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閱讀‖《論語》:禮,與其奢也,寧儉

2021-02-19 三山語文

三山和你一起讀《論語》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三山語文「一起閱讀」欄目已陸續推出有關《論語》內容的解讀,讓我們一起走進經典,感悟經典魅力,收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

【一起閱讀】

1、《論語》:邦有道,危言危行

2、《論語》:學而時習之

3、《論語》:其為人也孝弟

4、《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

5、《論語》:道千乘之國

6、《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

7、《論語》:賢賢易色

8、《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

9、《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0、《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11、《論語》:父在,觀其志

12、《論語》:禮之用,和為貴

13、《論語》: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14、《論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15、《論語》: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16、《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

17、《論語》:思無邪

18、《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19、《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20、《論語》:孟懿子問孝

21、《論語》:孟武伯問孝

22、《論語》:子遊問孝

23、《論語》:子夏問孝

24、《論語》:吾與回言終日

25、《論語》:視其所以

26、《論語》:溫故而知新

27、《論語》:君子不器

28、《論語》: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9、《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0、《論語》: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31、《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32、《論語》:子張學幹祿

33、《論語》: 「何為則民服?

34、《論語》: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35、《論語》:子奚不為政?

36、《論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37、《論語》:子張問:「十世可知也?」

38、《論語》: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39、《論語》: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0、《論語》:「奚取於三家之堂?」

41、《論語》:志於道,據於德

42、《論語》:人而不仁,如禮何?

43、《論語》:禮,與其奢也,寧儉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本章為《論語》:八佾篇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①,不如諸夏之亡也②。」

【注釋】

①夷狄:古代中原地區的人對周邊地區的貶稱,謂之不開化。

②諸夏:古代中原地區華夏族的自稱。亡(wú):通「無」。

【翻譯】

孔子說:「夷狄有君主而不講禮節,還不如中原之地的沒有君主而講禮節哩。」

【解讀】

文化是國家存續的命脈

孔子通過與「夷狄」的比較,闡述了「禮樂」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在他的思想中,「禮樂」代表的是文化制度,是一種規範人們行為的典章制度。在他看來,「夷狄」之族都是一些沒有文化的人,不懂得禮儀。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是很難長久生存的,更不值得讚許。諸夏之國因為有著「禮樂」文明的傳統,即便是沒有國君,也能靠這些典章制度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行和發展,這要比只有國君而沒有「禮樂」制度的「夷狄」之邦好許多。

後人對本章的理解,存在巨大的分歧。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諸夏不如夷狄;二是夷狄不如諸夏。這兩種解釋雖然截然相反,但卻也各有道理,都能說得通。

第一種解釋是指華夏諸國連「蠻夷」之邦都不如。在春秋時期,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統稱為「夷狄」,都屬於外族。可是,他們雖然身為「蠻人」,但還知道君臣有別,社會還算穩定。但是,諸夏之國卻競相踐踏禮制,藐視王室,毫無國君之念。有諸侯脅迫天子的,有臣子專擅國政的,完全不講規矩,無視禮樂的存在,更不要說什麼君臣有別了。這種說法是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現實發出的感慨,意在指責諸夏之國僭禮的行為。

      第二種解釋是說蠻夷之邦雖然也有國君,但是他們不懂禮樂,還不如中原之國沒有國君時安定呢!這種說法意在說明禮樂可以保證社會的穩定,闡述了禮樂在文明的傳承中的重要性,本章譯文按此解處理。在這種解釋中,孔子依然將當時的夷狄視為野蠻和沒有文化的民族,而華夏眾國則是有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的,即使國家滅亡了,只要有文化和精神的存在,整個民族都會延續下去。倘若一個民族沒有或失去了文化的傳承,那麼這個民族離滅亡也就不遠了。其言下之意是說,道德禮義要比君主的存在更加重要。正所謂無「禮」不成章,無「禮」不成國。

其實,孔子用「夷狄」一詞,並沒有貶低各族的意思,他只是將其視為道德文化方面的代名詞而已。也就是說,夫子將不太重視禮制的人叫作「夷狄」,將重視禮制的人叫作「諸夏」,與地域沒有多大的關聯。在他看來,一個不講禮制的國家,人們就不會受到規範的約束,極易引起社會的動亂。沒有共同道德規範、文化心理和民族信念,一旦動亂很難恢復。反過來看,倘若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自覺遵守禮制,有著共同信念,這個民族或者國家即便動亂,也很容易重建起來!

在本章中,孔子再次強調了「禮樂」對於一個民族的重要性,以及弱化禮樂會給國家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在他看來,一個不講「禮」的國家和社會,是無法正常運轉的。同時,作為現代人,大家也要多進行反思,我們一直聲稱自己為華夏子民,為禮儀之邦,可是究竟還有多少人真正地了解這些傳統文化呢?倘若我們失去了這些文化的傳承,我們的民族還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嗎?還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嗎?

點亮「」和「在看

讓更多人結緣↓↓↓

相關焦點

  • 讀四書·論語丨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摘自:《論語·八佾第三·第五章》原文:林放問禮之本。
  • 【論語導讀】3.4林放問禮之本
    林放問禮之本    《論語》八佾第三篇第四章,原文,林放問禮之本
  • 一起閱讀‖《論語》:哀公問社於宰我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 《論語·八佾篇》淺談:一切的禮儀,與其過於奢侈、不如力求節儉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林放向孔子請教什麼是禮儀的根本。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的意義太重大了!,一切的禮,與其過於奢侈,不如節儉一些;亦喪禮而言,與其儀式上置辦周備,不如發自內心真正的哀傷。」本章孔子講的是禮。林放,字子丘(邱),春秋末魯國人,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林放問禮之本」:「禮之本」,禮儀的根本。
  • 一起閱讀‖《論語》: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三山和你一起讀《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
  • 論語學習心得——述而第七(184)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正文共:2729字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 《論語》中的禮(下)
    禮的作用是為人們提供行為準則,使仁通過合乎禮節的儀節規範表現出來。《論語》中禮的作用可以做如下歸納,下以《論語》中條目舉例:1、 做人方面的禮:《顏淵》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 怎樣的方式才適合現代生活理念,孔子在《論語》中用一個字概括
    近日閱讀孔子及他弟子們編撰的經典著作《論語》,發現全文二十篇,有五處提到了一個字:儉。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 一起閱讀‖《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三山和你一起讀《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
  • 《論語》全文之八佾第三
    《論語》全文之八佾第三: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2 三家者以《雍》徹。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3.6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
  • ——讀《論語》兼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為什麼孔子不敢肯定冉有能做到「仁」呢?這和冉有曾經做過的一些事情有關,我們就來看看——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也稱冉有。魯國人。冉有曾經做過魯國季康子的家臣,而在《論語》中曾記載了季康子做過僭越禮儀的事情,原文如下: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 一起閱讀‖《論語》:孟懿子問孝
    三山和你一起讀《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
  • 一起閱讀‖《論語》:子張學幹祿
    三山和你一起讀《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
  • 國學經典—論語第三篇《八佾第三》,文章最後帶譯文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 一起閱讀‖《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
    一起讀《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 中國哲學史閱讀·墨子的思想(一)
    馮友蘭認為,墨子的學說可能起源於魯國、儒家,並提出以下幾個證據:A《呂氏春秋》記載: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天子。桓公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魯,墨子學焉。其意為,墨子曾向魯國史角的後人學習。B《漢書·藝文志》記載: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
  • 【薦讀】《論語》中的修身哲學:能近取譬,吃緊為人!
    《論語》不是一整套思想體系或倫理教條,多半是師生共同討論、體驗天道人事的真實記錄,其思想義理,都扣緊人事。梁啓超譽之為「人類千古不磨之寶典」「表現孔子人格惟一之良書」。故讀《論語》,應抓住其「能近取譬,吃緊為人」之精髓,緊扣做人之義理。  自省:遠怨、祛憂  內省養德,是儒家為人處世根本態度,也是儒家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
  • 一起閱讀‖《論語》:孟武伯問孝
    三山和你一起讀《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