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020-12-13 一言書谷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孝父母,在外敬愛兄弟,謹慎,誠信,博愛,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好這些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文化了。】

孝悌在前文有若談孝即仁之本提到過,後文還有很多關於孝的具體描述,這裡就不贅述了。謹慎,誠信,博愛,親近有仁德的人是好的行為,當做規範去做到就可以,這句話的重點在於結尾「行有餘力」。孔子把道德放在文化之上,用現在的話講,學歷有多高並不能界定一個人的高尚,社會中很多被傳頌的人文化水平並不高,相反學了高深的知識不做人事,道德低劣也大有人在。

從這裡我還學到,好的道德是從內而外去遞進,首先在內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這樣營造出的睦氛圍也是人成長的關鍵。向外就是與人交往誠實,行事謹慎不衝動、急躁,還要做到除了愛自己的親人,也要愛同事、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做到這些後,繼續去精進,親近仁,學習仁人,做仁德之事。

每個人成長的歷程不一樣,可能我們還並沒達到孔子說的這個高度,長大後和父親變得無話可說,對待丈夫妻子也是各種壓榨,就別說「泛愛眾」了。但是任何時候都不太晚,此時此刻就積極主動的去改變,和父母和解,即使曾經被父母打罵、禁錮;和兄弟和解,即使當年分家鬧得不愉快;和同事和解,即使為了一個項目、一個職位爭得頭破血流。當我們願意卸下壓力,感受愛,減少過度總結、貼標籤、二元對立、自我、讀心等錯誤的認知,就能把自己從當下的忙、盲、茫中解救出來,做到放下可以讀一讀《正念的奇蹟》、《感受愛》、《自尊》。當然完全不學也不對,「禮樂射御書數」都值得去學,而且應該持續學習,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道德是根本,學問是升華,也使得自己遇事遊刃有餘。

溫馨提示:點關注,不迷路!

相關焦點

  •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謹慎、信實,博愛群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了這些還有剩餘力量,就學習文獻知識。」【注】《楊注》: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甲)年紀幼小的人;(乙)學生。這裡用的是第一種意義。
  • 論語再學習——行有餘力以學文1.5-1.6
    論語再學習——行有餘力以學文1.5-1.6定定心心,2020.10.19
  •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譯文】孔子說:「弟子在家則講孝道,出門則盡悌職。言行應當謹慎信實,對人應當泛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身修行之後,有剩餘力量,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這一條十分重要,它指出了教育的方向和教育內容的順序問題。
  •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注意順序別搞混了
    在《論語.學而》篇這麼一段話,「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後生小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門得敬愛兄弟,行為嚴謹、說話守信,博愛大眾而親近有仁德的人。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巧言令色,鮮矣仁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花言巧語,虛顏假色,很少有仁】前文寫過,不翻譯仁,因為仁、君子、道是一種狀態,是一種品質,前文說孝悌是仁,這裡將虛偽當做不仁。易懂,難做,因為除了自己不做花言巧語的偽人,更不能因為別人嘴裡幾句戴高帽的假話迷失了自我。好話總是中聽,做到不被 「巧言令色」,要修煉的路還很長,這句話可以時常誦讀以警醒自己。
  •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儒家的教育觀念在今天只是換了一個提法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八個字可以說是儒家對於人才培養最為重要的理念之一。這種思想其實在現代社會同樣有延續,只不過在實施的過程中並沒有盡善盡美。我們將這兩句話用六個字表達:先做人,後成材。這八個字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所學的「文」不是指文化,而是指能力。
  • 原創 | 怎麼理解行有餘力則學文?(《靜思傳習錄》295)
    在這一條裡,王陽明重點解釋了《論語》中的幾個知識點,包括「博學於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之間的關係,以及「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兩句話的意思。很多人在學習儒家經典的時候,容易犯支離割裂的毛病,往往單句話的意思很清楚,但前後一印證,又感覺互相矛盾,於是就怪作者思維混亂。這種情況,在《論語》上體現得尤其嚴重。有些耐心稍差一點的人甚至因此指責孔子是假聖人。
  • 做一個有文化內涵的自信之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所過者化」,就是以「文」對人進行「化」。「化」是感化、教化、變化之義,而「文」則是道德理義、禮儀規範和規章制度等文明成果的統稱。一切人文之「文」,皆來自基於人之所以為人的創造性價值產物和精神結晶。「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的理念,本自孔子「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論說。
  • 一起學《論語》7.25述而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正義》:「凡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皆文之教也。」行:指德行。《註疏》:「行謂德行,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忠、信:此兩者乃人之心性,為立行之本。盡己謂之忠,人言不欺謂之信。《義門讀書記》曰:小學先行而後文,弟子章是也;大學先文而後行,此章是也。(此句話須仔細體味。)王應麟曰:四教以文為先,自博而約;四科以文為後,自本而末。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惘,思考卻不學習就有危害】孔子講學習和思考的重要性,兩者必須結合在一起,否則會迷惑會有危險,這是論語中最有價值的金句之一。回顧歷史,光學不思考和光思考不學瞎乾結果都不好,還不如既不學也不思考,照模板聽指揮,反而少事端。
  • 星子: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讀《論語》有感|隨筆
    星子:有朋自遠方來 ——讀《論語》有感|隨筆文/星子【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不患人之不己知」和論語開篇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說的是同樣道理,全篇論語談不要糾結別人不知道自己的章節有好幾處,可見這是我們修身主要方向。
  • 品讀《論語》學而第一(16)
    品讀《論語》學而第一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夫子溫、良、恭、儉、讓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姻親之間保持親近,也算是宗族了】這句接著上文,對於這句話的理解也是爭議很大,我選擇能更好的幫助我修身的這一派觀點。「復」我對比「覆」,對於自己說的話能夠辦到。「因」有兩種爭議,一種解釋為依靠、根據,將「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解釋為:所依靠的關係不脫離自己的親族,就可以效法。
  • 簡譯《論語》(1.6) 行有餘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聯繫刪除)孔子說:「後生小子在家裡就孝,出門去就悌,謹言而不說謊,廣泛地愛眾人而親近於仁。(這樣) 踐行有餘力,那麼以這餘力讀書。」謹: 《玉篇》: 「敬也。」後生小子對別人尊敬地說話。眾:眾人,指平時接觸到的人們。親仁:親近於仁。
  • 《論語》.學而第一解說詞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解說詞】宋儒學大師朱熹說:學而第一「此為書之首篇,故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學對於老師來說叫做教,而對於學生來說就叫學。「習」字的原始意義來自於初生的鳥拍打著翅膀練習飛行。孔子的這句開場白就是告訴我們:自然界的動物包括我們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就面臨這怎麼能生存下去問題?向父母、向長輩學習生存之道就成了第一要務。
  • 我讀《論語》—《論語》的基本思想(之三)
    今天繼續討論《論語》的基本思想。一開始我說過,《論語》的基本思想可以歸納為三個主題:為人、為學、為政。前面我們討論了「為人」,今天我們繼續討論「為學」。比如,在《論語●學而篇》中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認為,學生的主要學習內容,是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服從兄長,處事嚴謹,對朋友有誠信,而且能博愛大眾(這並非要求大家都要有耶穌的胸懷。
  • 《論語》學而第一
    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