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儒家的教育觀念在今天只是換了一個提法

2020-12-13 待曉兒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八個字可以說是儒家對於人才培養最為重要的理念之一。

這種思想其實在現代社會同樣有延續,只不過在實施的過程中並沒有盡善盡美。

我們將這兩句話用六個字表達:

先做人,後成材。

完成了哪些學習,才叫做「行有餘力」?

這八個字語出《論語·學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所學的「文」不是指文化,而是指能力。

文化是一個大概念,包含著一些美好的品質,而春秋戰國時期文獻中的「文」一般指的是類似「文辭」、「修飾」等等方面的特長,比如博覽群書可以稱「學文」,寫得一手好文章也可以稱作「學文」,熟知傳統的禮儀如祭祀、邦交等等也可以稱作「學文」。

總之,這個「文」不是泛指文化,而是有具體的能力與之對應。在學習這些能力之前,孔子說了幾項他所認為的人才必須要具備的品質。

即孝悌、誠信、博愛、親仁。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是必須要具備這四項品質的,孝順和尊敬,言而有信,博愛,見賢思齊,這才是一個人能持續成長的條件。

如果滿足了這些,其實對於普通人來說就足夠了,只是一種價值觀的樹立,懂得這個道理並實踐就可以,不需要進行更為系統地教育。

如果在這個基礎上,還能懂一點「文」,也就是學有一技之長,那就可以稱為「人才」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儒家對於社會上所有人的要求其實更看重道德品質方面,反而對人的個體能力並不特別關注。

這和儒家的治國思想有絕大關係。

為何儒家更看重道德品質,而不是個人能力?

在《論語》的這一篇當中還有這樣一句話: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儒家講求從細節入手,以小的方面作為切入,將之帶入大的社會領域當中。就像「修齊治平」四事裡,「修身」是處於基礎地位的。

一個具有優秀道德品質的人,他的價值觀符合社會運行的要求,那麼自然就會去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繁榮,最起碼他也不會去破壞已有的社會秩序。

這就是儒家以「道德」管理社會的優勢所在。

法家以律法來嚴格管控社會,有一個明確的條文,什麼事情不可以做,這些都非常明顯,但也多變。因為君主隨時可以頒布新的法令來取代舊有的律令。

所以,法家如果想要讓社會昌榮,那麼必須要有一個賢明的君主才可以,這也是不現實的。

但是,儒家不同,儒家講求「智民」,要提高社會上所有人的認知能力,為他們建立一個有形的道德價值觀念,比如要「孝順」,要「博愛」,要「懂尊卑上下」……

道德觀念的形成是社會整體的認知,不會因為某一任君主的意願改變而變化,相反,即使是君主這種至尊地位的人也必須要受其約束,不能違背。

這就好比,儒家建立了一座關押權力的牢籠,權力如果越界了,那麼會牽動整個社會的激烈抨擊,即使是皇帝也不能例外。

那麼,對於君主的賢明與否其實並不是特別地需求。

賢明君主自然可以讓國家更為昌盛,但平庸的人也不會出什麼大亂子,即使是遇到了暴君,那麼也有反制的能力,最為糟糕的結局就是改朝換代,重新再來而已。

所以,自從儒家成為正統思想之後,其實整個社會的價值觀並沒有太大的變化,魏晉玄學算得上一次起伏,想「越名教而任自然」,但也只是曇花一現而已,在後世的名聲中並不好。

那麼,作為這個社會的一員來說,最起碼的要求其實就是道德品質,再之後才是個人能力。

我們今天其實也是這樣,只不過社會變化得更快,但「孝順」、「博愛」、「進取」等等品質依舊是社會價值觀念的核心內容。

並且,隨著教育機會的普及,接受道德培養的人已經從古代那些特殊群體變成了整個社會,這種轉變有一個過程,畢竟巨人的轉身都是艱難的。

但從實際來說,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是越來越高的。在這個更為開放的社會裡,道德品質是一個人生存的必需品,因為沒有人願意和品質低劣的人交往、合作。

而如今這個時代,才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大一統王朝頻頻出現的「農民起義」,在先秦時代為何很少發生?

相關焦點

  •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譯文】孔子說:「弟子在家則講孝道,出門則盡悌職。言行應當謹慎信實,對人應當泛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身修行之後,有剩餘力量,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這一條十分重要,它指出了教育的方向和教育內容的順序問題。
  • 做一個有文化內涵的自信之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所過者化」,就是以「文」對人進行「化」。「化」是感化、教化、變化之義,而「文」則是道德理義、禮儀規範和規章制度等文明成果的統稱。一切人文之「文」,皆來自基於人之所以為人的創造性價值產物和精神結晶。「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的理念,本自孔子「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論說。
  • 原創 | 怎麼理解行有餘力則學文?(《靜思傳習錄》295)
    在這一條裡,王陽明重點解釋了《論語》中的幾個知識點,包括「博學於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之間的關係,以及「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兩句話的意思。很多人在學習儒家經典的時候,容易犯支離割裂的毛病,往往單句話的意思很清楚,但前後一印證,又感覺互相矛盾,於是就怪作者思維混亂。這種情況,在《論語》上體現得尤其嚴重。有些耐心稍差一點的人甚至因此指責孔子是假聖人。
  • 《論語》: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謹慎、信實,博愛群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了這些還有剩餘力量,就學習文獻知識。」【記】這裡並無什麼「哲學」、「智慧」或「知識」,而仍然是「做人」的非常具體的規範,但又並不只是處世格言。尊敬、愛戴兄長叫「悌」,指的是同家族、宗族、氏族的同輩而年長者,非僅現代小家庭的兄弟。
  • 論語再學習——行有餘力以學文1.5-1.6
    論語再學習——行有餘力以學文1.5-1.6定定心心,2020.10.19
  • 我讀論語小記:學而第一·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說:年輕人,在家孝父母,在外敬愛兄弟,謹慎,誠信,博愛,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好這些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文化了。】孝悌在前文有若談孝即仁之本提到過,後文還有很多關於孝的具體描述,這裡就不贅述了。謹慎,誠信,博愛,親近有仁德的人是好的行為,當做規範去做到就可以,這句話的重點在於結尾「行有餘力」。
  •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注意順序別搞混了
    在《論語.學而》篇這麼一段話,「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後生小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門得敬愛兄弟,行為嚴謹、說話守信,博愛大眾而親近有仁德的人。
  • 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務是什麼?有餘力則學文,「弟子規」給出了答案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就是說,教育孩子一定要遵循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這樣的先後順序。而且還特別強調,在做完前面事情的基礎之上,如果有時間再去學習文化。可見在我們傳統文化裡,像孝悌、謹信、愛眾以及親仁這些德行方面的修養都是高於學文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 簡譯《論語》(1.6) 行有餘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聯繫刪除)孔子說:「後生小子在家裡就孝,出門去就悌,謹言而不說謊,廣泛地愛眾人而親近於仁。(這樣) 踐行有餘力,那麼以這餘力讀書。」謹: 《玉篇》: 「敬也。」後生小子對別人尊敬地說話。眾:眾人,指平時接觸到的人們。親仁:親近於仁。
  • 夏海:儒家與教育
    但是,孔子對自己的教師職業和教書生涯,卻信心滿滿,多次自我讚賞,「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孔子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崇敬。在孔子那裡,任何人只要交上十條幹肉作為學費,就可以上學讀書和接受教育,「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主要方法。
  •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想要成功每天必須最好的幾件事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譯文孔子說:「孩子啊,在家裡要孝順父母,外出要尊敬長輩,謹慎而且守信用,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以後,還有多餘精力,就用來學習文獻知識。」木子感悟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孔子的弟子閔子騫的故事:閔子騫小時候母親不幸去世了,父親又找來一個繼母。剛開始繼母對閔子騫還不錯,可當她生下兩個孩子之後,對閔子騫的態度就非常壞了,常常在閔子騫的父親面前說閔子騫的壞話,挑拔他們父子之間的關係。不知不覺,寒冬來臨了。繼母趕緊在這時候為孩子們縫棉衣。
  • 行有餘力,則以...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段話表明了孔子希望培養的理想人格,就是達到孝、弟、謹(慎)、信、泛愛、親仁、學文七條標準。同時也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點在育人。孔子重視個人的修養,認為一個人最應該具備的能力首先是愛人的能力。
  • 讀《論語》有感——以「仁孝關係」為核心的儒家「孝」觀念簡論
    綜上所述,《論語》中所提到的"仁"的含義是非常多元的,孔子並沒有對"仁"給出一個標準的解釋,甚至"仁者"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解釋。但在大多數解釋中,"仁"的含義更傾向於美好和高尚的方面。2.在《論語》特別重要的仁孝關係中,為什麼說孝是仁的基礎?
  • 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不要被騙了!
    很多人都認為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但當你問及他們什麼是「仁」的時候他們就莫衷一是,每個人的對仁的理解就千差萬別,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如果我們進一步思考:「儒家的核心觀念是『仁』這個命題真的成立嗎?」,我們就會發現問題本身就值得思考。
  • 【論語】學而篇 第二篇
    【原文】 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汎(5)愛眾,而親仁(6),行有餘力(7),則以學文
  • 長江日報:高中生「學有餘力」該幹啥?
    原標題:高中生「學有餘力」該幹啥?   前不久,由中國教育學會發起,全國64所高中開始試水中國大學「先修課」。據目前的設想,中國大學「先修課」主要針對準備就讀國內大學的高中學生開設,讓學有餘力者預先修習大學課程,並通過考試獲取大學學分。
  • 論語新解:「學而篇」三句格言,蘊含儒家教育理念、格物致知思想
    至於仍然有一些朋友,未經熟讀深思,直接以懷疑和否定的態度,給古人定性;筆者以為,要想評論旁人,首先要有超越旁人的獨到見解、拿出值得信服的文章;不能單純為否定而否定。厚古薄今固然有問題,厚今薄古,卻也不是人間正道、英雄氣象。閒話不說,言歸正傳。今天借著昨天評論區高人的順風,再深入思考一次。這次,我們倒著來。
  • 《論語》學而篇(上)
    」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評析】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 儒家傳統思想與現代男女平等觀念之辯
    究其根源,這些問題都反映出價值觀念的衝突,主要呈現為傳統封建「女德」與現代男女平等觀念之間的衝突。有一次,在聽完一位瑞典政治家的講座後,筆者提問:「婦女運動為你們國家帶來的最大改變是什麼?」他毫不猶豫地回答:「觀念」。我們今天舉行這一辯論會的根本目的也正是要推動觀念上的轉變,進而從「坐而論道」到「起而行之」。儒家傳統包含男女平等思想嗎儒家傳統是否包含男女平等思想?
  • 常順有話如是說:關於「有餘力,則學文」的話題
    (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孔子認為,弟子首先要致力於培養良好的德行,在此基礎上,若還有閒暇時間和餘力這表明孔子的教育以道德教育為中心,對於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蔡禮旭老師講《弟子規》的時候,有個孩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