生自由閱讀《論語·裡仁篇》,初步感受《論語》的思想內涵,掌握閱讀《論語》的方法。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論語》,喜歡《論語》,走進《論語》,啟發學生用《論語》陪伴一生。課時安排1課時。
  • 「讀《論語》談生涯」4:《論語》與《螺旋式成長模型》
    大一的學生思明找我談他的困惑。他說:「王老師,我不喜歡現在學的A專業,我想轉到B專業去學習。」《論語》中在日常成長方面為我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讓我們日常從四個方面入手,平衡發展,全面成長,即:明確個人追求、精進自身能力、對內克己自省提升修養、對外與人相處遵守仁義。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 我國多部古典名著譯本遭遇尷尬書名(組圖)
    阿瑟·韋理的英譯本 《猴》,在西方被公認為是水平比較高的,有評論稱讚韋理的譯文能傳達原文的風格,所以這一譯本曾多次再版。韋理在為此譯本所作的序言中說:「《西遊記》是一部長篇神話小說,我的選譯文大幅度縮減了它的長度,省略了原著插進的許多詩詞,這些詩詞是十分難譯的。
  • 【讀《論語》談生涯】2.描繪人生願景:《論語》與《生涯幻遊》
    這段話作為《論語》的開篇,為我們勾勒出了孔子心中不懈追求的人生志向:如果人們都能在學習並實踐著自己的學說,這不是令人喜悅的嗎?如果有贊同自己學說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即使社會沒採用,也沒人理解自己的學說,自己也不怨憤惱怒,不也是有修養的君子嗎?
  • 聖經譯本(一)
    早期的經文研究,多集中於比較各種譯本,因為在發現死海古卷前,舊約聖經的抄本多隻屬中世紀抄本,比較其他語言譯本晚了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