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將1688年出版的首部法文版《論語導讀》贈送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這是最早的西文版《論語》版本之一。實際上,《論語》最早譯介到西方的是拉丁文版,隨後才出現了法文版、英文版;而在東亞,早在公元三世紀前後,朝鮮、日本就流傳著漢語版的《論語》。如今,《論語》的翻譯版本幾乎涵蓋了世界上的主要語言。
最早的西文版是拉丁文
《論語》在西方的第一個譯本並不是英文版,而是拉丁文版,於1687年在巴黎出版。拉丁文的書名是《中國哲學家孔子·用拉丁文解釋中國人的智慧》,書中附有一段對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簡短致謝詞,感謝國王對該書出版的支持。
這本拉丁文版的《中國哲學家孔子》一書所署的編譯者是柏應理和殷鐸澤、恩理格和魯日滿這幾位耶穌會會士,事實上,該書的出版只是一個複雜過程的最後階段。在此一個世紀之前,耶酥會會士利瑪竇首次進入中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嘗試將中國經典翻譯成西方文字。利瑪竇發現,中國的人才培養開始於所謂的「四書」,其中包括《論語》。如果耶酥會傳教士不掌握它們,將不會被中國學者認為是知識分子,從而不利於傳教工作。於是,利瑪竇開始將之粗略地翻譯成拉丁文,不過並未正式成書。1687年,柏應理等編譯的拉丁文版《論語》正式出版。2010年,這一版本的《論語》還亮相了香港國際古書展。目前,孔夫子舊書網上有網友售賣此版《論語》,標價15.8萬元。
法國總統馬克龍贈送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珍貴國禮——1688年法國出版的首部《論語導讀》法文版原著,也是最早的西文版《論語》之一。據悉,馬克龍贈送的這本《論語導讀》,法文全稱是《孔子與王家科學》,翻譯了《論語》約3/4的內容,作者是17世紀法國醫生和教士弗朗索瓦·貝尼耶。這部《論語導讀》原著目前僅存兩本,一本送給習近平主席,另一本存放在巴黎的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這本書珍貴之處在於,歐洲國家的人最早接觸中國哲學思想,就是通過這本書。德國的萊布尼茨、法國的伏爾泰、孟德斯鳩等都讀過這本書。
經典的英譯本是辜鴻銘版本
目前看來,最早的《論語》英譯本出現在1691年,是從拉丁文轉譯而來。這一版英文書的書名非常長:《中國哲學家孔子的道德箴言——孔子活躍於我們的救世主耶穌基督到來的500年前,本書是該國知識遺產的精華》,書的內容實際上是拉丁文版的部分內容摘要。
直到1861年,蘇格蘭傳教士學者理雅各在香港出版了《論語》的英譯本,它成為後來所有《論語》學術譯本的原型。它是按照中文逐字翻譯的,並附以中文原文以及根據兩千年來的大量中文注釋而寫的解說。理雅各還首次使用了「Analects」(意為文選、論集)這個詞來作為《論語》英譯本的書名,他認為這樣可以言簡意賅地表示出這本書實際上是「討論和評論的選段」。
比較經典的《論語》英譯本,當屬1898年辜鴻銘的版本,由當時一家總部設立於上海的英商出版社出版。該英譯本以朱熹《四書集注》為《論語》原文本進行翻譯。英文標題為:「The Discourse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辜鴻銘特意添加了一個副標題:「Anew special translation, illustrated with quo-tations from Goethe and other writers(引用歌德和其他西方作家的話注釋的一種新的特別翻譯)」。辜鴻銘的翻譯方式除了深入淺出地向西方讀者介紹《論語》和其中蘊含的儒家思想,還大量引用西方名人的觀點和主張,增強了西方讀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消除了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陌生感。
這一版於上海出版後,在社會各界引起轟動,辜鴻銘譯本的特殊翻譯方式備受西方讀者喜歡。直到今天,辜鴻銘譯本在中國和歐美國家仍然不斷地被出版重印。
朝鮮、日本最早流傳漢語版《論語》
《論語》早在公元三世紀便流傳至古代朝鮮半島。考古資料顯示,1992年平壤古墓出土的竹簡上寫有《論語》的《先進》《顏淵》二篇的內容。學者研究認為,這些竹簡是漢四郡時期樂浪郡下層官吏的隨葬品,是迄今朝鮮半島發現的最古老的《論語》遺存。當時,朝鮮半島的政權一度使用漢語修史,所以當時流傳到這裡的《論語》也是漢語版本。《論語》不僅對古代朝鮮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近現代韓國文化界也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據日本史料記載,應神天皇十六年(公元285年),百濟(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國家)人王仁東渡日本,帶去了《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論語》由此正式登陸日本。天皇讓太子拜王仁為師,這是日本人學習論語的開始。當時因日本尚無自己的文字,所以人們直接閱讀中文版的《論語》。明治維新後,日本儒學開始向實用轉化,但《論語》的重要地位不減。上至天皇進講,下到中學漢文教材,都時常選錄《論語》,同時還出版大量的《論語》通俗化讀物。
俄羅斯雖然與中國也是鄰國,出現俄文版《論語》的時代卻比較晚。1715年,彼得一世向中國派遣第一批東正教傳教團,任務之一是進行傳教和學習漢語,此舉培養了眾多傑出的俄羅斯漢學家,如羅索欣、比丘林、瓦西裡耶夫等。他們在中國訪學期間,開始接觸包括《論語》在內的中國文化典籍並進行翻譯。1868年,俄國教師瓦·巴·瓦西裡耶夫發表了《論語》的俄譯本並刊登在《漢語文選第二卷試讀》上,還將《論語》作為漢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成為把《論語》引入大學課堂的第一人。其學生波·斯·波波夫也加入到《論語》研究及翻譯中來。1910年,他的《論語·孔子及其弟子的格言》出版,這是俄羅斯漢學史上第一個最為系統的譯本。
現如今,中國以及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今非昔比,世界上幾乎所有主要的語言都有《論語》譯本。隨著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廣泛傳播,《論語》一定會有更多的版本問世,今後的譯本也一定會越來越全面而準確地詮釋孔子這位先哲的偉大思想。 (記者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