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先生《論語》淺析:巧言令色,鮮矣仁

2020-12-16 白潤森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巧言,令人愉悅的話語;令色,讓人看起來很高興的面貌。巧言令色,我們講的話,是想讓別人愉悅的,我們表現出來的臉色,是想讓別人高興的,這叫巧言令色。可是孔子卻告訴我們:「巧言令色,鮮矣仁。」說這樣的人,鮮少有仁德在其中。我們看看這句話背後的道理,我們為什麼要去講令人愉悅的話語?為什麼要表現出來讓別人看著很高興的樣子?是因為我們想要取悅於對方,是因為我們心存雜念。當我們有求於人的時候,就想方設法地取悅對方,所以這個時候內心是沒有仁德的表現。

「君子直道而行。」君子做事情體現出來的,都是最正直的樣子,本來的樣子。那我們這個時候再來思考,講令他人愉悅的話,難道表現出來讓別人看到很高興的樣子,是不對的嗎?其實當然是對的。我們講出來的話,要讓人愉悅,我們表現出來的樣子,要讓他人高興。這裡面的本質區別在於,巧言令色是取悅他人,存有私心雜念,有求於人而刻意地去迎合,當然是沒有仁德在其中的。可是如果我們有了君子之風,我們體現的都是最真實的樣子,我們是無所求的狀態,這個時候我們所表現出來的讓他人喜悅,讓他人高興,是自然而然所呈現出來的。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作為修身之人,就要時時覺察自己的內心活動,說我是在刻意地迎合他人,刻意地取悅他人,我說恭維的話,是因為有自己的私慾,我是有求於對方,這個時候我們就明白了「鮮矣仁」,這個時候內心是沒有仁德的。可是,我們自己內心,就是喜悅的狀態,我們是無所求的狀態,這個時候我們讓他人高興,讓他人愉悅,就是君子之風,是有仁德在其中的。

這個時候我們再來思考一個問題,說我們自己是不是巧言令色,我可以覺察到,可是我如何能判斷他人是否是巧言令色呢?其實非常簡單,我們靜下來心來思考,我們去觀察身邊的人,他講話是真誠的還是巧言令色,難道我們真的無法分辨出來嗎?就好像是我們自己也是一樣的,我們是真誠的發心,還是我們在恭維取悅他人,難道別人真的看不出來嗎?其實他人同樣看得清清楚楚,只不過對方沒有講出來罷了。

《大學》講:「誠於中,形於外。」我們的言行舉止,我們的行為,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內心正好有的誠意。我們內心有多少誠意。我們外在的行為,就會表現成什麼樣子,其實別人看的是清清楚楚的,只不過沒有把它說破。就好比是我們看到一個人,他在取悅於人,他在巧言令色,我們看得清清楚楚一樣。別人也能看到我們,所以這句話背後告訴我們的道理,不要去做巧言令色的事情,不要去刻意取悅他人。其實我們的行為別人是看得清楚,看得明白的。如果我們不夠真誠,反而我們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我們自己本來的樣子。讓自己真誠的去表達,真誠的去做事情,保持自己的君子之風。

(註:本段內容來自虛空濟APP,文字版權歸虛空濟所有,專注或者引用,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一起閱讀‖《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
    一起讀《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 巧言令色鮮矣仁
    只是當我後來能讀上《論語》時,這「少說多做」已經不能消解我對巧舌如簧者的「羨慕嫉妒恨」了,因為我在聖人語錄中找到了比「嘴尖皮厚腹中空」要先進得多威力大得多的升級版武器:巧言令色鮮矣仁!解縉還只是說,你嘴巴會講肚子裡沒貨是華而不實。孔子這話就重了,你說得太好聽了多半是沒安好心啊。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在我們這小地方算是當上「領導」了。熟人紛紛表示祝賀。
  • 從《論語》學習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智慧——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功於辭令之人通常都缺乏仁心。「巧言令色鮮矣仁」所針對的不是平日裡就以巧言令色、阿諛奉承、譁眾取寵的人而言的,並非批判他們「不仁」,因為這類人不必儒家聖人說,我們普通人都知道這類人的做法是「不仁」。那麼孔子所說的「巧言令色鮮矣仁」是針對誰呢?
  •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一章與《論語》17.17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重複。)這一章的關鍵字,不是「巧言令色」,而是「仁」。簡單理解一下什麼是「仁」,下面再說什麼是「巧言令色」。這裡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巧言是擅長辭令,令色是面目姣好者。「巧言令色」有能言善辯之意,這種人適合搞政治,當外交家。第二種則是我們現在理解的,指用花言巧語來迷惑、取悅他人。
  • 巧言令色,鮮矣仁
    ——《論語裡仁第四》人之道:人應該走怎樣的道!受到好的教育,你就應該知道人應該怎樣過好這一生,儒家強調從根本開始教育。在《論語先進篇》裡面有一段資料,孔子的學生分為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德行科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科有:宰我以及子貢;政事科有:冉有跟子路;文學科有:子遊、子夏。
  • 「巧言令色鮮矣仁」的兩種斷句解讀,你怎麼看?
    說到這個話題,自然會想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貪官福康安,巧言令色劇照《論語》學而篇和陽貨篇中均有這樣的記載:「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對這句話的解讀,目前有兩種主流傾向:一是:「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巧言令色到底好不好?|論語孔子說
    開始這一系類的文章,文章題目都包括"論語孔子說"這幾個字。《學而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如果你找人辦事,碰到一些人講話講得非常好聽,表情又和你很客氣,但是最終沒什麼實際行動的人,那就是「巧言令色,鮮矣仁!」了。說明人家只是敷衍你,沒什麼真誠的心意來幫助你。孔子為什麼提到「仁」?這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係。
  • 孔子為什麼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白話文的意思是孔子認為:善於賣弄口才會缺少實踐,即說得多做得少、喜歡打扮自己卻沒有與外表相符的內涵,這兩種人很少有能符合做人的根本——『仁』!《論語》中的這一篇很有名,但如果照字面上的解釋卻很難說得通。朱子曾經將『巧言』解釋為『好其言』,翻譯成白話也就是『喜歡說話』。如果我們仔細的推敲這一句話,覺得一般的解釋很有問題,一般人順著這句話,總接著說所以君子應該『沉默寡言』,照這個解釋,難道愛說話的人永遠當不了君子?要當君子只能剛個木頭人?
  • 論語——學而篇 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愛之心就很少了。」巧言指的是花言巧語,令色指的是容貌悅人。
  • 喵說《論語》: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善為甘美之詞,遷就是非,阿諛奉承,讓聽的人高興,即是巧言;刻意為謙卑諂媚之色,「柔順側媚」,迎合對方的意思,即是令色。巧言令色者先是自己失仁失德,而又禍害對方,讓對方也喪失仁德。
  • 「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英譯及智永行楷書法集字
    【第三章】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James Legge的譯文: CHAP. III.巧言令色
  • 巧言令色到底是講做人還是做事——《論語》學而篇第一三的解讀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篇3》)【錢穆譯】先生說:「滿口說著討人喜歡的話,滿臉裝著討人喜歡的面色,(那樣的人)仁心就很少了。」然而,有些時候,往往被逼無奈,也巧言令色起來,在為人處事上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不禁讓人迷茫,好像很難做到不巧言令色,是不是真誠和巧言令色是兩個對立面,它們之間是不是找不到一個合理的折衷點?但我想說,把真誠當成你為人處事的原則,其它你隨機變吧!【再讀補漏】剛開始學習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心裡似乎還有些不屑。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巧言令色,鮮矣仁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好話總是中聽,做到不被 「巧言令色」,要修煉的路還很長,這句話可以時常誦讀以警醒自己。如果做事靠花言巧語、走後門、違背道德原則去求,最終都會失去,結局也可能是要去牢裡走一遭。如果說只是貪點小便宜,沒有「大賺」,也僥倖沒有報應,那為了這一時之快表現得如此卑微、猥瑣又是何苦呢?我堅信任何事物不是只有一種解決辦法,如果說只有「巧言令色」才能最終解決,我寧願放棄!
  • 孔子識人智慧:「巧言令色鮮矣仁」,好聽的話可能有「毒」
    孔子將思想道德境界達到極高水平的人稱為「仁人」,但是在《論語》一書中,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孔子對「不仁之人」在性格上表現出的特色之總結。關於「不仁」的人有什麼特點,「巧言令色」是孔子給出的答案之一。什麼是「巧言令色」?我們大抵可以說成是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在這裡,許多朋友可能就會問了,不是一直都說,會說話,口才好,是一個人的優點嗎?
  • 讀《論語》學做人:巧言令色鮮矣仁!太受益了!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的意思是:滿口好話,滿臉堆笑,很少是「仁」啊。仔細分析這句話,我們可以讀出三層意思:1、不要被花言巧語所騙,說話好聽,態度好的人不一定有「仁德」。2、不要以為講究「仁德」就必須違心的說好話、裝笑臉、討人歡心。
  • 《論語》中的成語精髓,助你修身養性!
    學而不厭、名正言順、見賢思齊、成人之美……這些成語都是來自《論語》。孔子與其弟子在論道講學中留下了大量的經典言論,包括教育、為政、修養、處事等方面。你知道這些成語出自哪句話嗎?一起學習下。二、巧言令色出自《論語》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言令色」這個成語就出自這裡,是貶義的。令,美好。 指用花言巧語和媚態偽情來迷惑、取悅他人。三、慎終追遠出自《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終:人死;遠:指祖先。
  • 逐字逐句講論語——「仁」是分親疏的愛人,也是真誠和言行一致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上一期我們的逐字逐句講《論語》內容中,給大家介紹了《論語》提綱掣領的開篇三句話,我們知道了孔子是主張寓教於樂的,也了解了「朋」與「友」的關係以及「君子」代表的是孔子的理想人格。今天我們,再來看《學而篇》的後兩句話。
  • 《論語》中的3句識人術口訣,句句經典受用
    但是孔子在《論語》中,他老人家還是留下了3句非常經典的識人術口訣,可以幫我們看人八九不離十。這三句經典的觀人術口訣,是從三個方面來看人,幫我們看人一看一個準。下面我們來一起學習。孔子《論語·學而》中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意思說是:總是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這句話是孔子結合多年人生經驗,讀懂人性後,得出來的一句經典識人口訣。在孔子看來,真是靠譜的人是「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言語要謹慎遲鈍,工作要勤勞敏捷。為什麼孔子這麼看重人要少說話呢?
  • 巧言令色的仁德之人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裡是《論語》中第一次出現「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論語》全篇當中有很多的解讀。按照現代心理學的理論,我們可以把「仁」理解為「同理心」。
  • 一起學《論語》13.27 子路篇——剛毅木訥,近仁​
    《論語後案》曰:《中庸》「力行近仁」,剛毅者勇決,於所有事能強恕,能去私也。前篇言「巧言令色,鮮矣仁」,木訥者真樸以立心,不飾偽,不售欺也。《論語義疏》曰:言此四者與仁相似,故云「近仁」。《論語稽》曰:剛毅近於高明,木訥近於沉潛,雖各得一偏,然絕無取巧習氣,故曰「近仁」。若夫巧言令色,與夫貪私鄙吝之為病,則去仁遠矣。《四書困勉錄》曰:春秋之末漸成一利口世界,夫子所以思木訥之近仁。然則思剛毅者何?曰此則以鄉愿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