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讀《論語》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三山語文「一起閱讀」欄目從今天起將陸續推出有關《論語》內容的解讀,讓我們一起走進經典,感悟經典魅力,收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快樂。
【一起閱讀】
1、《論語》:邦有道,危言危行
2、《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3、論語》: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本章為《論語》:學而篇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②!」
【注釋】
①巧言令色:巧,好。令,善巧言令色,即滿口說著討人喜歡的話,滿臉裝出討人喜歡的臉色。
②鮮:少的意思。
【翻譯】
孔子說:「花言巧語,偽裝出一副和善的面孔,這種人很少是仁德的。」
【解讀】
遠離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就是利用花言巧語去迷惑、取悅他人的行徑。那些「巧言令色」之人,善於察言觀色,見機行事,八面玲瓏,討人喜歡。但是如果從動機上分析,這種行為帶有一定的欺騙性,多半是小人未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做出來的。作為智者,孔子對這種為有著深刻的認識,所以提出了「巧言令色,鮮矣仁」的觀點。
那些巧言令色之人,總會巧妙地給自己穿上一套華麗的外裝,用以迷惑他人。不管是為了博取上司歡心以謀提升的機會,還是為了討取同事的支持和幫助,抑或是哄得親友高興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們都會將這些華而不實的東西拿出來掩人耳目。這些人陽奉陰違,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在他們花言巧語、和顏悅色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一個貪婪自私的心和骯髒卑劣的靈魂。若非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這些小人才沒工夫給你賠笑臉說好話呢。
花言巧語沒好人,這個道理誰都懂,可是這種人照樣在社會上大行其道,是什麼原因呢?花言巧語之所以大受歡迎,是因為它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事實上,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話,喜歡被別人讚美奪獎和奉承,只是各自喜好的程度不同而已。比方說,有些做領導的人,就喜歡自己的下屬拍馬屁,下屬們拍得越響他們就越舒服。倘若有哪個下屬說話有些直接或是有點兒不順耳,輕者給人家「穿小鞋」,重者會動人家飯碗。也正因如此,說真話的人越來越少,說漂亮話、謊話的人越來越多。其實,出現這種狀況也是在所難免的,畢竟誰都喜歡好的東西,這也是每個人都有的弱點。
正是這種人性弱點,才為巧言令色者的生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當然,在與他人交往時,沒有一副好的口才是不行的。但是,好口才與巧言令色不同。好口才是一種據理力爭,所列觀點都有理可依,其目的是辨明真理、說服他人、達成溝通與合作。無論內容還是目的,都是真實和善意的。而巧言令色只是利用花言巧語達到某種鮮為人知的目的罷了,這種行徑根本就是虛偽和醜惡的。
孔子之所以痛斥花言巧語,一方面是因為他看到花言巧語的醜惡本質,另一方面,則是那些聽信花言巧語的人往往會上當受騙,進而遭受事業的挫敗,造成嚴重的社會後果。
春秋時期,齊相公因管伸的忠諫直言稱霸於諸國,晚年卻因佞臣的巧言令色而不得善終。管仲在臨死之前就曾告誠齊租公道:「易牙殺了自己的兒子,為人冷酷無情;開方背叛了自己的父母,其心叵測;豎刁甘受閹刑,私慾之心昭然若揭。此三人皆為不仁、不孝之徒,他們為了逢迎君主,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千萬不能重用。」可是,他們的馬屁拍得太到位了,齊桓公還是未聽忠言任用了他們。結果,齊桓公剛死,三人便偕同公子姜無詭犯上作亂,將其體置於床上兩月有餘才裝棺入殮。裝殮之時,其屍身早已腐爛生蛆。而此後的齊國,則陷人長期的內亂。
在現代社會,作為大權在握的官員和公司的領導,要對巧言令色者高度警惕。要主意下屬的言,只有看清其真實的意圖,才不會被那些華麗的表象迷惑,才不會因偏聽偏信而失敗。同時,自己也要身體力行,為下屬們作出榜樣,這樣才能促進組織的發展、事業的壯大。
孔子此語,意在告誡他的弟子,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應真誠坦蕩。要在言行上服從於真善的準則,不去刻意地追求外在的裝飾。若是利用花言巧語討好別人就是為假作惡,這樣做是無法修成完善人格的。同時,他期望弟子們努力提高個人修養,看清社會上的各色人群,更加合理地處理人際關係,並最終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