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儒家與教育

2021-02-15 領導幹部學國學

儒家是中國教育的開山祖師,其篳路藍縷之功永垂史冊。按照馮友蘭的研究,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創辦私學第一人,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藩籬,為平民子弟爭取了受教育的權利。孟子「乃所願,則學孔子也」,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教育的概念,還把教育視為君子「三樂」之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孔子和孟子都有著豐富的教育經驗,孔子是「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孟子是「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在深厚實踐的基礎上,孔子和孟子形成了系統而完整的教育思想,對於中華民族及其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教育是政治統治的重要內容。古今中外,教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個社會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孔子不是單純地就教育論教育,而是從社會政治經濟的視野中看待教育,認為教育是治國安邦的必要環節,「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孟子總結歷史經驗,認為教育是政治統治的重要內容,夏商周都「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孟子特別重視教育與經濟的關係,認為只有經濟發展,老百姓衣食無虞,才能搞好教育工作,他甚至認為,教育是最好的政治,「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有教無類是教育的價值取向。遠古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不可能有更多的剩餘產品來供養教育文化事業,教育只能為王公貴族所壟斷,平民子弟沒有機會入學接受教育。具體表現為圖書典籍藏於宮廷之中,平民沒有條件閱讀;學校設在宮廷和官府,平民子弟不可能進入學習;以吏為師、學宦不分,為貴族弟子專享教育權利提供了制度保證。春秋戰國時期,一方面,生產力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能夠提供更多的剩餘產品以發展教育文化事業;另一方面,禮崩樂壞,以致「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私人辦學有生長發展的空間和可能。孔子順應歷史潮流,響亮地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口號,即不分貧賤富貴,不分南北東西,不分年齡大小,任何人都有進入學校讀書的權利。這就從思想觀念上衝決了王公貴族壟斷教育的堤壩,為平民子弟爭得了受教育的權利,進而成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舉。孔子一生都很謙遜,從不承認自己是聖人或仁者,「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也感到自己沒有達到君子標準,「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但是,孔子對自己的教師職業和教書生涯,卻信心滿滿,多次自我讚賞,「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孔子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崇敬。在孔子那裡,任何人只要交上十條幹肉作為學費,就可以上學讀書和接受教育,「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主要方法。朱熹讚揚並概括了孔子的教學方法,「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沒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的概念,卻有著豐富的因材施教思想,「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不僅提出了因材施教思想,而且還積極予以實踐,對於不同個性和智質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論語·先進》有著詳細的記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諸!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孟子則結合學生實際,具體化為五種因材施教的做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還提出了「教亦多術」的概念,與因材施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由此可見,孟子的因材施教做法不是五種,而是六種,這就是對於有的人不予教誨,也是因材施教。
  教書育人是教育必須堅持的原則。孔子認為,教育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培育品行。換言之,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而且要學習做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全面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內容,其中文是指知識、學問以及文章的文採、字句和條理,行、忠、信則是對道德品質的培育。四教中德行教育佔了很大比例,說明孔子的教育是培養品行重於傳授知識,把育人放在比教書更重要的位置,「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認為,一個人學習知識是容易的,而學習做人則是困難的,「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孔子始終以一種憂患的心情看待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惟恐道德教育不能落到實處,以妨礙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孟子更是強調育人的重要性,他的名言「人皆可以為堯舜」,道出了教育的核心內容,就是要把教育對象培養成像堯舜一樣做人做事。在孟子看來,教育雖然具有內外兩方面的功能,卻都是為了培育人的善性和道德品質。對外是教化和政治功能,教育人們「明人倫」,學習實踐社會倫理道德準則,「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對內則是要求人們培養和找回人的善性,「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之所以要「求其放心」,是因為人會受後天環境影響和各種利益誘惑,丟失人的善性和良心。孟子認為,在育人過程中,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教師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只有以身作則,才能教好學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掌握規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保證。孔子和孟子在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基礎上,作出了許多關於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論述。這些論述不乏名言警句,實質是教學規律的反映,至今仍然有著積極意義。《論語》強調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習興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有誠實的態度,「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要勤奮向學,「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要溫故知新,「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弟子子夏也說:「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要學思結合,「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啟發教育,「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可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要盡己所能,「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孟子則要求專心致志,不能一曝十寒,分別舉了兩個例子給予說明,一個是下棋的例子,「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另一個是植物生長的例子,「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要求博之以恆,孟子認為,學習就像挖井,一定要挖到泉水才停止。要求循序漸進,孟子指出:「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尤其要求教師應真學真懂,「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而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管仲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教育永遠是一件大事情,不僅關乎過去、現在,而且關乎未來;不僅關乎個體成長,而且關乎社會進步和國家強大。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不重視教育。儒家特別是孔子孟子的教育思想猶如一座富礦,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值得不斷地學習研究和挖掘開採,為現代教育事業貢獻傳統智慧和力量。(來源:學習時報)


百年國學,滄海桑田;沉浮升降,幾盛幾衰。國學之知識,不可不知;國學之魅力,不可不悟;國學之精髓,不可不察。學國學,可明得失、鑑是非、知興替、辨善惡,提高人文修養和德性素養。為推動各級領導幹部學國學,特建此公共平臺,旨在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對國學的溫情、敬意、尊重和認同,知古鑑今,溫故知新,彰往察來,見微知著,為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盡綿薄之力。

相關焦點

  • 夏海:儒家的「義」到底是什麼?
    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範疇。朱熹指出:「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儒家之義強調主體性和實踐性,使義既內斂為行為主體的品格,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播種下道德文明的基因,又外化為主體行為的品格,把義由抽象的價值準則貫穿到日常生活和個人行為之中,拓展了倫理道德實踐的空間。在儒家看來,義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依據,也是個人道德修身的價值取向,更是具有現實操作性的倫理道德範疇。
  • 成就帝騎哥的是夏海和海東,其實還有一個人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大修卡們的計劃始終是破產了,門矢士在旅行的途中遺失了記憶,遇到了夏海!其實這也是必然的,冥冥之中夏海是和帝騎哥存在羈絆的,在不屬於自己的世界中生活始終是帶不走必須面對的戰鬥。基於和門矢士的羈絆,夏海的潛意識裡是有帝騎哥的歷史的,而且作為一個普通人夏海是可以和帝騎哥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中遊走的。
  • 假面騎士Decade:帝騎哥最後沒能和夏海在一起,海東責任不小!
    不過對於帝騎哥而言,有件事也是非常的遺憾,那便是他和夏海的事情。在所有的假面騎士當中,帝騎哥和夏海的關係,看起來最像一對情侶,也是帶有很美好的回憶感的那種。世間除了沒人能治的帝騎哥只有夏海能管;世間沒人能記得住帝騎哥的歷史只有夏海不會忘記;世間沒人能終結帝騎哥只有夏海可以。這些都足以說明,夏海生而為帝騎哥。
  • 跑圖跟著橘子走,花落夏海&星夢遊樂園技巧全掌握!
    就在明天,就在7月30日,之前跟車手們介紹過的花落夏海賽道和星夢遊樂園賽道終於要跟大家見面了!在車手們體驗新賽道之前,快來看看小橘子精心準備的賽道教學!熟知各種近道&技巧,跑圖快人一步~絢麗櫻花 花落夏海落英繽紛,花海穿梭,讓我們一起出發,去感受花落夏海的魅力!花香四溢的櫻花林,微風輕拂,遊動的魚群伴隨著車手們前行~
  • 儒家講的教育到底是什麼?
    我們在上一篇中談到了儒學與教育(沒看過的可以關注在下,看看上一篇的儒學與教育,當然,沒看過並不影響接下來的閱讀)那麼儒家純正的教育是什麼?《中庸》裡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教,就是教育,這句話什麼意思哪!首先你要知道,儒家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中,出了三位聖人一般的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就不要說了,儒學創始人,至聖先師,剩下的兩位,那也是傳說啊!孟子,被稱為亞聖,被認為儒家第二代接班人啊!孔子講仁,而孟子講義!義,不是義氣,而是正義,浩然正氣知道嗎?
  • 專訪︱香港儒家鄭宗義:儒家對當前大陸最現實的貢獻就在教育
    以中國大陸現在的情況,我覺得儒家可以在現實方面有所貢獻的地方就在教育。所以要說心性之學沒用,我絕不同意。相反,我為什麼覺得公羊學不行?因為從思想內容來看,公羊學只是倡導變革,什麼「張三世」、「通三統」,你可以用它來到處套,像康有為將它套到君主立憲上去。但現在不會有人反對變革的重要性,不需要用公羊學來提倡。更重要的是,它缺了心性之學這一塊。
  • 教育解析:儒家學說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看完長知識了!
    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塑造,可以有效抵禦外界不良習氣的侵擾,我們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對儒家學說的借鑑應主要集中在對大學生的內心修養和精神世界的培育上。儒家思想關於生活哲學和倫理道德的闡釋,可從根本上填補現在高等教育倫理教育的空白,一方面,可使學生通過了解儒家文化,加強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另方面,也可運用儒家的生活哲學和倫理思想幫助青年學生塑造完整、健康的人格。
  • 夏海 ||《國學溯源》自序
    漢武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統一了傳統社會的思想意識形態,儒家之星更加明亮光大,歷史地佔據了文化的主導地位。道家之星懸而不墜,依然閃爍不已,與儒家形成了陰陽互補的文化結構。老子陰柔,稱頌水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第八章》)。
  • 姚中秋:現代教育體系應引入儒家「人格養成」理念
    姚中秋從儒家教育的本源談起,條分縷析地講述了儒家傳統在歷史上的作用,並說明如何將它更好地與現實的問題相結合。 談到儒學的現實意義,姚中秋表示,孔子思想中有很多值得今天借鑑學習的地方,並認為「過去一百年, 中國教育出現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拋棄了儒家的教育理念和形態。」 千百年來,《論語》一直被奉為儒家學說的經典代表作,而《論語》中記述最多的就是孔子對其弟子言傳身教的細節。
  •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經典:五經與四書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經典:"五經"與"四書""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從儒家"聖賢之書"中正可以發現"已備"的道理,而儒家"聖賢之書"中最重要者莫過於"五經四書"。"五經四書"在儒家經典序列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儒家基本的思想理念大都蘊含其中,而儒家家庭教育思想作為儒家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五經四書"所確立的儒家基本精神的影響:"學問當以《孝經》、《論語》、《中庸》、《大學》、《孟子》為本,熟味詳究,然後通求之《詩》、《書》、《易》、《春秋》,必有得也。"說的是教育子弟學習經典應先易後難循序漸進。"
  • 陝西教師招聘考試備考資料:儒家教育思想簡介
    陝西教師招聘考試備考資料:儒家教育思想簡介 http://sx.hteacher.net 2019-03-22 09:48 陝西教師招聘 [您的教師考試網]
  • 楊達 | 儒家文化與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國民教育路徑
    摘要: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國民教育路徑受到儒學、國學和蘭學的綜合影響,特別就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儒家文化而言,從1868年明治維新開啟到1879年明治政府起草《教學聖旨》,其在國民教育路徑中的影響得到重塑;而到1890年《教育敕語》頒布,其對國民教育路徑產生更為強烈的影響。
  • 當代新儒家
    天下讀經「回歸心靈家園  走向清明人生 」國學經典 | 兒童讀經| 教育理念當代新儒家並不僅僅是指某些研究儒家學問的人,每一個有良心的人,每一個有理性、心靈光明的人,對人類文明有貢獻的人,都可稱為儒家,都是儒家之徒。新儒家之唯一主張就是「理性」,理性無窮,一切的學問,就是儒家的學問,一切的理想,就是儒家的理想,儒家之門,廣大無邊。只要天地在,儒家的精神就會生生不息,不會斷滅,即便只剩孤臣孽子,也會一線不絕。
  • 「老實大量純讀經」離真正的儒家教育有多遠?
    其實,這是歷史上最早的儒家學堂,也是最足以體現儒學精神和孔門教學方法的學堂。孔門教育不同於現行知識教育,它是一種人格養成教育,即修身教育,以培養君子為目標。修身的主要方法是切己體察,三省吾身,進而知行合一。這是一門很獨特的學問,孔子稱之為「為己之學」,是一門用以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學問,專門把自己當對手的學問,一門目前大陸學校所沒有又最急需的學問。
  • 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品味儒家文化經典,傳承中華民族精神
    編撰《儒家文化大眾讀本》(9冊)系列叢書,主要目的是向讀者傳播有關儒家文化的知識,了解儒家文化的優點和特點以及儒家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價值。著有《南來的挑戰》《基於報業轉型的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研究》,主編《儒藏》《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教育讀本》《儒家文化大眾讀本》等著作,為動畫片、電視劇、紀錄片《孔子》總策劃、總監製,全球孔子學院指定教材《孔子》出品人。
  • 儒家託管有儒風
    儒家託管有儒風精彩回放213 愚真編轉「精彩回放」欄目簡介:自2010年2月1日,第一次外出做報告至今,河南省家庭教育專家王仁元教授已在陝西、吉林、四川、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做過家庭教育指導、培訓和道德講堂演講1000多場。
  • 儒家倫理與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一個文化的鎮基之物
    把儒家思想作為道德公民教育的一個選項,以便「為年輕的新加坡人在抗拒西方文化中不可取的影響時提供一個文化的鎮基之物」  儒學倫理在這個公民道德教育體系中處於何種地位呢?  儒家思想本身當然是一個自成體系的學說,但更重要的是它基本上是以道德的講求為其學理的核心的。所以,把它吸納為學校裡道德教育課程的一部分本來就應當是理所當然之事。但是吳慶瑞亦承認,儒家的道德體系是現世的,它與同樣倡導道德意識的宗教思想是有著根本上的差異的。
  • 孔子與儒家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三分暖意說生活,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孔子與儒家的知識介紹。孔子與儒家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繼承和發揚西周的禮樂文化傳統,形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創建了對中國及其周邊國家具有深遠影響的儒家學派。他學而不厭,海人不倦,首開私人講學,是中國歷史上致力於教育事業的第一人。
  • 《儒家教育的形而下與形而上》身屬形而下,心屬形而上,身心合一
    這是我學習《人文世界的建立》中的第9篇文章《儒家教育的形而下與形而上》,以及恩師孟老師對本文的導讀後的學後復盤一、本文結構1、前言儒家主張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知識教育關乎的是現實的、具體的、建立客觀的學理,當然也包括生活教育與技能教育。五、禮樂禮樂,是導人心之善美,在人之大倫的現實生活中能夠有和美的呈現,儒家最重禮樂教化,南宋朱子整理的《朱子家禮》,宋元明之間的民間儀節都依之而行。
  • 當儒家的「孔融讓梨」被儒家的「格物致知」解讀後~
    儒家思想中有個「格物致知」的概念,後來被王陽明發揚光大才被廣泛認知。什麼是「格物致知」呢?即通過觀察事物或事件的表象,去了解其內在的本質或原理,從而獲得高深的智慧。為什麼「格物致知」的理念沒有被儒家發揚光大呢?