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說:花言巧語,虛顏假色,很少有仁】
前文寫過,不翻譯仁,因為仁、君子、道是一種狀態,是一種品質,前文說孝悌是仁,這裡將虛偽當做不仁。易懂,難做,因為除了自己不做花言巧語的偽人,更不能因為別人嘴裡幾句戴高帽的假話迷失了自我。好話總是中聽,做到不被 「巧言令色」,要修煉的路還很長,這句話可以時常誦讀以警醒自己。
如果做事靠花言巧語、走後門、違背道德原則去求,最終都會失去,結局也可能是要去牢裡走一遭。如果說只是貪點小便宜,沒有「大賺」,也僥倖沒有報應,那為了這一時之快表現得如此卑微、猥瑣又是何苦呢?我堅信任何事物不是只有一種解決辦法,如果說只有「巧言令色」才能最終解決,我寧願放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參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人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與朋友交往是否誠信呢?傳授的東西是否溫習實踐了呢?】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曾參,少孔子46歲,和前文的有若不太對付,孔子死後,眾人因有若酷似孔子而讓他扮做孔子的樣子講學,受弟子拜,曾參不太服氣。此處的「三」泛指多次,從這句話中倒是能看出曾參的品質,做到每日多次為做事待人反省,自然會少過錯。
現在工作競爭激烈,生活壓力也大,對於工作上的事,很容易產生應付心態,有主管盯著就認真點,似乎自己的身份就僅僅是地主家的長工。如果是自己喜歡的工作,竭盡全力做好既是展現自己的價值,也能更好的晉升、漲工資,有相當的收入和職位,也就滿足了馬斯洛所提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長久之後,才能滿足自我實現的自尊需求;如果不是自己喜歡的事而又找不到其他的事,並且財政還比較緊張,就更要努力工作了,先把自己的最基本需求滿足,餓不死才有力氣追求更多的東西。除了工作的事,我們還時時遇到要幫親戚、朋友的忙,而最容易敷衍了事往往就是這個時候,中國人好面子,比較委婉,所以喜歡當面答應別人,轉身就把事拋到腦後。其實這個時候能幫忙最好,實在辦不到就不要逞口舌之快,不答應別人心裡就不受那份煎熬,下次在大街上碰面也不必繞著走。正常情況下,被拒絕也能理解,強人所難和被強人所難都是失去理性的,我們應該想到「君子求諸己」。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既然是朋友了,關係自然不同一般,那麼最基準的就是誠信,這一點無需贅言。如果連朋友都耍心機、欺瞞,就沒必要做朋友,自己也會變成沒有朋友的孤家寡人。
「傳不習乎?」中的「傳」可以是別人教自己,也可以是自己要教給別人。別人教自己的,需要做到「學而時習之」,僅僅聽一遍,不去溫習實踐就不能內化,也就不算是真正的學習,這樣既浪費了自己的時間,更辜負了老師的辛苦,是君子不為的。將要教給別人的,更要有自身的實踐和感悟,這是為人師表之本。白嫖的一點零星知識去教別人,一來教不好,二來還容易在複述過程中出錯,鬧笑話。後文孔子講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講到每個人都可以為師,即使是學生,也可以啟發老師,所以不習而傳帶來的錯誤終究會被發現。通過了解大腦的生理結構,我明白只有讓大腦經歷點「痛苦」,大腦神經元才能很好的建立起連結,所以學習之後,要讓腦子轉動起來,有疑惑的地方多思考,追根究底,這個溫習內化的過程就讓大腦經歷了「痛苦」,實現了真正的習得。虛竹接受了無崖子、天山童姥、李秋水三人的內力,如果沒有內化吸收,我想他也就爆炸了。這當然是個小笑話,就當激勵自己對於別人的「傳」要「習」吧。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