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四書五經」到四大名著,在世界上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直至上世紀90年代,我國的許多古典文學書籍都是由外國人翻譯。
從1992年開始,湖南出版社精心策劃出版了「漢英對照中國古典名著叢書」,叢書的出版,成為了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嶄新窗口。
本報記者丁陽亮 長沙報導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化底蘊深厚,從「四書五經」到四大名著,在世界上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直至上世紀90年代,我國的古典文學在世界上傳播的範圍卻十分狹小,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許多古典文學書籍都由外國人翻譯。這些翻譯出來的作品,大多因為對中國古典文學深厚的內涵把握不準,影響了傳播效果。
從1992年開始,湖南出版社精心策劃出版了「漢英對照中國古典名著叢書」,叢書的出版,成為了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嶄新窗口。
初衷 給有需要的學者提供幫助
湖南人民出版社的編輯聶雙武當年參加過「漢英對照中國古典名著叢書」的編譯工作。聶雙武回憶,當時湖南出版社剛成立譯文編輯室不久,編譯室成員有楊實、尹飛舟、秦穎和他4人,後來戴茵、李林、曹偉民、莫豔、吳韞麗等人又相繼加入。大家在工作中發現,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國外渴望更進一步地了解中國,而我們也需要大量地譯介本國的文化科技成果和祖國優秀遺產。然而,我國古典文學藝術英文版本少之又少,且外國人翻譯居多,他們對中國古典文學藝術的精髓和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把握不夠,翻譯出來的有很多地方不準確,於是決定編譯一套「漢英對照中國古典名著叢書」。
聶雙武說,當時國內存在的譯本較少,剛開始工作時,大家心裡都沒有底。最初只在傳統的經、史、子、集中選材,並計劃每年推出兩三種,大家的期望值也很低,希望出書後能作為一種外語學習使用的工具書,給有這方面需要的學者提供一些幫助。
上市 銷售形勢大好
聶雙武說,編譯的第一本中國古典名著是《四書》。 初次編譯中國古典名著,對大家來說,是一次不小的挑戰。首要的任務,是要在全國各地找尋存在的各種譯本。那時,翻譯成英文的名著本來就少,古典名著更少,找到這些譯本後,要綜合進行選擇,將最好的譯本選出來作為藍本。在遇到一些翻譯不準確的地方時,又要到全國各地去請翻譯古典文學較好的專家學者進行翻譯,工作量巨大,十分辛苦。
編書期間,編輯們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大外語學院、圖書館,請教過楊伯峻、蕭乾、汪榕培等大批專家學者。編輯的過程中,排版也是一項繁雜的工作。聶雙武介紹,版面上的原文和翻譯的英文要搭配得很好,不能相差太多,由於當時電腦技術並不先進,只能一一進行人工調校,頗費工夫。
經過幾年細緻的工作,《老子》、《莊子》、《論語》、《孟子》等漢英對照中國古典名著先後出版。上市後,這些書都賣得相當不錯,《老子》就印了好幾萬冊,其他的名著銷售也在萬冊左右。
影響 獲得各界高度評價
這部《漢英對照中國古典名著叢書》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專家學者以及國家新聞出版署的高度評價和重視。於是,叢書的選材範圍擴大,不再局限於某一方面或某一部類的優秀著作,而轉為全面系統地推介中華文化的眾多優秀遺產。同時,在「漢英對照」的基礎上增加了白話譯文,形成了「漢英對照、文白對照」的形式,更便於讀者對古典名著原文的學習和掌握。此後,相繼出版了《詩經》《周易》《楚辭》《尚書》《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儒林外史》《左傳》等漢英對照古典名著。
叢書的出版形成了一定規模,並具備有眾多的特色,叢書的作者隊伍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高。除李學勤、楊憲益、許淵衝、胡志揮、吳鈞陶等一大批國內翻譯界、學術界名流之外,還有一些國外的漢學家參與了叢書的翻譯工作。叢書的影響也在不斷擴大。
著名翻譯家、作家蕭乾在給責任編輯的信中稱讚說:「你們在開創出版界的新方向。」並特意為《中華讀書報》撰文《三種願望同時滿足——介紹「漢英對照中國古典名著叢書」》。季羨林和李賦寧則鄭重推薦《詩經》「對外國人了解中國古典文學,中國人學習自己的寶貴文學遺產,都是十分有用的。」
1992
湖南出版社精心策劃的「漢英對照中國古典名著叢書」出版。
[小檔案]
為了將中國的古典文學完整而準確地展現在世界面前,湖南出版社經過幾年細緻的工作,先後出版了《老子》、《莊子》、《論語》、《孟子》等漢英對照中國古典名著。上市後,這些書都賣得相當不錯,《老子》就印了好幾萬冊,其他的名著銷售也在萬冊左右。1994年,《詩經》榮獲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