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學而》篇這麼一段話,「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後生小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門得敬愛兄弟,行為嚴謹、說話守信,博愛大眾而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如果還有多餘的精力,就要開始讀書學習了。」
我對於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是這樣理解的:
首先君子應該把仁愛做好,在道德上能夠符合禮儀,做事情是正確的,如果能夠做到這些基礎的行為準則,那還有精力的話可以去學習文章,讀書學習。
擴展到我們現代人的應用,應該是我們需要把自己認為重要的緊急的事情給做好,然後再去在理論上提升自己的認知,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
如果你行為並沒有開始或者行為並沒有取得一定的成果,反而去追求理論上的成功,這就是一種本末倒置,緣木求魚的做法。
這裡關於禮儀和學習的關係讓我聯想到能力和價值追求的邏輯關係。
對古代來講禮儀是必須完成的事情,是君子安身立命和「職場發展」的必備能力。你的禮儀水平越高,你的道德修養越好,那你越被人尊重,越獲得「職場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
而讀書、學習是自己的興趣和追求,是讓自己更有成就感的事情,是讓自己的職業發展增值的籌碼,是實現自己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負的基石。
但這裡面的邏輯順序是先完成能力的提升,在去追求更高層次的和價值追求,如果連基本的處事能力都沒有,而去追求讀書和價值實現,就是好高騖遠,不求實際。
對比到我們的職場,「禮儀」就是我們在工作中所需要具備的知識和技能,而「學文」就是我們在職場中對於自己價值滿足的追求。
說白了,我們職場人,尤其是剛入職場的新人,工作前期往往會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比如公司的規章制度應該怎麼設計,領導應該如何管理下屬,公司的流程應該怎麼樣來做。但是這個時候職場新人連最起碼的工作都做不好,他根本就沒有辦法去了解、去設計這些更符合自己追求和理想的規則。
當我們能力不足的時候,往往是眼高手低,有一個著名的「鄧寧-克魯格效應」說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特別是我們處於「愚昧之巔」的時候,是意識不到我們自己的愚蠢的。這時候如果出現了反饋,基於我們「自我維護」的心理,往往會直接否認別人的建議,從而形成自己的認知閉環,「他對我有意見」,「我說的沒人理解」。所以依靠自己並不成熟的觀點並不靠譜,唯一正確的做法就是放下身段去做實際的事情,去踏踏實實的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後再來發表自己的觀點,追求自己的價值。
基於這段結論,我甚至不推薦職場新人去上很多的管理類課程,或者去直接拿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來讀。
曾經有一個小夥伴問我最近讀什麼樣的書好,我說去可以讀一些認知類和基礎方法類的。他是他告訴我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這本書很好,他正在讀。當時我就在心裡打鼓了,作為一個並沒有多少處世經驗的小白去看「人生老鳥」的經驗之談會有多少感悟呢?我想這裡面會大打折扣的。
對於新人來講,直接看工具書效果會更好,不求甚解的去忠實踐行一個方法論,一個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的工具會對自己更有幫助。比如,如何訓練自己的寫作、演講、PPT、思維導圖水平。會比在書桌上抓耳撓腮地琢磨「我的朋友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人性弱點」更重要。
因為前者是你的價值追求,後者是你安身立命的能力基礎。千萬別搞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