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譯本
紅樓夢譯本
水滸譯本
西遊記譯本
□陶雨楠 章磊 國際周刊專稿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輝煌的文學遺產。然而,中國的許多古典文學瑰寶由於翻譯問題,無法在全世界流傳。例如堪稱「中國儒家文化原點」的《五經》,由於缺乏權威的現代譯本,始終難以在世界範圍內傳播。
不久前,國家漢辦在北京宣布,將組織海內外相關領域學者共同翻譯《五經》,並計劃在三年半內首先推出英譯本。這也是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政府首次在世界範圍內組織開展對中華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譯工作。
其實,早在兩個世紀前,中國著名的古典作品就已經傳入西方各國,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東西方文學的發展,其中就包括四大名著。然而,譯者對作品的理解有誤差、翻譯存在錯誤等問題,導致中國的古典作品並不能「原汁原味」地呈現給國外的讀者,反而經常會鬧出一些笑話。
《西遊記》:唐僧與觀音談戀愛?!
《西遊記》最早英譯本書名《聖僧天國之行》,翻譯者是蒂莫西·理察,書的內封題為「一部偉大的中國諷喻史詩」。這是根據邱長春的《西遊證道書》翻譯的。
阿瑟·韋理的英譯本 《猴》,在西方被公認為是水平比較高的,有評論稱讚韋理的譯文能傳達原文的風格,所以這一譯本曾多次再版。韋理在為此譯本所作的序言中說:「《西遊記》是一部長篇神話小說,我的選譯文大幅度縮減了它的長度,省略了原著插進的許多詩詞,這些詩詞是十分難譯的。書中主角『猴』是無可匹敵的,它是荒誕與美的結合,猴所打亂的天宮世界,反映的是人間封建官僚的統治,這一點在中國是一種公認的看法。 」
在英譯本之前,早在1831年就有《西遊記》的日文譯本《通俗西遊記》,其後英、捷、波、俄、西班牙等國譯本才相繼問世。翻譯家將書名譯得五花八門,除了理察的《聖僧天國之行》、韋理的《猴》之外,其它譯本有 《猴王》、《猴子取經記》、《俠與豬》、《神魔歷險記》等。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電視臺還曾播放過根據《西遊記》改編的4集電視劇。在劇中,觀音竟然和唐僧談起了戀愛,還有倆人親吻的鏡頭。不少中國人看過後,評語都是「可笑」和「荒唐」。今年6月又有消息說,美國著名導演史匹柏已開始著手進行《西遊記》的改編工作,又一部美國版電影《西遊記》即將面世。但是曾成功飾演過孫悟空的中國演員六小齡童對此卻深表憂慮:「我擔心他把『孫悟空』拍成『金剛』! 」
《水滸傳》:林衝扈三娘情深意篤?!
《水滸傳》早在300多年前就流傳到東西方各國,在17世紀的江戶時代傳入日本,後被譯成英、法、德、意、匈、捷、波蘭等12種文字。其中,日本就有18種日文譯本。
有一些譯本為了迎合市民的喜好,歪曲了書中的人物形象,如把林衝和扈三娘寫成了一對情深意篤的情人,矮腳虎王英成了情場失敗者。據悉,日本保存了多種版本的《水滸傳》,其中甚至有若干在中國早已失傳的版本。
西方最早的《水滸傳》全書譯本是德譯本,書名《強盜和士兵》,譯者是愛林斯達。這位譯者並不懂漢語,他僅根據一位中國留學生的口述整理,又進行了大膽的加工,結果鬧了不少笑話:比如把李逵的故事錯安在武松的身上,變成了戴宗整武松,武松還會搖頭晃腦吟誦白居易的詩等等。
英譯本中,譯得最好的是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中國長大的美國女作家布克夫人 (中文名字賽珍珠)的譯本,書名《四海之內皆兄弟》。她自幼來中國,和中國老師談中文經典,精通中國文字,熟悉中國社會。 1938年,賽珍珠在諾貝爾獎授獎儀式上所致答謝辭便是以《中國小說》為題。她說:「中國的古典小說與世界任何國家的小說一樣,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一個真正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應該知道《紅樓夢》、《三國演義》這樣的經典之作。」1933年譯本出版後,連魯迅在給友人信中都稱讚∶「近布克夫人譯 《水滸》,聞頗好。」因賽珍珠的譯本是用英文譯成,又較忠於原著,故很快又傳遍歐洲,使歐洲也有了比較完整、可靠的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