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和你一起讀《論語》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三山語文「一起閱讀」欄目已陸續推出有關《論語》內容的解讀,讓我們一起走進經典,感悟經典魅力,收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
【一起閱讀】
1、《論語》:邦有道,危言危行
2、《論語》:學而時習之
3、《論語》:其為人也孝弟
4、《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
5、《論語》:道千乘之國
6、《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
7、《論語》:賢賢易色
8、《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
9、《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0、《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11、《論語》:父在,觀其志
12、《論語》:禮之用,和為貴
13、《論語》: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14、《論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15、《論語》: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16、《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
17、《論語》:思無邪
18、《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19、《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20、《論語》:孟懿子問孝
21、《論語》:孟武伯問孝
22、《論語》:子遊問孝
23、《論語》:子夏問孝
24、《論語》:吾與回言終日
25、《論語》:視其所以
26、《論語》:溫故而知新
27、《論語》:君子不器
28、《論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9、《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0、《論語》: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31、《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32、《論語》:子張學幹祿
33、《論語》: 「何為則民服?」
34、《論語》: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35、《論語》:子奚不為政?
36、《論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37、《論語》: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38、《論語》: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39、《論語》: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0、《論語》:「奚取於三家之堂?」
41、《論語》:志於道,據於德
42、《論語》:人而不仁,如禮何?
43、《論語》:禮,與其奢也,寧儉
本章為《論語》:八佾篇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①,不如諸夏之亡也②。」
【注釋】
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對周邊地區的貶稱,謂之不開化。
②諸夏:古代中原地區華夏族的自稱。亡(wú):通「無」。
【翻譯】
孔子說:「夷狄有君主而不講禮節,還不如中原之地的沒有君主而講禮節哩。」
【解讀】
文化是國家存續的命脈
孔子通過與「夷狄」的比較,闡述了「禮樂」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在他的思想中,「禮樂」代表的是文化制度,是一種規範人們行為的典章制度。在他看來,「夷狄」之族都是一些沒有文化的人,不懂得禮儀。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很難長久生存的,更不值得讚許。諸夏之國因為有著「禮樂」文明的傳統,即便是沒有國君,也能靠這些典章制度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行和發展,這要比只有國君而沒有「禮樂」制度的「夷狄」之邦好許多。
後人對本章的理解,存在巨大的分歧。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諸夏不如夷狄;二是夷狄不如諸夏。這兩種解釋雖然截然相反,但卻也各有道理,都能說得通。
第一種解釋是指華夏諸國連「蠻夷」之邦都不如。在春秋時期,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統稱為「夷狄」,都屬於外族。可是,他們雖然身為「蠻人」,但還知道君臣有別,社會還算穩定。但是,諸夏之國卻競相踐踏禮制,藐視王室,毫無國君之念。有諸侯脅迫天子的,有臣子專擅國政的,完全不講規矩,無視禮樂的存在,更不要說什麼君臣有別了。這種說法是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現實發出的感慨,意在指責諸夏之國僭禮的行為。
第二種解釋是說蠻夷之邦雖然也有國君,但是他們不懂禮樂,還不如中原之國沒有國君時安定呢!這種說法意在說明禮樂可以保證社會的穩定,闡述了禮樂在文明的傳承中的重要性,本章譯文按此解處理。在這種解釋中,孔子依然將當時的夷狄視為野蠻和沒有文化的民族,而華夏眾國則是有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的,即使國家滅亡了,只要有文化和精神的存在,整個民族都會延續下去。倘若一個民族沒有或失去了文化的傳承,那麼這個民族離滅亡也就不遠了。其言下之意是說,道德禮義要比君主的存在更加重要。正所謂無「禮」不成章,無「禮」不成國。
其實,孔子用「夷狄」一詞,並沒有貶低各族的意思,他只是將其視為道德文化方面的代名詞而已。也就是說,夫子將不太重視禮制的人叫作「夷狄」,將重視禮制的人叫作「諸夏」,與地域沒有多大的關聯。在他看來,一個不講禮制的國家,人們就不會受到規範的約束,極易引起社會的動亂。沒有共同道德規範、文化心理和民族信念,一旦動亂很難恢復。反過來看,倘若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自覺遵守禮制,有著共同信念,這個民族或者國家即便動亂,也很容易重建起來!
在本章中,孔子再次強調了「禮樂」對於一個民族的重要性,以及弱化禮樂會給國家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在他看來,一個不講「禮」的國家和社會,是無法正常運轉的。同時,作為現代人,大家也要多進行反思,我們一直聲稱自己為華夏子民,為禮儀之邦,可是究竟還有多少人真正地了解這些傳統文化呢?倘若我們失去了這些文化的傳承,我們的民族還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嗎?還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嗎?
點亮「贊」和「在看」
讓更多人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