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孝父母,在外敬愛兄弟,謹慎,誠信,博愛,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好這些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文化了。】
孝悌在前文有若談孝即仁之本提到過,後文還有很多關於孝的具體描述,這裡就不贅述了。謹慎,誠信,博愛,親近有仁德的人是好的行為,當做規範去做到就可以,這句話的重點在於結尾「行有餘力」。孔子把道德放在文化之上,用現在的話講,學歷有多高並不能界定一個人的高尚,社會中很多被傳頌的人文化水平並不高,相反學了高深的知識不做人事,道德低劣也大有人在。
從這裡我還學到,好的道德是從內而外去遞進,首先在內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這樣營造出的睦氛圍也是人成長的關鍵。向外就是與人交往誠實,行事謹慎不衝動、急躁,還要做到除了愛自己的親人,也要愛同事、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做到這些後,繼續去精進,親近仁,學習仁人,做仁德之事。
每個人成長的歷程不一樣,可能我們還並沒達到孔子說的這個高度,長大後和父親變得無話可說,對待丈夫妻子也是各種壓榨,就別說「泛愛眾」了。但是任何時候都不太晚,此時此刻就積極主動的去改變,和父母和解,即使曾經被父母打罵、禁錮;和兄弟和解,即使當年分家鬧得不愉快;和同事和解,即使為了一個項目、一個職位爭得頭破血流。當我們願意卸下壓力,感受愛,減少過度總結、貼標籤、二元對立、自我、讀心等錯誤的認知,就能把自己從當下的忙、盲、茫中解救出來,做到放下可以讀一讀《正念的奇蹟》、《感受愛》、《自尊》。當然完全不學也不對,「禮樂射御書數」都值得去學,而且應該持續學習,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道德是根本,學問是升華,也使得自己遇事遊刃有餘。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