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巧言,令人愉悅的話語;令色,讓人看起來很高興的面貌。巧言令色,我們講的話,是想讓別人愉悅的,我們表現出來的臉色,是想讓別人高興的,這叫巧言令色。可是孔子卻告訴我們:「巧言令色,鮮矣仁。」說這樣的人,鮮少有仁德在其中。我們看看這句話背後的道理,我們為什麼要去講令人愉悅的話語?為什麼要表現出來讓別人看著很高興的樣子?是因為我們想要取悅於對方,是因為我們心存雜念。當我們有求於人的時候,就想方設法地取悅對方,所以這個時候內心是沒有仁德的表現。
「君子直道而行。」君子做事情體現出來的,都是最正直的樣子,本來的樣子。那我們這個時候再來思考,講令他人愉悅的話,難道表現出來讓別人看到很高興的樣子,是不對的嗎?其實當然是對的。我們講出來的話,要讓人愉悅,我們表現出來的樣子,要讓他人高興。這裡面的本質區別在於,巧言令色是取悅他人,存有私心雜念,有求於人而刻意地去迎合,當然是沒有仁德在其中的。可是如果我們有了君子之風,我們體現的都是最真實的樣子,我們是無所求的狀態,這個時候我們所表現出來的讓他人喜悅,讓他人高興,是自然而然所呈現出來的。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作為修身之人,就要時時覺察自己的內心活動,說我是在刻意地迎合他人,刻意地取悅他人,我說恭維的話,是因為有自己的私慾,我是有求於對方,這個時候我們就明白了「鮮矣仁」,這個時候內心是沒有仁德的。可是,我們自己內心,就是喜悅的狀態,我們是無所求的狀態,這個時候我們讓他人高興,讓他人愉悅,就是君子之風,是有仁德在其中的。
這個時候我們再來思考一個問題,說我們自己是不是巧言令色,我可以覺察到,可是我如何能判斷他人是否是巧言令色呢?其實非常簡單,我們靜下來心來思考,我們去觀察身邊的人,他講話是真誠的還是巧言令色,難道我們真的無法分辨出來嗎?就好像是我們自己也是一樣的,我們是真誠的發心,還是我們在恭維取悅他人,難道別人真的看不出來嗎?其實他人同樣看得清清楚楚,只不過對方沒有講出來罷了。
《大學》講:「誠於中,形於外。」我們的言行舉止,我們的行為,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內心正好有的誠意。我們內心有多少誠意。我們外在的行為,就會表現成什麼樣子,其實別人看的是清清楚楚的,只不過沒有把它說破。就好比是我們看到一個人,他在取悅於人,他在巧言令色,我們看得清清楚楚一樣。別人也能看到我們,所以這句話背後告訴我們的道理,不要去做巧言令色的事情,不要去刻意取悅他人。其實我們的行為別人是看得清楚,看得明白的。如果我們不夠真誠,反而我們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我們自己本來的樣子。讓自己真誠的去表達,真誠的去做事情,保持自己的君子之風。
(註:本段內容來自虛空濟APP,文字版權歸虛空濟所有,專注或者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